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油纸伞做一把椅子,他把中国设计带到米兰

  一筑一事   2019-10-09 15:43:10

油纸伞可以变成一把椅子?

油纸伞也可以做成椅子?可以坐人吗?不会塌掉吗?听起来似乎很荒诞,但有人做到了。

2012年,一把名为“飘”的纸椅出现在米兰设计周,给国际设计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喜,并获得了米兰设计周SaloneSatellite Design Report Award 全场唯一大奖。这也是中国设计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

这把椅子的椅背和椅座都是纸做的。设计师的灵感源自余杭油纸伞的糊伞工艺,以柔软的竹编片作为骨架,把一张张宣纸叠加粘合上去,原本柔软纤薄的纸张就组成了一把有实木般坚硬的椅子。



●“飘”。图片©品物流形

“如果纸伞可以变成一把椅子地话,那么纸伞还可以变成更多的东西。”张雷站在讲台上激动地向观众们说到。

2004年,天津人张雷、塞尔维亚人Jovana、德国人Chris三位背景迥异的设计师,共同创立了设计工作室“品物流形”。他们一直致力于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和再生设计。

从一把油纸伞,到一把纸椅,张雷和他的团队开始进行更多关于解构传统手工艺的尝试。竹、丝、土、铜、纸、木......都成为了他们的研究对象。



●2013年,在巴黎卢浮宫,他们用3000片竹浆造的叶子搭建了一个展厅。图片©品物流形



●张雷现场分享的建筑师黄明建的“伞亭”,通过结合传统制伞技术和算法设计技术,将伞重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在京杭大运河旁边,以伞亭为原型制作了一个永久的亭子,供人们休息。

刚刚过去的周三,张雷带着“让传统手工艺再生”的概念,在「Ugan concept感物」举办的一场『2019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研究之木材料研究成果发布会』上,与400余位设计师及各界创意人展开了一场激发材料灵感的设计探讨,并现场发布了『2019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研究之木材料自然染色专题成果』,用自然的造物方式重启了木材的“色彩基因”,演绎出全新的材质面貌。

除此之外,张雷团队还做出了什么意想不到的设计?中国传统手工艺可以怎么做原创设计?“中国设计”如何走上世界的舞台?

从一把油纸伞 到中国第一个材料博物馆

“1根毛竹,5根棉线,18片宣纸,36根伞骨,72道工序,这是制作一把油纸伞的工艺。”

2010年,学习汽车设计的张雷从米兰留学归来,带上两个搭档回到了杭州,开始启动一个叫做“From余杭”的设计项目。在余杭西坞村,张雷和两个搭档一头扎进油纸伞作坊,研究如何制作出一把油纸伞。



●张雷、Javana、德国人Chris在余杭。图片©品物流形

“我们发现,油纸伞其中任意一个材料都能单独拿出来,重组出完全不同的设计。是不是也能做一把椅子?”

在成功用纸糊出一把椅子的同时,张雷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保护和复兴传统手工艺的时候,我们到底是复兴它的载体,还是复兴它的工艺?如果复兴的是工艺,那么就可以无限地解构,设计出新的东西。”





●张雷和搭档在学习油纸伞工艺。并尝试制作纸椅。图片©品物流形



●利用油纸伞工艺制作的灯具。©品物流形

张雷清楚地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埋头传承的手艺人,作为一个设计师,他更想让中国的传统手工艺被世界看到。“中国那么大,有没有一种设计可以代表中国?”

2012的夏天,“From余杭”计划演变成“融-Handmade In Hangzhou”设计展,旨在五年时间内对五个传统材质(竹、丝、土、铜、纸)进行解构和再设计。他们集结了72位不同领域的设计师,拜访超过50个手工艺作坊,创作出了70件当代设计作品。



●“融-Handmade In Hangzhou”设计展部分作品。图片©品物流形

从余杭出发,这些设计去到了米兰、巴黎......等多个国家的展场。



●“融”设计展参加米兰设计周。图片©品物流形

2015年的夏天,在“融”设计展进行到2/3之时,张雷在余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传统材料图书馆——融设计图书馆。

除了收录了许多传统手工艺相关的设计类书籍,这座图书馆还展示了上千种传统手工艺材料,这是张雷和他的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并且图书馆对设计师们免费开放,任何热爱传统手工艺的人都可以到这里来学习交流。

“我们希望,融设计图书馆可以成为链接中国手工艺的基因库。”张雷说到。



●融设计图书馆。图片©品物流形



●融设计图书馆传统手工艺材料分类。图片©品物流形

用传统手工艺 保护一个水域的故事

2018年,张雷带领着30人的设计师团队,从余杭五常的创意园区出发,浩浩荡荡地把“融设计图书馆”搬进了西溪湿地旁的古朴聚落——青山村。

新的“融设计图书馆”由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东坞礼堂改造而来,曾经这里做过会场、戏院、工厂。



●改造前的融设计图书馆。图片©品物流形

张雷回忆,“第一次进到这间礼堂眼前是一片废墟,但我觉得它太独特太美了,它的梁柱并不是一般古建筑那样笔直的,反而是弯弯曲曲瘦瘦弱弱的,但却有着稳固持久的支撑力。后来我们花了一年的时间把这里改造出来,这里就成了我们的家。

“直到现在,我们已经在这里生活快两年了,合伙人Chris的女儿都已经在村里上小学了。”



●改造后的融设计图书馆。图片©品物流形

早在2017年,张雷和他的团队就已经在青山村推动传统手工艺、当代设计项目与乡村的结合。

他们与青山村的手工业者、村民合作,共同完成了一些奢侈品牌和家具品牌的橱窗设计、艺术装置设计项目。

而当正式驻扎在青山村工作和生活,他们也持续着对传统手工艺-材料-设计-生活的循环探索,而他们的到来,也让这座古老的村里发生了新的变化。

●青山村传统手工艺登上2018《安邸AD》7月刊。村民及品物流形团队共同展示他们对于大自然与设计的理解。图片©《安邸AD》

黄湖镇青山村自明代始建,文化底蕴浓厚,但这里拥有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也面临着传承的危机。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农药、化肥的污染,青山村的湖泊也受到了影响,水质不断恶化。

为了缓解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张雷和他的团队鼓励并帮助村民们发展更加环保的产业,他们手把手教会了村民们新的竹编、金网编织、打银等工艺。

●图片©品物流形

村民们不仅获得了绿色环保的收入,他们的作品甚至也成为了展览上的艺术品。

青山村两位女性村民曾带着自己的作品《水的一生》,登上了亚洲顶级设计展“设计上海”的展台。在这件作品中,通过灯笼、蝴蝶、云等意象和传统竹编的手法,“湖”的概念被融入到金属编织中,以此诠释“水的一生”。

很难想象这样精美的艺术品,是在长期耕作的村民们的手下诞生的。

●《水的一生》在2017“设计上海”展出。图片©品物流形

一本中国传统染色图鉴 开启一场与木材的亲密对话

2018年,「Ugan concept感物」以研究木材料专家的身份,发起了为期五年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之木材料研究计划』,独家支持融设计图书馆,共同研究木材料在人类生活的未来发展,推动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木材料的应用,检测并创想木材料的多种可能性。

●Ugan concept感物成都形象店开幕 | 暨2019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之木材料研究成果发布 现场。摄影:ICY/小枝 ©ICYWORKS

这项研究计划囊括了对木材料的储备、切割、着色等多项内容。从今年开始,进入了着色研究阶段,张雷团队亲自去到多个地区考察。

西到新西藏的尼木县藏纸染色、达孜县布面具染色,北到黑龙江的同江鱼皮染色,中有西安的棉絮画染色、皮影牛皮染色,南有海南的黎锦染色,东有江苏南通的蓝印花布染色......

『2019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研究之木材料自然染色专题成果』也在开幕仪式上同期发布。用自然的造物方式重启了木材的“色彩基因”,演绎出全新的材质面貌。

●融设计图书馆全国染色考察地图。图片©品物流形

传统手工艺有哪些上色方法?

“染色,附色,变色,烧色。”

传统颜色分为哪些?

“植物色,石色,动物色。”

传统颜色又是如何制作的?

“有矿物色、植物色提取,也有土窑烧制而成的......"

那么木头如何著色?

张雷讲解了现代还原法和传统还原法的区别,同时展示了他们总结制作的《木材料自然染色工具书》。

●张雷现场展示的ppt截图。图片©品物流形

除此之外,现场还在「Ugan concept感物成都形象店」设置了workshop环节,设计师和各界创意人亲自动手,在张雷的带领下一起尝试为木料进行自然染色。

●摄影:ICY/小枝 ©ICYWORKS

设计师们与木材亲密接触,见证它自然着色的变化。在「Ugan concept感物成都形象店」,设计师们也纷纷用手感受木板的肌理。

木材是设计师们常常使用的元素,但许多设计师可能是第一次这样与木材无间对话。

●「Ugan concept感物成都形象店」。摄影:ICY/小枝 ©ICYWORKS

当一块木料被颜料逐渐浸透、成色,设计师们彼此交流着新奇的体验,这场干货满满的分享会也进入了尾声。

在这场分享会上,张雷的故事从一把油纸伞开始,在他饱满富有激情的讲演之中,一间“融设计图书馆”在我们眼前拔地而起,一个用传统手工艺保护水域的故事徐徐展开,一次关于中国木料研究的“五年计划”初次呈现。

但设计师们的收获远不止此。关于设计,许多新鲜的观点和认知都从这场分享会生发出来。

什么是设计?什么是中国设计的“里子”?中国应该如何设计?每个人都有了各自的“感悟”。

●摄影:ICY/小枝 ©ICYWORKS

责编:宋茜月

来源:一筑一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