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08-09 09:44:55
△泸溪一中全景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南端,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全县有32万人口,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60%以上。现有各类中小学校175所,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71所,普通高中学校3所,职业中学1所。有公办民办幼儿园52所。共有在校学生48121人,在编教职工2949人。
改革开放41年来,扫盲运动圆满收官,“两基”攻坚如期达标,“双高普九”初见成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验收,两项督导高分通过,教育扶贫其战正酣,教育强县足音铿锵……泸溪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教育强县”战略。经过几代人拼搏努力,泸溪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社会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局面。
41年风雨沧桑,41年砥砺奋进,41年自强不息,历数教育风雨征程,我亲眼见证了泸溪城乡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村庄的“扫盲热”
1969年,我出生在泸溪县浦市镇新堡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我父亲是高小毕业,母亲则是纯文盲。当时农村文盲率高达95%以上,大人清一色的文盲,甚至走遍方圆几十里的村庄也找不到一个能识字的人,会识字的先生是村里的“香饽饽”。
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几年间,全县陆续开设业余高等学校(五七大学)4所、政治文化夜校1849所,其中扫盲夜校452所,扫盲教师就地取材,以民教民,亦耕亦教。
我当时不到10岁,也随母亲参加了扫盲班的学习,见识和体验了扫盲班的学习生活。我依稀记得,我们组的扫盲识字班设在仓库里,每当夜幕降临,抱小孩的妇女,拄拐杖的老奶奶,抽着草烟的汉子,没出嫁的大姑娘,争先恐后往扫盲班赶去,生怕迟到了没有位子坐。小孩大都随父母来到扫盲班,要么跟着大人们一起认字,要么打闹嬉戏,要么蜷缩在大人脚边睡觉。识字班每天晚上灯火通明,座无虚席,有时还组织大家唱唱歌,条件虽苦,却也其乐融融,成了那个年代独有的一道风景。
扫盲老师是村里稍识几个字的会计,在几十双眼睛面前,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现在看来,会计上课纯属东拉西扯,任意发挥,写字则是错误百出,但在当时则是老百姓眼中的“文化人”,高深莫测得很。我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多识点字,长大后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让下一代人免受缺文化缺知识之苦,这就是我从教的“初心”吧。
幸运地考取了中师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二元制户籍制度的约束,农村孩子要跳出“农门”,唯有苦读书,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国家就给分配工作,就能端上“铁饭碗”,成为人人羡慕的“干部”。
小时候,家里非常困难,我一度差点因此辍学。幸好父母非常重视教育,经常鞭策我好好读书。80年代初,包产到户后,家里田地只够糊口,父母没日没夜上山挖草药、替人打零工,为我和弟弟妹妹上学创造条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很珍惜学习的机会,读书很用功,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年年都在全年级排名前两名。
1981年,我小学毕业。当时全班60多名学生,能升初中读书的只有4个学生。1984年,我以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湖南省吉首民族师范学校。在吉首民师的三年里,我如饥似渴地读书,一有时间就泡在学校图书馆里。在此期间,我读了400多本文史方面的书,做了50多本读书笔记,写了不少文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史知识。
九年幸福从教路
1987年,年仅18岁的我,放弃在城镇学校任教的机会,分配到泸溪县合水学区一所村小任教,正式踏上了三尺讲台。当时农村师资非常薄弱,大部分都是民办老师和代课老师。在同行眼里,我是正规师范毕业的,语数音体美,样样熟悉,样样能教,倍受学校老师们器重,每周的课时量多达24节以上,工作非常辛苦,但我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从不叫苦叫累。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最怕写作文。一篇作文布置下去,交上来的东西干巴巴的,缺少想象力,没有童趣。于是,我开始了从教生涯第一个教研课题的研究——“小学生想象力培养之研究”,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一年后,我围绕小学生想象力培养这个主题,撰写了三篇高质量的论文,共2.4万余字,在全县教育系统教研教改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第二年,我就调到镇上中心完小教书。当时,我很年轻,精力充沛,肯钻研,肯吃苦,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年年教六年级毕业班,学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尤为庆幸的是,我一直坚持读书的好习惯。当时,我把三分之一的工资用来支持弟弟妹妹读书,三分之一用于平时生活开支,还有三分之一都用来订阅报刊和购买书籍。那时候还没有通电,一到晚上,我就点着煤油灯,挑灯夜读到凌晨两点,津津有味地汲取知识的养分。读得多了,就开始尝试写作。我向州里的党报党刊投稿,隔三差五见诸报端,渐渐有了点名气。1996年2月,我因工作业绩突出,写作能力强,调到了县教育局办公室工作,从此脱离了教育教学第一线。
九年从教之路,既辛苦,也幸福,不管在什么地方教书,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精神、才华学识和满腔激情,精心浇灌祖国的花朵。
见证轰轰烈烈的“两基”攻坚
在教育局办公室工作期间,我参与了全县“两基”攻坚战。“两基”是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我主要负责“两基”攻坚的宣传。只要召开相关会议,我都到场,参与并见证了整个决策实施过程。一有时间,我就跟着局里干部到一线,跑遍了全县80%以上的中小学校,没日没夜地采写“两基”工作通讯稿件,撰写了大量总结材料,为“两基”攻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1997年,泸溪县扫盲工作通过省、州复查,评估合格,被确定为湖南省“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合格县”。1998年,泸溪县将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相结合。2000年,全县“两基”工作经省评估验收团评估,验收合格,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2005年,经教育部确认,泸溪县成为全国第十一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在湘西州率先实现“两基”目标。
一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
1999年3月,我调往县委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虽然离开了教育系统,却一直在关注教育。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由泸溪率先实施并影响全国的农村教师岗位津补贴制度,我参与了调研、决策全过程。
当时,农村学校面临“留不住、引不进”师资的难题,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加大了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难度。而教育质量下滑又直接造成学生大量流失,加重了农民家庭负担,城乡教育越来越不均衡,问题亟待解决。2008年,受县委主要领导委派,我带一个调研组到多所农村学校深入调研,发现农村教师留不住、引不进,主要原因是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差,社会地位低,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提高教师待遇入手,最大程度激发广大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为此,我主笔写了一份长篇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形成后,引起了县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为此,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教育问题,最后作出了大幅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的决定。2009年,泸溪率先在全国实施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逐年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村片小、乡镇中心校教师每人每月发放补助1400元、600元。仅此一项,村片小教师全年生活补助达16800元。每年县财政发放补助1800多万元,全县2100多名乡村教师受益,占全县教师的70%。
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的实施,有效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并且出现了城镇学校教师自愿申请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喜人局面。为此,教育部多次派调研组调研该项工作,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简称“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不断改善乡村教师待遇。如今,此项政策惠及全国8万多所乡村学校的130万名乡村教师。
“给我一块毛铁,还你一段精钢”
2015年,因机构改革,县委决定涉改单位“一把手”采取公推直选的办法竞聘,由全县所有正科级干部、处级领导和部分离退休老同志投票产生。当时我以县科技局局长身份参加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职位的竞聘。在竞聘演讲中,我向全县人民郑重承诺:“给我一块毛铁,还你一段精钢。”掷地有声的承诺,强烈炽热的教育情怀,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我最终高票当选。
上任之初,我经常深入学校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2016年1月的一天,我不打招呼到浦市镇青草村小检查工作,发现一名50多岁的老教师竟然披着被子趴在讲台上睡觉,学生却在认真地自习。我心里纳闷,询问学生和教师后得知,这位女老师叫刘明群,2014年查出子宫癌,在化疗4次、放疗23次后,毅然戴上假发返回课堂。当时,刘老师实在坚持不住了,就趴在讲台上休息。学生心疼老师,就到家里取来被子,轻轻地披在刘老师身上。此情此景使我热泪盈眶,我顿生无限感慨:“像刘明群这样的老师,才是泸溪教育的真正脊梁!他们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托起了泸溪教育的希望!”当时,我在心里默默发誓:我一定要尽我所能,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千方百计为教师排忧解难,真心实意地善待他们……
经多次调研、多方协调,我们争取了县领导大力支持。为此,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定》《泸溪县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建立健全了教育工作机制,保障了教师福利待遇。目前,我县教师的福利待遇真正做到了与公务员一视同仁,甚至远远超出公务员。2016-2018年,县委、县政府更是分别拿出330万元、560万元、670万元奖励优秀教师及重教功臣,全县上下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办教育的良好氛围。
为优化教育外部环境,我们还建立健全了联动整治、联查报备、联合调解“三联制度”。联动整治制度,即公安、交通、消防、食品药品工商质量监督管理、城管、教体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效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联查报备制度,即职能部门入校检查实行年初报备,严格控制检查频次,杜绝了部门到学校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等干扰教育教学的行为。联合调解制度,即对校园安全事故等涉校涉生重大矛盾纠纷,实行“两线四层”调处机制,依法依规处置,严厉打击“校闹”等行为,全面杜绝“校闹”事件发生。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村小办学条件差,管理不规范。为此,县教育和体育局出台了《泸溪县村小(教学点)建设与管理制度》,制度包含了“升降国旗”“教育教学常规”“教师管理”“学校建设基本配置标准”等,共8项18条。两年时间,投入超过700万元,按照“30个一”标准对130所小规模学校翻新补齐。
为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按照“以强带弱、深度融合、全面帮扶、捆绑考核”的思路,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以5年为一个周期,每所城镇优质校对口帮扶1-2所农村薄弱校,实行工作目标同步、领导责任同步、工作职责同步、考核奖罚同步的“四同步”模式。全县城、乡、村学校共结成125个帮扶对子,2000多名教师深度参与,实现了全员参与、全体覆盖、全面提升。实施城乡结对帮扶制度以来,无论是办学条件、经费投入,还是学校管理、教学质量,都出现了同步发展的喜人局面。
要办好教育,关键在于教师。为此,我们强化了校长队伍管理,制定《中小学校长任职年度实绩考核方案》,着力推行校长聘任制、任期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了学校中层干部管理,出台了《泸溪县中小学校中层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考察准入、目标责任、任期考核、离岗退出等九项机制。强化了教师队伍管理,制定了《中小学校教职工人事管理有关规定(试行)》,严格执行教师招考招录制度,将教师的绩效考核与绩效奖励、工作调动、进城考试、评优评先、提拔任用等切身利益紧密挂钩,切实增强教师敬业意识和责任意识。一系列的管理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动力与活力。
我县坚持督政、督学并重,创新“按类设区、导督并重、专兼覆盖、综合推进”挂牌督导模式,得到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肯定和推介。2016年,我县荣获“全国首批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荣誉称号。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4年来,我县共有2928名学子考入本科院校,其中14名学子考取清华北大,314人考入艺术体育专业,7人考取空军飞行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共录取8人,本科上线率、本科上线万人比连续14年位居湘西州第一。在全州独唱、独舞、独奏暨书画竞赛中,我县连续14年位居全州第一。在全州诗词大赛中,我县连年斩获冠军或亚军。在全州中小学校运动会上,我县名列前茅。在全州中小学足球联赛中,我县高中、初中组均获冠军。
汗水浇灌,心血付出,换来泸溪教育快速发展。我县先后荣获全国“普九”巩固提高先进县“、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全国首批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湖南省“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县”、湖南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全省教育强县”等多项荣誉。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挂牌督导创新、全面改薄、村小建设管理、贫困学生资助、师德师风建设等经验在全国全省推介,创造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特有的“泸溪教育现象”。
口述 |(谭子好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
整理 | 李常 张明明
责编:王燕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