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百姓餐桌上热腾腾的一碗好饭

  湖南日报   2019-10-09 09:55:29

为了百姓餐桌上热腾腾的一碗好饭

——粮食品种升级满足舌尖上的新期待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丰收在望。种好粮、产好米、吃好饭,一头连着农民的腰包,一头牵着百姓舌尖上的新期待。

九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稻虾米”“富硒米”“小包米”……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曾经一碗普通的大米迎来新的“打开方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百姓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尝得到的喜悦。

“虾稻共育”让大米更美味

加点猪油和白糖,严控水量和火候……这是湖南省南县金之香米业的销售总监王敏和同事们,经过整整一年的摸索,发明的“煮饭秘籍”。

“一年的反复试验,就为了让我们生产出来的好米,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煮出一锅好饭。”王敏说,厂里出产的“稻虾米”最便宜的每斤8.8元,最贵的每斤68元,不管买哪一种,都配有一份“秘籍”。

王敏所说的“稻虾米”给这里带来了转机。2015年,南县开始选育适宜当地土壤和气候的优质稻品种。每年春天将小龙虾的虾苗投放到田间,初夏时节收完虾,再种一季水稻。“小龙虾+优质稻”的模式,让一亩稻田的平均收入超过3500元,比过去翻了好几番。

不仅虾肥稻香,生态也更安全。对农药化肥,小龙虾是最敏感的“质检员”,可以有效降低农药化肥的施用。

“2018年,‘稻虾米’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县副县长武深树介绍,目前全县稻虾种养规模达50万亩,年产小龙虾8万吨,“稻虾米”24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加点功能”让大米更营养

黑龙江省方正县三面靠山,一面临江,耕地面积126万亩,其中水田达100万亩。种植方式单一、农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也曾一度困扰这个“鱼米之乡”。

为了让大米更有特色,方正县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合作,探索富硒大米的生产方式。每年8月,几十架无人机和施肥机在稻田上作业,喷洒叶面肥,提升水稻硒含量,种出的大米可以帮助人体补充微量元素。

今年,方正县投入650万元,免费为农户提供硒肥和技术服务。全县富硒水稻种植已由最初的1个村、100余户,扩大到8个乡镇、1万多户,种植面积达62万亩。火起来的“富硒米”带动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为了满足日渐增长的市场需求,方正县里的一家企业今年建起了一条年产60万吨的富硒大米生产线。从大米脱壳到加工包装整个流程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企业负责人顾冰松说,新加工方式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保证了生产安全,让更多百姓吃上健康、营养的富硒大米。

“按顿包装”让大米更新鲜

“一小包是220克,能蒸出三碗米饭。一次拆一包,正好够三口之家吃一顿。”在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兴德村,物元农场营销总监陆晓泉向记者介绍。她手里托着一个只有巴掌大小的“小包米”,如同小零食一般,模样可爱。

和村民们过去成吨成吨的卖大米不同,农场把新收获的水稻,带着稻壳储存在仓库里,这种方式在农村并不多见。

“有订单才加工,带壳储存更保鲜,大米品质更好。”陆晓泉说,“小包米”17.8元一包,不仅方便食用,还利于储存,深受年轻消费者欢迎。每年35万斤的产量,当年就能销售一空。

在希望的田野上,欣欣向荣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开启崭新气象。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预计今年全国粮食作物订单生产面积增加1200多万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增加300多万亩,优质稻谷面积增加150多万亩。各地因地制宜,正在发展多样性特色产业和多种形式的高效种植模式。(据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责编:尹舒艺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