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血鸭:半部湘赣迁徙史

  大湘菜报   2019-09-02 16:04:01

永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劳动及与外地人的交往中,逐步演化、发展和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江永女书、零陵花鼓戏、祁阳小调都是其中的代表。而永州血鸭,则是永州地方文化在舌尖上的体现。而这背后不一样的故事渊源,细细品味起来还真不一般。

历史:江西老表移民湖南的轨迹

大湘菜报·新湖南(曹婕妤)湖南境内,有血鸭的地方就有“江湖”。

看似不起眼的一道血鸭跨过罗霄山脉、幕阜山脉进入湖南后,在湘东、湘中、湘南、湘西南都留有痕迹。攸县、茶陵血鸭,衡东血鸭,永州、郴州血鸭,邵阳血鸭,甚至到了湘桂交界的全州还有血鸭。这道血鸭的轨迹很大程度上就是江西人移民湖南的轨迹。

血鸭的源头在江西西部的莲花县、永新县,相传始于南宋。过去 700 多年,为什么血鸭能成为江西、湖南之间“血脉相连” 的食物?当我们踏上睦陂—茶陵—攸县—衡东—衡山—衡阳县—双峰这条曾国藩家族迁徙的道路时,才发现,有血鸭的地方在地理环境中都极为相似,几乎都处在山地、丘陵、盆地之中,境内水系发达,尤其适合水鸭的生长繁殖。

血鸭随着江西移民进入湖南,它跟当地的饮食文化发生碰撞后又呈现出地域差异性。在江西,通常是夏末秋初吃血鸭,以仔鸭为料,斩碎,佐之以姜蒜和红椒,用当地的糯米酒和鸭血搅和。在当地又因时令、地域不一分出禾花鸭、蚯蚓鸭、陇西酒鸭、上溪盐鸭。跨过罗霄山后,湖南的茶陵、攸县等地则选择在端午左右吃新鸭。新鸭是当地的麻鸭,体重一斤半左右,做法跟江西血鸭相同。到了衡东,做法基本相似,只是将红椒用当地特有的黄贡椒取代。衡阳是血鸭做法的分水岭,往南,到永州、郴州,鸭子是两三个月的嫩鸭,肉切大块,佐之以辣椒、姜、蒜,但是鸭血一定用盐搅拌,不能结块,倒入与鸭同炒,里边放黄豆和花生。衡阳往西南,到邵阳境内的武冈、新宁,这里用端午前后的嫩鸭,斩大块,鸭血通常取坛子里的酸水来搅和,佐以青椒红椒,姜蒜同炒,此外,还需要用到花椒和香叶来提味。

典故:喝血酒,吃血鸭,与敌人血战到底

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占临安,大举南下。南宋丞相文天祥号令集师勤王,一时间,各地抗元斗争风起云涌。是年七八月间,自岭海引兵出江西的文天祥,来这里壮大抗元队伍。在文天祥的带领下,周边各路豪杰在勤王台誓师,升帅旗,饮血酒,但当时缺鸡,遂以鸭血代之。文丞相与各路豪杰共饮血酒,士气大振。血鸭的做法就是在这次盟后摆酒接风时偶然发现的。

当时有个火头军刘德林,厨师出身,炒得一手好菜,是宴席的主厨。由于平时没见过大官,炒菜时十分紧张,生怕出错把菜炒砸了。越怕出错越是出错,在炒鸭子时,由于慌乱,他把一碗没喝完的血酒当成辣酱倒了进去。炒着炒着,他忽然闻到一股浓郁的酒味辣香,觉得不对,仔细一看,见菜呈浆糊状,紫红色,这才发现错把血酒当成了辣酱。他有些发慌,硬着头皮一尝,发现比往常的味道更鲜美。出菜后,文丞相一尝后赞不口绝,唤来厨师问是什么菜。刘德林硬着头皮,有点结巴地答道:“这,这……是本地的特色菜,叫……血鸭。”文丞相道了声“好!菜好菜名更好!”,然后站起来庄严地宣告:“今日各路豪杰会聚一堂,共商复国大业,我们喝血酒,吃血鸭,誓与敌人血战到底!”众皆齐声响应,山摇地动。是日出师,义军气冲斗牛,兵锋直捣袁州萍乡县,勇猛抗击元军,克复萍乡县。元军多次集兵来犯均被击退,多名元将被杀,义军顺势收复袁州,一时气势大振。

传闻:“吃鸭不见鸭”

关于永州血鸭,还有这样一则传闻。

宋仁宗赵祯是开创“仁宗盛治”的仁君,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与寻常的“最是无情帝王家”不同,宋仁宗极度宠爱自己的子女,尤其是聪明伶俐的隋国公主赵懿安。

一日宴席上,有一道蟠龙菜,内侍说这是皇上最喜欢吃的“吃肉不见肉”菜。隋国公主听罢,出了一个难题,说想要吃一道“吃鸭不见鸭”的菜。宋仁宗当即下令,命厨师们尽快做一道这样的菜上来。厨师们从未做过这种菜,加之时间紧迫,没空细细琢磨。虽说皇帝仁厚,做不出来也不会加以责罚,但也有损自己的御厨之名。这时,一位永州籍贯的御厨站了出来,将鸭血倒入鸭肉中,鸭血包裹住鸭肉,果然做出来了一道“吃鸭不见鸭”菜,端上御桌,引得宋仁宗和隋国公主连连赞叹,自此永州血鸭名满天下。

(摘编自《潇湘晨报·湖湘地理》、《舌尖上的赣菜:莲花血鸭》等)



责编:唐卓婧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