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湖南地方戏剧知多少

  爱上新湖南   2019-08-14 09:43:54

原标题:科普:湖南地方戏剧知多少

一曲戏,唱出了历史沉淀中的繁华盛世。

相信很多在湖南长大的人,都听过花鼓戏,甚至自己还能够哼上一两句,如耳熟能详的《刘海砍樵》、《补锅》、《讨学钱》。

《刘海砍樵》

《讨学钱》

但你不知道的是,湖南作为戏曲大省,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绮丽神奇的楚文化便滋养出湖南戏剧艺术的萌芽。唐代时,傀儡戏在湖南民间流行。

明代以来,以弋阳腔演唱的目连戏在湖南落户,逐渐发展为湖南各地的地方大戏剧种。清代则是湖南地方戏剧艺术的兴盛时期,众多戏曲声腔进入湖南,形成了地花鼓、花灯等民间歌舞演唱形式和一些民间小戏剧种。

湖南的戏剧剧种大多为地方戏曲剧种,《中国戏剧志·湖南卷》设立条目者19个。分别是:

8个地方大戏剧种: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

6种花鼓戏:长沙、衡阳、邵阳、岳阳、常德、零陵

5个民间小戏剧种和民族戏曲剧种:阳戏、花灯戏、傩戏、苗剧、侗戏

湘剧

湘剧是湖南省最主要的地方大戏剧种,民间一般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

湘剧融合有昆腔、高腔、弹腔及杂曲小调等多种声腔,明初至嘉靖年间,传入湖南的昆腔和弋阳腔与当地方言及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湘剧。

湘剧主要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即长沙、湘阴、醴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攸县、安化、茶陵等地。

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年间称“祁阳戏”,主要集中在祁阳一带,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祁剧”。
2008年被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3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官话。
演唱时永河派由鼓师帮腔,宝河派用唢呐帮腔,声调高扬、激越。

祁剧《莲台观世音》

辰河戏

辰河戏源于地方巫、傩、道的娱神而逐步演变过来的,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戏剧种,被国外学术界称为中国戏的“活化石”。

辰河戏主要流行于沅水中、上游的广大地域,包括怀化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聚集之地。

衡阳湘剧

衡阳湘剧,最早以班社命名,民间称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戏班子”。衡阳湘剧的表演艺术,亦按高腔、昆腔、弹腔分为三种不尽相同的表演风格。

衡阳湘剧流行地区甚广,涉及到整个湘南东部,包括衡阳市、郴州市和衡阳、衡山、衡东、耒阳、常宁、安仁、炎陵、茶陵、攸县、永兴、桂东、宜章、汝城、桂阳、郴县等县市。

衡阳湘剧《游园惊梦》

武陵戏

历史上常德(武陵)汉剧亦称沅河戏、汉戏。20 世纪 50 年代初曾称为常德戏。1953 年,改称常德湘剧,1957 年改为常德汉剧。

常德汉剧以常德、桃源、汉寿、石门、慈利等县市为中心地区,流行于西洞庭湖以及怀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带。

常德汉剧《孟姜女传奇》

巴陵戏

巴陵戏已有近400年历史,形成和流行于古称巴陵的湖南岳阳一带。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陵戏主要有昆腔和弹腔两种声腔,用湖广者、湘北方言声调演唱。现存传统剧目三百七十多出,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以反映历代政治、军事斗争题材为主。

巴陵戏的舞台美术,包括脸谱、服饰、砌末等,常用脸谱近百个,专用脸谱40多个,脸谱用色丰富,不仅表示人物的肤色,而且揭示其品格个性。

巴陵戏《天官赐福》

湘昆

湘昆,是湖南昆剧的简称。流行于湖省湘南的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地,并以桂阳为其发展和活动中心,故又称“桂阳昆曲”。

湘昆的吐字行腔,以郴州官话为基础,与中州韵相结合,声腔不如苏昆细腻柔丽,也不及北昆豪放壮阔,但声调高亢,吐字有力,再加上紧缩节奏,加滚加衬,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俗伶俗谱”。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故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并且形成了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

邵阳花鼓戏《牙痕记》

 衡州花鼓戏《喜盈门》
 衡阳戏阳戏是民间小戏剧种,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地区。常以县定名,如凤凰阳戏、吉首阳戏、沅陵阳戏、怀化阳戏等。

花灯戏

花灯戏来自民间,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

花灯戏唱腔皆吸收了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湖南花灯戏是由汉族歌舞的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的一种汉族戏曲剧种,又分湘西花灯戏、平江花灯戏和嘉禾花灯戏。

花灯戏《莫家寨》

傩戏

傩戏,湘西称傩堂戏、傩神戏,遍布湖南全省,在苗、侗、瑶、土家族地区均有演出活动,盛行于湘西、湘南和沅江、澧水流域等广大地区。傩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均受巫教的影响。

苗剧

苗剧是少数民族剧种,是在苗族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剧种,其原形是苗族民间歌手坐在火塘边自拉自唱,并做些比拟动作。初创时叫苗语剧、苗剧或苗戏,1982 年正名为苗剧。

侗戏
      侗族剧种发源于贵州。1952年由广西三江县传入湖南通道侗族聚居区。由于侗戏以侗语侗调演出,通俗易懂,所以深受侗族群众欢迎。

侗戏《珠郎娘美》

湖湘大地戏曲文化博大精深,

这些文化遗产,是老一辈戏曲艺人,

传给我们年轻一辈的瑰宝。

责编:陈莎

来源:爱上新湖南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