长沙寻厕记,每一处的故事都很有味道~

  潇湘晨报   2019-11-28 13:02:15

长沙金霞段很有设计感的厕所,以方圆形状区分男女。

在长沙找厕所并不是什么难事。日臻完善的公共厕所建设让如厕成为一件真正方便的事。然而我们要找的并非是那些普通的厕所。为此,我们几乎走遍了这座城市的南北东西。还好,结果还算让我们满意。长沙的城市公厕,依然保持着一条完整的发展体系。而它的设计,也越来越具有“场所精神”的含义。

1

最简陋的乡村公厕

我们原以为在长沙已经无法找到那些属于乡村风格的公厕。毕竟城市化的浪潮早已覆盖了大多数的地方。但在南二环的丁家垅公交站附近,我们偶然发现了一片待拆迁的城市夹角地带。

这里是一片坡地,坡上分布着零散的菜地和杂乱简陋的自建民房,大多数为砖混结构,最老的房屋甚至还是土坯房。穿过民房间狭窄的道路,我们在拐弯处看到一间极为简陋的棚屋,远远地凭借气味我们就知道那是一间厕所。棚屋材料为红砖,外表涂抹水泥但根本没有抹全。

厕所门用的是一块废弃的装修用大芯板,门上喷满了“13XXXXXXXXX办证”。屋顶是一整块的石棉瓦。棚屋厕所居然还有窗户,用一块不知从哪找来的残损装饰板挡住。捂着鼻子走进去,发现里面只有一个厕位,下面是一个水泥砌成的粪坑。坑上有三块长条木板,坑里堆积着粪便和菜叶。厕所无男女标识,只要关上门,就默认为是有人的状态。

丁家垅简易厕所

2

筒子楼中“住宅共用厕所”

如今,要在长沙找一座老工厂的厕所已非易事。太多的老工厂搬离了市区,留下的也多处于待拆迁的状态。

位于木莲路旁的湖南机床厂,是我们在寻找中发现的一个重要地点。

湖南机床厂

按照厕所的发展规律,这一代筒子楼的厕所应该大多位于楼房的两端。的确,这座宿舍楼的两端是独立的房间,而且面积非常大。走进去,却发现并不是厕所,一排排的淋浴龙头告诉我们,这里是职工们当年的浴室。下楼,在小红楼周边绕行,终于,在楼后的野地中发现了一座几乎要被疯长的灌木埋没掉的公厕。它已经是砖混结构。外立面是镶嵌有密集的白色石子。红砖盖顶,透气窗有镂空的几何形交叉花纹,典型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格建筑。在独立卫生间还没有进入公寓住宅的当时,这种公共厕所就承担起了人们大小便的任务。当时上厕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漆黑的深夜,女工们要从楼上跑下来上厕所,难免会感到紧张。打着手电筒,喊上一群同伴上厕所,是那时最为常见的场景。

赤岗冲老居民区3

“男上女下”的山坡厕所南方多山地,因此有了干栏式建筑,成为传统民居建筑的一大流派。厕所作为建筑的一种,也“因地制宜”,建成上下两层的复式结构。长沙的复式公厕并不是很多,大部分的坡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已经逐步被削平。岳麓山景区以及部分保留了山地地貌的学校里还有零星的几座。

湖南农大

从湖南师范大学二里半校区的入口进去后,马上右转,就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师大新传院大概是整个大学城海拔最高的学院了。站在上面,可俯瞰麓山路周边。新传院的主楼侧面,临近麓山路的山坡处,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厕所。厕所整体浅蓝色,与周围的山林同属冷色调。男厕女厕都是一个带有圆拱的门,女厕进门后却只看到一个下楼的楼梯,原来它是在整栋建筑的下方。男厕所则是与地面平行,属同一高度。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厕所地处一个陡坡,做成复式,既节省了土地又增加了稳固性。但为什么是“男上女下”呢?难道一向求新的师范大学也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其实不然。女厕设计在下方,既有利于保护女性的隐私,又方便了女生们排队如厕。这样的设计,更符合人性。

师大新传院厕所4废墟里的厕所,让废墟变得更加刺激长沙河西的凤凰山,是西汉长沙国王陵所在地。还未到汉王陵,却看到路边有一栋单层的建筑物,隐没在林中。小心翼翼地接近,却发现是一座厕所。它不是那种老旧的公厕,它是完全走了现代主义路线的新式建筑。

凤凰山走进厕所,心里却开始发慌,脚步也慢了下来。这座厕所已完全荒弃。洗手池里落满了树叶,厕所里没有任何味道,虚掩的隔断门,在风中发出怪异的声响。窗户似乎还没完工,抬头就看到窗外幽暗的树林,远处还有坟茔。这场景,足以让胆小的人吓到大小便失禁。

凤凰山只是有点“荒”,长沙老动物园则完全是“废”。在这个废弃的公园中,除了那些隐没于乱草大树中曾经的动物馆,园中的厕所也没有坍塌。

长沙老动物园荒废厕所,阴森森的。但它已经被灌木和野草覆盖得几乎找不到线索。凭着过去的记忆,我们终于在园中的一个墙角处发现了它。这是一栋贴满白瓷砖的厕所。因为藤蔓植物的疯长,它现在变得非常“漂亮”,完全可以称之为园林景观了。厕所两个大字依然明显,它有一个六边形的入口,这种造型在当时也是很常见的一种。走进去却不再有熙熙攘攘的景象。当年这里是何等的热闹......如今却已荒凉得令人感叹。

5最有文化感的厕所,藏在各种“文化打卡地”中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的厕所。作为影像馆整体设计的一部分,它极具现代性。大面积的清水混凝土构成了一个并不规整的异形空间。厕位门则使用了平时很少见的磨砂玻璃材质。

湘府文化公园厕所

即使是在厕所里,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魏春雨设计团队富有想象力的思维方式。这个厕所还有一个让人喜欢的小设计,男厕的洗手池与小便池设计为一体。厕后洗手,水自然就通过一个透明的玻璃斜板流入小便池,环保美观,且节省了在外部单独设计洗手池的空间占用。天心阁公园内的厕所则完全走向了传统文化路线。厕所本身外观上并无特殊之处。进入它的内部却好像是进了一个传统文化大观园。

天心阁公园内的厕所,洗手池边有仕女图

墙上挂着一幅大型的“旭日东升”山水画;洗手池边有仕女图,男厕里还有一幅挂画写着诸葛亮《诫子书》里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与天心阁的文化氛围还是很搭配的。

而位于新河三角洲三馆一厅入口处的厕所,却独出心裁地展示了厕所文化自身的魅力。

这个厕所有一个巨大且漂亮的入户大厅。除了靠墙的洗手池外,中间还特意做了一个圆形的洗手台。墙上则贴满了各种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

两馆一厅厕所

进入厕所内部,每个洗手池上方都有一幅小画。它并不是常见的各种笑话或文明提示,而是各种厕所文化的介绍。如“拥有世界最干净厕所的国家——新加坡”“什么是蓝洁士厕所”“世界第一所厕所博物馆”“世界上最昂贵的厕所”“历史上的厕所文化”等。

这里真不愧是长沙最有文化的地方,连上厕所都能学到这么多的知识。

6

厕所也要充满设计感嘛?

岳麓书院里的厕所,有点不好找。

它低调地藏身于岳麓书院大片的古建中,很难被认出。最主要的是,即使你走到它面前,也不一定会认为它就是厕所。它那中式的月洞门上写着两个大字:东司。后面的门上则写着“西司”。两司之间,是一个带天井的四合院。很多游人还以为这里是一处中式园林。

湖南大学内的“古典派”厕所

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字?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认为“厕所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东司与西司的外观设计古朴,名字也特别讲究。

柳肃教授介绍:“我当时考证了很多中国古代厕所的别称,有‘更衣’‘净手’ ‘东司’ ‘西司’等叫法。最后以寺庙里面会称作‘司’的叫法取名,这符合书院高雅的气质。”同时柳肃教授介绍,书院里的东司与西司在地理位置也恰好与其称呼相符合。

万家丽厕所

在征集线索的阶段,有朋友来电。说万家丽路与马王堆路交叉口附近有一座很特别的公厕。喊我们一定要过去看看。

于是欣然前往,果然在著名的万家丽国际Mall往前过一个路口的位置,见到了这座可以称之为“极富设计感”的公厕。

这座公厕拥有两个独立的坡顶,却又不是现代的直线型坡顶,而是传统建筑的人字形坡顶。坡顶之下,是成排的大型木柱,木柱为曲线造型。

最下方的基座则是贴了与原始石材凹凸不平表面相同的饰面材料。整体浑然大气。这让我想起了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新锐建筑设计师王澍,他的著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里的19号楼。同样是双人字形坡顶,同样是大面积的竖条形格栅应用。

湘江风光带上极具设计感的厕所

在湘江大道一线,厕所的设计水准领先于全市。

它位于长沙湘江风光带北段的金霞段,我们在附近开设计工作室的朋友带领下才找到了它。或者说,应该是“它们”。这是男女厕所被分开的两座建筑。

男厕为一正方体,女厕为一圆柱体。这种用方和圆来表示男女差别的建筑形式,至少在长沙是独有的。它的外立面采用厚度极大的白色磨砂玻璃。除此之外,无任何装饰物,空灵到了极致。

它在十一月下旬长沙阴郁的天空下,在大片草坪中,显得如此具有精神象征意义。

如此看来 ,我们对厕所的要求也在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厕所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还是一时期人们精神生活的片段反应。于是,不起眼的厕所也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也有很多“有味道”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责编:李 慧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