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地理 | 沅水号子:一声号子里的地理密码

  潇湘晨报   2019-09-08 16:08:29

酉水河上的老船工,为了表演,他们摇起橹,喊起号子。古老的两支橹吱吱呀呀,像是伴奏。

音乐是有魔法的。8 月底,我们在沅水流域找寻沅水号子。" 呦嗬嗬,——嘿呦 ",凭着几声呐喊,或者几句听不懂的歌词,我们竟然很快热血沸腾起来。随着他们的呐喊声起程,划过深潭、渡过险滩,也感受到了风平浪静时的美好。我们还知道,这呐喊,来自于神秘的湘西,有湘西汉子的勇敢、乐观。

号子里包含了太多的信息,一条河流的缓急,一个地域的性格,都隐在声音的起伏后面。他们来自哪里?稳健舒展的湘江、气势磅礴的资江、复杂丰富的澧水、自由洒脱的沅水,还是浩渺的洞庭,音乐总比我们知道得更多。

沅陵酉水,一艘老船扬帆启航。在过去,下行摇橹,上行则依靠撑篙和风帆。组图 / 卢七星

号子的快慢,表现了河流的缓急

河流的缓急决定着号子节奏的快慢。急流时,船工们需要摇橹、荡桨,与水搏斗,于是号子紧张而激烈。河面开阔,行船自如,船工们也变得放松,号子也就自由舒展。

对于船工而言,或许湘江是最温柔的河流,中下游水面平坦宽阔,少有险滩,所以号子就显得悠长而舒展。长领、长和,就是说领唱与和唱都拉得比较长,听起来就舒展而深沉。唱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湘江的船工们数站头,唱路径,唱古人,也讲故事。

当然,湘江船工号子也有节奏比较快的。比如枯水季节,中下游河床宽窄深浅不一,容易出现浅滩,船就容易搁浅,此时就需要船工们拉纤,将船只解救出来。不过,号子似乎并不十分急切,常以长领、短和或短领短和的形式演唱,节奏紧凑铿锵,情绪急促、激昂。长领短和,领唱旋律比较自由,拖腔长,和唱则短促有力,可使和唱者有较多的间歇时间,以便纤夫们积蓄力量。

与湘江船工号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江的船工号子。资水源于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青山界,由南向北沿雪峰山脉东侧,蜿蜒曲折流经整个湘中地区的西部峡谷山地,在益阳注入洞庭湖。沿岸山峦起伏,河水滩多急流,河床狭窄崎岖。常年在激流险滩中行船的船工们,喊出来的号子,也就多以短领长和形式。领唱者用喉音假声高唱短促音与爆发式长音相结合的旋律音型。和者则不断重复单纯固定的旋律附和,素材简练,节奏规律统一。在资水行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甚至无力分心去思考号子的词。

澧水最为复杂,发源于桑植境内,西北向东南流,经张家界、慈利、石门、澧县等市县境,在津市的小渡口汇入西洞庭湖。上游是武陵山区,群山起伏,谷狭流急。中下游武陵山余脉与平原相连接,属岗地、丘陵、平原兼有地段,水面窄阔不一,水流急缓不一,船工们的号子当然也就多变。平板号子在平水摇橹时喊,深水用力划船则喊数板(低腔),与急流搏斗则是快节奏的快板高腔,深水摇橹缓行又变成了长领长和的慢板。沅水船工号子与澧水船工号子有诸多共同点,也是快慢结合,唱腔基本相似,相比之下,沅水号子慢板领唱更加婉转舒展。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号子又是什么样的呢?

浪高水深的洞庭湖,多为载重大船行驶。洞庭船工号子显得深沉稳健,多采用一拍多音的密集型节奏,长领、长和的接应方式,领和的两声部旋律。像起伏的波涛,连绵不绝。

方言决定了号子、山歌的音调

各流域间,号子、山歌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节奏,而在于音调。而造成的音调差别的,是方言。

湘江船工号子(包括上游潇水号子和中游涟水号子)以湘方言为主,多以 6(低音)、1、2、3 或 6、1、2、3、5 五声羽调构成。资水流域湘方言腹地,其歌唱的旋律由 6(低音)、1、3 或 6(低音)、1、3、5 四个音调构成,大小三度的结构音调旋律。沅水流域山歌和号子有属于湘方言区常用的 6(低音)、1、3、5 大小三度音调的,也有 6(低音)、1、2,5、6、1 等四度音调构成的曲调旋律。

属于西南官话区的澧水流域在音乐语言上,多使用 6(低音)、1、2,5、6、2 等四度音调。用四度音调组成的旋律,能产生顺畅、柔和之感。

沅水、澧水流域的船工号子和山歌在音调上同属西南官话区,因此与澧水船工号子有共同的特点,多由 6(低音)、1、2,5(低音)、6(低音)、1 等四度音调构成,但由 6(低音)、1、2、3,6(低音)、1、2、3、5 四声和五声构成的羽调式占主要地位。

洞庭湖区是湘方言和西南方言的交汇区域,因此,唱腔的音乐语言,有属于湘方言区常用的 6(低音)、1、3、5 大小三度音调,也有 6(低音)、1、2、5、6、1(高音)等四度音调构成的曲调旋律。常用调式也多种多样,宫角徵羽调式都有。

为什么湘方言区会形成自己独有的音调呢?其实不难理解,青藏高原的高亢雄浑,江浙的吴侬软语,湖南人在音调上也有属于自己的调式,在专业领域被称之为 " 湘羽 "。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郑成祥,在《" 湘羽 " 调式特性旋律音调的结构分析及溯源》的文章中认为,湘羽调式是因为湖南在地理上居于第二级阶梯之上,处于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音调的风格也在两者之间,不像高原一样高亢雄浑,也没有江浙那般柔美。南北文化在湖南结合," 湘羽 " 调性旋律音调中吸收了北方字多腔少,跳跃性大;也保持了南方音调的风格,逶迤,娟秀,五声结构。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避免了 " 湘羽 " 受到外来音调的影响。他还认为,湖南方言的声调和湖南盛行的巫傩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影响了湖南号子和山歌的音调。

一声号子,它来自家的方向,给人以力量。

地理知乎 在湖南的传统音乐中,常见的以 " 羽(6)、宫(1)、角(2)" 三声为基础,以 " 羽 " 为主音的音调体系,因此被称作 " 湘羽 "。

撰文 / 本报记者唐兵兵

沅水号子,喊不尽的长河故事

1934 年,阔别家乡 18 年的沈从文,从常德乘坐 " 桃源筏子 ",溯沅水而上,一路艰辛、颠簸,半个月才到达凤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所以诗意,是靠漫长而艰辛的路程来烘托的。艰辛而漫长的旅程,总会酝酿出诗和歌来。文人用诗抒怀,不识字的船工、农人,则用歌声甚至呐喊来打发冗长的时光,消解劳动的辛劳。千百年里,在沅水之上讨生活的船工们,将简单的 " 嘿嚯、哈嚯 " 呐喊得热血沸腾、血脉贲张,也将九死一生的水手生活渲染得令人神往。

曾经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吊脚楼不再,号子声也随着水运的式微逐渐消失。庆幸的是,有一些人,在沅水号子被完全遗忘之前,把号子挖掘整理,搬上舞台。

" 呦嗬嗬,——排古佬过滩咯——嘿呦 ",号子声重新响起,在冗长的呐喊声中,诉说着久远又厚重的沅水故事。

8 月 22 日,酉水上的船工表演沅水号子。一人领唱众人和,随着水流的急缓而调整节奏。组图 / 卢七星

[ 沅陵船工号子 ]

" 山歌是唱的,号子是喊的 "

位于沅江中游的沅陵,是湖南面积最大的县,曾经的 " 湘西门户 "。人数不多,却有 25 个民族。沅江以东是汉族人的地盘,酉水旁则是土家族的聚居地,酉水再往上就是苗族人的领地了。他们曾经彼此对抗,却因为相连的水道而热络起来。

沈从文曾经说过:" 沅陵算是湘西受外来影响较久较大的地方 "。在战时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水运时代,又是几个支流的货物转运口,商业气息浓烈,也就有了接纳外来人的胸襟。麻阳的水手、凤凰县的兵 …… 都容易在此定居下来。号子、山歌、小调也因此变得丰富。上河腔、下河腔、北河腔、落阳腔、顿顿腔,其中的差别与不同韵味只有当地人才能听出来。

" 山歌是唱的,号子是喊的。" 今年 63 岁的向上是沅陵山歌、船工号子的非遗传承人,沅陵县文化局原党委书记,如今定居长沙。因为沅陵县正在为山歌、号子申报国家非遗,作为传承人,向上回到沅陵录制音像资料。他预计了一个星期的行程,回到家乡就被乡人的热情拉长。某个单位的演讲比赛让他做评委,某个单位的文艺节目要他作指导,接受采访 ……" 至少得半个月才能回长沙了。" 在宾馆接受采访时,他爽朗地笑着说,字正腔圆,中气十足,总让人想起样板戏中的正面人物来。

" 沅陵有船工号子、盘木号子,驾船盘木都是男人的活,一个人干不来的,众人一起干的时候就必须齐心协力,于是有了号子,一人领唱,众人和。" 号子并不复杂,却讲究节奏感,众人必须同时发力,才能发挥号子的效力来。

" 吔——咯,哎——吔嗨——吔咯 ……" 向上深吸一口气,一声船工号子脱口而出,高亢、悠远、绵长,似乎他面对着一江春水。冗长而悠远的是平滩摇橹号子," 飚滩咯 ……" 急滩号子就变得短促起来,拉纤号子就只剩下 " 哎、嘿、哎、嘿 " 短促的呐喊了。

" 号子是口传的东西,每个领唱人都有区别。嗓子好的,会加些花,转个音,高个八度。" 向上天生一副好嗓子,生在酉水边,听着号子声长大,祖辈都是酉水河上的船工。他记事时,生产队有一条大船,村里的船拖着本地的特产桐油、花生等当地特产下常德,从常德运回的是盐和各种生活用品。" 小时候,听到号子声,就知道船回来了,村里的妇人就背着背篓去运东西,像过节一样。"

13 岁时,向上曾经跟着村里的年轻人跑过船、拉过纤。" 撑篙好比猴上树,拉纤如同虾弓腰。" 他演示着撑篙拉纤的动作,50 多年前的艰辛,成了有点骄傲的回忆。向上最终没有成为船工,1971 年,县里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挑选演员,15 岁的向上被选中。后来向上进入县文工团,再到县剧团,成了剧团的当家小生。" 下乡背着行李,要走上好几个小时。那时候当然不唱号子,都是样板戏。" 在表演结束后,与村民们端起酒杯,老船工们在酒酣之际,总会唱起远去的沅水号子。

1989 年,向上将沅水号子搬上沅陵舞台,十几个老船工在离开河流之后,在舞台上再次唱起号子,引起强烈反响。获奖时,老船工们泪流满面。沅水号子也从此走出沅陵,参加过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2008 年,为出征奥运会的湖南运动员演唱助威 …… 在水运式微之后,号子以另外一种形式得到重生。

沅陵号子非遗传承人向上,与人对起山歌。

[ 沅陵车水号子 ]

缠绵的男女对唱

号子终究是个集体的艺术,需要有人和的。向上邀我们去酉水之上的明溪口,那里有一艘老木船,也有一群喊号子的人,他索性把在文化馆参加山歌培训的一群妇女也带上了。她们多是沅陵乡下在县城陪读的妈妈们,自发组织了一个山歌协会。

去往明溪口镇的公路一路沿着酉水延伸。" 以前公路在下面,后来修了凤滩电站,下面的公路被淹了,才修上来。" 向上介绍。凤滩电站在 1970 年修建,建坝之后,酉水上的险滩就被淹没了。向上凭着自己的记忆在酉水河里搜寻着曾经的险滩,如今已经是一汪碧水,却无行驶船只,也再难见飙滩的湘西水手了。

那艘老木船停泊在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明溪口保护管理站的白河上,长 20 多米,能够载 20 吨的货物。桅杆光秃秃高耸着,桅杆上的精致鸟开了裂。船工们说,精致鸟是船的吉祥物,能够保佑平安。斑驳的老木船经历了沅水辉煌的航运时代,如今成了游船,安装了动力。只有在表演的时候,才能聚集起船工," 吱呀吱呀 " 的摇橹声和号子声才会响起。

" 摇起橹来!" 向上扯开嗓子,船工们也摆开了架势。" 吔哩嚯 " —— " 嗨 ";" 吔哩嚯 " —— " 哈 ";" 太阳的出来嘛,哎呀 " —— " 嘿 ";" 莫偷懒罗哎 " —— " 嘿 "…… 橹的 " 吱呀 " 声和橹划水的声音成了最契合的伴奏。节奏快起来,船工们集体跺着脚,呼吸也变得急促,这是抢滩的号子响起了。在号子声中,船很快就划到了对岸。

上了岸的女子似乎迫不及待想要一展歌喉,迫不及待唱起了山歌。山歌跟船工号子一样,即兴发挥,看到什么唱什么。所以向上说学号子、山歌除了一副好嗓子,还需要悟性。李冬英显然是向上所说的有悟性的歌手," 我看太阳没好长,采根思茅(音)捆太阳,一捆捆在花树上,一天或有两天长。" 日落黄昏里,舍不得太阳落下,舍不得时光流逝。歌词像诗一般。李冬英和其他唱山歌的女子在老人的山歌声中长大,少年时对山歌不屑一顾," 以前从来没有开口唱过 "。两年前,李冬英建了一个山歌群,似乎并不用太多的练习,山歌流淌而出,就像埋藏在土家、苗家姑娘内心深处的种子,随时可以发芽的,这是沅水女子的天赋。

号子也并不总是粗犷而高亢,有女性加入的劳动,号子也变得婉转起来。车水并不算繁重的劳动,男女都会参加。于是,号子也就变成了双方缠绵的对唱,女方先开了腔:" 车水唱起呦车水歌呦,旁人笑我好快活;久旱无雨心里急呦,苗儿咯盼水妹盼哥呦。" 男方回:" 车起水来唱呦起呦歌呦,哥妹踩水脚跟脚;车的哥哥心痒痒呦,车的咯妹妹送秋波呦。" 对唱便暧昧开场了,唱开来,便彼此拷问、相互戏谑,后来竟至于颇有些火药味了。当然,最后总归是一场大笑收场。意犹未尽者,捉对 " 厮杀 ",直到上了船,高亢的号子声再次响起。

" 摇橹号子、拉纤号子、编排号子、打夯号子、挖地号子、车水号子、盘木号子、搬运号子 …… 甚至一个人背背篓也有号子的。" 向上追忆那个属于歌的年代。

酉水,白河谷度假区

[ 麻阳 " 长河摇橹号子 " ]

名字来源于沈从文小说《长河》

从沅陵溯水而上,过泸溪、辰溪,沿着辰水西去可以到达麻阳。辰水在当地叫作锦江河,发源于贵州梵净山。锦江河是湘黔水路的交通要道,船载桐油、木材、白蜡、朱砂、土布、药材等下洪江、常德;返程则是花纱布匹、煤油、海味、白糖、食盐、火柴等山外货。船逆流而上,可以到达贵州铜仁、江口,舟楫往来、络绎不绝。这个不大的小县城,在水运时代里,在沅水流域风光无限,在商品集散地的常德,就有条麻阳街。

麻阳的老船工坚信,麻阳船帮在沅水流域的荣光,是一个叫滕黑子的人靠武艺闯出来的。滕黑子是麻阳县马南人,幼年便跟伯父行船。清嘉庆年间得到高人传授武艺,三年艺成,上船掌篙,渡江湖风浪,在沅水洞庭行船,结交侠友。常德帮在滕黑子船的铁锚上压了个 " 千斤闸 ",为难他,不让他开走。得一武艺高强的朋友化解,从此常德上南门码头归麻阳船停靠,并在此形成了麻阳街。传说未必可信,但是,在船帮林立的江湖里,这种争斗必然不少。据说,麻阳船高挂蜈蚣旗,其他船只自行避让。

" 船中最美的恐怕应得数麻阳船。大麻阳船有‘鳅鱼头’同‘五舱子’,装油两千篓,摇橹三十人,掌舵的高据后楼,下滩时真可谓堂皇之至!我就坐过这样大船一次,有床有玻璃窗,各处皆是光溜溜的。14 年后,这船还令我神往。" 沈从文在文章中,对于曾经坐过的麻阳船念念不忘。不过,沈从文并不十分信服滕黑子的传说。他认为,麻阳船之所以在沅水占据重要位置,是因为麻阳出橘子、糯米、甜酒,人口多,船只也就越来越多,而且麻阳人 " 能吃、能做、能打架 ",所以," 沅水的水上世界,一大半被麻阳人占有 "。外地人到沅水流域,与麻阳人称作 " 乡亲 ",就能获得诸多便利。同样对麻阳船念念不忘的,还有麻阳苗族自治县吕家坪社区书记胡绵水。

作为麻阳长河摇橹号子的传承人之一,胡绵水是个念旧的人。办公楼旁特意保留了一栋吊脚楼,作为自己的办公室。蓑衣、纺布机、石磨、鱼篓 …… 搜集了一整个屋子,作为展览。" 我们现在准备做两艘麻阳船,长 24.8 米,宽 4 米,上面的设施都凭借老船工的记忆来还原。" 他甚至感到了某种紧迫感," 再不去挖掘,以后就没有依据了 "。

胡绵水是传承者,也是创新者。当地摇橹号子之所以叫作 " 长河摇橹号子 " 就来源于沈从文的小说《长河》。《长河》就是以吕家坪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而且沈从文还在吕家坪住过一段时间 "。推上舞台的号子也有了某些艺术加工,店小二的叫喊,河边妇人与船员的对答,都被胡绵水纳入到了号子中去。

麻阳吕家坪长河摇橹号子

[ 麻阳号子 ]

" 我们喊号子,长沙都知道了?"

麻阳县东 40 公里的吕家坪曾是辰水上一个重要的集镇,按照老人的话说," 河里停不下来船 "。吕家坪位于辰溪、麻阳、泸溪三县五乡 ( 镇 ) 交界,即使在水运式微的今天,在赶集日,依旧热闹非凡。在吕家坪人的记忆里,老街曾是两排吊脚楼,毁于 1995 年的大洪水。

" 水都涨到二楼了。" 在老街,长河摇橹号子非遗传承人张龙桓用手比划着那场洪水的高度。镇上的吊脚楼在那场大洪水中大部分被冲垮,村民在原地上建起了水泥房屋,保持着原先的格局。在夏日黄昏里,江风穿过房子间的间隙,格外凉爽。

63 岁的张龙桓就生长在辰水边,祖辈都是船工。到了祖父这一辈,家里开着一家染坊,有两艘大船。" 一艘 130 吨,一艘 110 吨。跑洞庭,跑长江。新中国成立以后,叔叔在航运公司掌舵,二伯是大副,我的父亲管伙食,就只到常德了。" 祖辈们在水上挣下一份不小的家业," 老屋,进去都有点吓人,太大了 "。他也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跑过船,作为新手,只能拉纤。船上的拦头工在前面看水,依据水浪花的形状分辨是否有暗礁,有暗礁和石头就要提醒掌舵者转变方向,或者用篙顶住,让船改变方向。沅水河边石头上蜂窝煤一样的孔,就是船工们日积月累的撑篙造成的。

" 像条狗一样趴在地上,纤绳勒紧肉里,还一点都不能放松。拦头工一声喊,拉纤的就使劲往前蹬。" 对于第一次拉纤,他依旧记忆深刻。不过,艰辛成为过往,在他记忆中,都是关于吕家坪、船工号子美好的回忆。

" 每天早上天麻麻亮,河边的店小二就开始喊‘东方发了白,楼上楼下的客,各拿各的东西,各穿各的草鞋’。" 前一天与船老板约定好下船的船工或者进城找工的农民,听到店小二的呼喊,起了床,一段艰险未知的旅程就随着船主一声 " 开船咯 " 开始了。

顺水过辰溪、泸溪、沅陵,桃源,再到常德,下水摇橹;返回上水时靠风帆和拉纤撑篙。" 沅陵往桃源这一段险滩最多,叫作‘三垴九洞十八滩,滩滩都是鬼门关’。最危险的是青浪滩,长 40 里,暗礁怪石多,船的一头‘咻’的一下掉下去,起来的浪有一丈高。外地的船只,常常需要雇请当地的飙公。" 刘本勤是如今队伍里的领号者,声音高亢,动作表情丰富,似乎天生适合舞台。他虽然跑过船,却并没有经历过最为艰险的青浪滩," 新中国成立后,青浪滩修整过,用炸药把有的石头炸了 "。上个世纪 80 年代,五强溪发电站开始施工。大坝建成之后,青浪滩成了库区,礁石随同无数勇敢的船工的故事沉入水底。

相比于惊险刺激的飙滩,更让船工无法忍受的是寂寞," 飘在河上几个月,几十个大男人,无聊得很 "。遇到风平浪静,船工们便开始 " 调戏 " 河边洗衣服的女子," 叫声姑娘、嘿 "" 问你今年,嘿 "" 有多大(那)涵 "" 问你定亲,嘿,不定亲(那)涵 "。沅水边的姑娘见惯了往来的船工,或者对歌回应,或者干脆骂一句," 砍脑壳的 "" 背时鬼 "。1978 年,县里有了动力船,木船渐渐不再远行。千里沅水上,也就不再响起麻阳的摇橹号子了。

黄昏,参与表演的船工们开始在河边聚集,船工们很兴奋," 我们喊号子,长沙都知道了?"

刘本勤还带着一个长长烟斗,烟斗只是当作道具,这是旧时船工必不可少的东西。离开水之后,戒烟变得简单得多。" 伙计们哪,嘿;加油摇啊,涵;…… 前面有个,嘿,大码头(那)涵 ……" 刘本勤扶着烟斗,仰天喊起来,声音高亢得有些尖锐。船随着号子的快慢前行,一阵号子喊下来,船工们满脸的汗。

" 我们的号子比沅陵、洪江的高亢、有激情,这大概是我们苗族人的粗犷吧。" 刘本勤擦一把汗,表情骄傲,像当年悬挂着蜈蚣旗穿行在沅水流域的麻阳水手。

洪江萝卜湾的排工,在排上喝酒划拳。图片拍摄于 2016 年。

木排行江途中,鄢祥飞(右)与一个排工正在搬柖(与船的摇橹一样)。

排工收缆。组图由鄢祥飞提供

[ 洪江号子 ]

" 排古佬 " 比船工生活更为艰辛

春天涨水的季节,是沅水放排的时节。

沅水上游的清水江的苗木,据说 " 干千年、湿千年,半干半湿几十年 ",明朝时便有木商进入清水江地区采购木材。木材顺流而下,沅江洪江段水势平缓,排工编排技术好。洪江在清代成为了木材重要集散地,洪江回龙寺、萝卜湾、青山脚是扎排的主要场所。民国中期,洪江聚集了十几个排帮,各地商帮在河中划定自己的范围,立碑为界。鼎盛时期的洪江,有 " 斧记 "201 把,也就意味着有 201 家从事木材生意的商号。

来自上游的小木排在洪江编成更为牢固的大木排,才继续往下游放。" 洪江所扎的木排,一般为 300 立方米,三层,超过三层的,排上五个人,100~200 立方米的排则由三个人放,木排以杉木条子为底,一般选择头部微微向上翘起的条木,有利于浮在水面上。" 洪江沅水编排号子传承人之一鄢祥飞介绍,他是沅陵人,祖父和父亲都是 " 排古佬 "。1974 年他进入洪江贮木场,没有直接从事放排,从事管理工作。他退休之后,还时常需要参加洪江古城的重要演出。他是和唱,领唱的是他贮木场的同事米爱国,后者因为出差,与我们擦肩而过。

" 早上出工的排工们,划着小船去扎排,号子比较轻松欢快,起木头、拉木头、拉横槽、收缆绳都有号子。" 编排号子词少,同样一人领唱众人和," 走呃,走呃,哎——外——嗨 " 是拉木号子,几个排工同时用大钩钉在河上的散木上,一起拉回来。鄢祥飞将收藏的大钩做一个甩出的动作,他称之为 " 杀 ",树木也是有生命的。

沅水上放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经历险滩,木排容易被打散。

" 木排被打散了怎么办?" 我问。

河道自有河道的规矩。" 每一根木头都有斧记,印着主人的名字。" 鄢祥飞在古城里收藏了一个民国时期的斧记,外形像把斧头,其实是个铁质印章,沾上印泥,使劲在木头上敲打,就留下清晰的印记 " 万福生 "。洪江古城内建筑的木头不少就盖有斧记,只是主人的故事已经无处找寻了。" 打散的木头,别人拾了,当主人去索要时,必须归还,但是,主人会给拾取者一定的报酬。"

排古佬住在排上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相对于船,似乎生活更为艰辛一些。而且,闯过险滩时的危险性更大," 过险滩的时候,往往会请当地人当飙公 "。

" 哎呀哎嗨哟!蓬门口啊!嘿咗!嘿咗!到常德啊!" 木排安全到达常德,进了洞庭,木材用更大的船拖运,运往武汉、南京,甚至更远的地方。排古佬的返程是轻松的,没有了木排的羁绊,他们或者搭乘桃源筏子,悠悠回到洪江。

沅水的排工比船工更为持久,洪江贮木场于 2006 年停产。沅水之上持续千年的古老营生才在此画上句号,响彻长河的号子在此再也听不到了。

潇湘晨报记者唐兵兵

责编:姚帅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