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洗礼┃82岁“千里眼”两次参与击落美国无人侦察机

  金鹰报   2019-10-11 12:18:34

若要探究共和国为何是红色的,老兵就是答案。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个雷达队(站)在上海成立,雷达兵正式诞生。70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兵先后参加了国土防空、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重大作战任务,保障部队击落、击伤敌机上千架,为夺取空中作战和防空作战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守护祖国蓝天20年的雷达老兵,曾受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82岁“千里眼”两次参与击落美国无人侦察机

金鹰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薇

今年82岁的邓传友,是湖南省五交化公司的退休职工。在很多人眼里, 这位一直居住在长沙市雨花区左家塘街道牛角塘社区的老人,再普通不过。然而,就是在这位普通老人家里, 一直保存着一张很珍贵的照片——那是一张拍摄于1965年1月的,周恩来接见首次击落美军无人机的功臣们的合影,邓传友正在其中。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雷达团的少尉邓传友,正是当时的雷达操作员。9月22日,记者来到 “老英雄”邓传友的家,了解这位守卫国家领空的“千里眼”背后的故事。

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击落美军无人侦察机有功人员(最后一排左起第三位为邓传友)。

特殊的“国庆礼物”

“1964年于我而言很特殊,这一年我光荣入党,也正式被授予少尉军衔”

1961年,邓传友高中毕业后参军,很快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被选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雷达团,成为一名雷达操作员,驻守在广东省湛江一带。

1957年5月,空军与防空军合并,空军设立雷达兵部,雷达兵成为空军的一个兵种,担负全国范围对空警戒侦察和保障空军指挥引导任务。但当时雷达技术、装备、系统等比较落后,雷达人才的培养非常紧迫,“我们要学习很多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电工、无线电知识、雷达原理等。”邓传友在高中时期成绩一直很优异,进入部队后,他更加努力去学习新知识。“我们连有个‘尖刀班’,也就是说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便可成为这个班成员。”三年后,他成为5名“尖刀班”中的一员。

“1964年是我的幸运年,这一年9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庆节来临时,我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我被正式授予少尉军衔,正式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兵!”这份激动之情,邓传友到今天都忘不了。

上世纪80年代,邓传友转业后拍的全家福。

两次参与击落美国无人侦察机

苦练技术,不断尝试,在最短的反应时间内对敌机进行精准定位

1964年8月29日,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首次入侵中国领空。该机体积小、重量轻、飞行高度高、航程远、侦察设备好。初期,我军对该型机性能和活动特点掌握不够,多次拦截未获战果。经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调整部署,配备精干作战分队和指挥保障班子,反复演练打无人机技术、战术和协同动作,作战能力有很大提高。

“当时,我们雷达设备还比较落后,只有雷达波瓣对准了飞机才能发现它,否则根本测不到,再加上美国那种无人驾驶机,机身非常小,它的机身和机翼都涂上了反雷达的材料,将我们的雷达电波都吸收了,所以我们要想捕捉是非常难的。”忆起当年情景,邓传友历历在目。

1964年11月15日,我军雷达发现海南岛陵水以东170公里处有一架美国无人侦察机。空军第1师中队长徐开通奉命驾驶歼6飞机截击。从距离400米一直打到140米,攻击3次,最终将其击落。

邓传友告诉记者:“击落那种飞机的关键在雷达的精确制导和锁定目标航迹,飞行员要有熟练的操纵技术并正确选择最佳跃升方案,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瞄准、射击、脱离等系列战斗动作。”作为雷达操作员的邓传友苦练技术,不断尝试,力求在最短的反应时间内对敌机进行精准定位。也正是这些日以继夜的努力,邓传友分别在1964年11月15日和1965年1月2日两次击落美军无人侦察机战斗中表现突出,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破格提前晋升为中尉。

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雷达操作员啊,那是千里眼呐”

“这张照片,是我翻拍的,1965年1月,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元帅、贺龙将军接见击落美机的雷达操纵员和飞行员共10多名有功人员的照片。还有一张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击落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全体参战有功人员的照片,那张照片非常壮观,有1.2米长。”邓传友小心翼翼地从相册中拿出一张老照片。

“说起那次去北京还有个小故事”邓传友笑着告诉记者,“1965年1月2日,我和连长已经买好了广州到北京的机票,刚到机场,就接到连队紧急通知有敌情。”回到连队,又一架无人机出现在我们监测上空。而这一架无人机正是在中国被击落的第二架。

1965年1月12日,邓传友与10多名参战人员在人民大会堂等候周总理的接见。接见时,周恩来用浓厚的乡音问邓传友:“哪里人啊?”“我怎么也想不到周总理这么亲切,原本还有些紧张的情绪一下放松了,听说我是湖南人后,周总理马上说,湖南人喜欢吃辣椒啊。”如今回想起来,邓传友觉得周总理亲切的话语还在耳边。“得知我是雷达操作员后,周总理说‘那是千里眼呐’。”

永远的“守望者”

“非常感谢一直守望我的家人,相互守望才是家”

在邓传友家客厅墙壁上,非常醒目地挂着各个时期的全家福。 从黑白小照片到巨幅的彩照,照片上的人越来越多,但照片中人脸上的笑容却从未变过。邓传友感叹,这辈子最感激的就是老伴和三个孩子。

2012年邓传友和女儿、外孙们一起逛商场。

1966年,邓传友和老伴通过亲友介绍相识,攒了两年探亲假共计20天的他回到老家衡阳,并没有给对方太多的承诺。1967年,两人结婚后,不到一个月,邓传友又回到了部队。老伴没有文化,他们只能借助亲友彼此通信报报平安。直到1975年,邓传友随部队迁到长沙大托镇,部队允许家属从军,两人总算团聚。“那时候条件艰苦,当时我在岳麓山山顶雷达站点,我们的第一套房子是问湖南大学借了个废弃食堂的仓库,一家五口挤在不满40个平方米的大通间里。”邓传友说,老伴从没有过一句怨言。

1981年邓传友转业后,便一心投在家庭里,他抚摸全家福上家人灿烂的笑容,笑着说:“很多人都说雷达兵是祖国的‘守望者’,昼夜不歇,警惕地守望着祖国的天空。对我而言,家人是我永远的‘守望者’,守着幸福的一生。”

责编:谭好

来源:金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