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剧读史丨解救长安的不良帅,穿得是真时尚

  新湖南客户端   2019-08-08 17:21:26

文丨实习生 姜勇

在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男主角张小敬为破解突厥狼卫的阴谋奔走于长安城内,不但身手矫捷,个性不羁,穿着还很时尚。有观众说:“看着张小敬那外翻的领口,我总是忍不住想帮他把领口扣上。”

唐朝的男性装束深受北魏鲜卑人服装的影响,当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以穿着“胡服”为时尚,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圆领袍衫。

圆领(也称“盘领”或者“团领”)袍衫是一个统称,分为圆领袍和圆领衫。袍和衫是两种不同的服装。

区别在于,一般而言袍的袖口部分会用针线收起,叫做“收袂”,而衫的袖口是敞开的;袍是有里子的夹衣,衫是单衣,没有里子。秦汉时期,袍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而衫是在袍出现以后才形成的。

汉族的传统袍衫是交领的。

而圆领的袍、衫则是“胡服”,源自异域。根据《南史》记载,当时西域少数民族的典型服装样式是小袖、圆领,而汉族服装“衣裳博大,风流相放”。由于民族交流和胡服更便于行动等原因,从北魏到隋代的这一段时期,作为舶来品的圆领袍、圆领衫逐渐被汉族接受并得到发展。到唐朝,它已经完全成为汉族的正式服饰,不过依然保留着一些少数民族的特征,如较小的袖口、衣身。

(《步辇图》里,吐蕃使者和皇帝都身着圆领袍)

此外,袍衫也分襕袍衫和缺胯衫。

襕袍衫是隋唐时期的职官公服,比较正式。它不开衩,膝盖以下的部分是一整块布。但行动就不太便利了,试想张小敬要是穿着襕袍衫去抓人,恐怕十二个时辰远远不够。

张小敬穿着的“缺胯衫”,两侧开衩,便于活动,是唐朝士兵和百姓常穿的服装。到宋明时期,开衩的缺胯衫成为名副其实的“常服”,覆盖了官员、平民几乎所有阶层,开衩的位置不断上升;襕袍衫则一般只在隆重的场合才穿。

此外,在唐朝,服饰颜色是划分等级尊卑的一个重要标准。黄、紫、绯、绿、青五种颜色由尊到卑,黄色是御用色,天子专用。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高宗李治和唐肃宗李亨均使用过“上元”这一年号,这里是唐高宗时期)颁布的一道敕令规定: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的穿紫色,四品穿深绯(红)色,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白居易有诗云“勿谓身未贵,金章照紫袍”,当时白居易拜秘书监,散官为中大夫,官品是从第四品下,不具备穿紫袍的资格。但皇帝开恩“赐紫”,让白居易感到十分荣幸。

(葫芦娃配色来一打)

到五代十国时期,圆领袍衫发生了些许变化,比如圆领袍衫内加了衬领,从《文苑图》和《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文苑图(局部)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宋时,朝廷规定“公服……曲领(圆领)大袖,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此时圆领袍的衣袖已然是“大袖”而非小袖,同时衣身也宽大了许多。

(宋太祖)

明朝的服装制度取法唐宋,因此圆领袍衫依旧被广大官民常穿的服装。明初,皇帝的常服是盘领窄袖袍,但之后袍身与两袖变得更加宽大。到了明中后期,文武官员的公服都是袖宽三尺的圆领袍。这些圆领袍官服配有绣着鸟兽图案的“补”,文官“补”绣禽,武官“补”绣兽,不同的鸟兽代表不同的官阶,百官穿上这样的官服,便成了“衣冠禽兽”。“衣冠禽兽”这个词由好变坏,大概是因为袖子宽了,但装的“清风”反而少了吧。

(明太祖)

清军入关之后,清人推行旗装,圆领袍衫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可以发现,圆领袍衫在被引进中原后逐渐由“小袖窄身”变成“博袖宽袍”,这是一个被汉文化同化的过程。总而言之,穿起来感觉是越来越凉快了,这对于没有空调的古人来说应该是挺重要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新唐书·车服志》

《宋史·舆服五》

责编:廖慧文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