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2019-07-17 23:41:56
前言:地方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助力,而人才的发展也需要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及平台。“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依托本地特有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优势产业和有关科研项目,积极打造事业平台,让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就能留得住人,事半功倍。
一、宁波让更多年轻智造英才留下创业
宁波强大的制造业优势正在转化为人才竞争优势。2018年宁波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达7.56%,居全国城市之首,说明人才在宁波被用得上,留得住,且发挥得出。
(一)引进并留住人才的三方面特色凸显
1.薪酬较高,高技术人才不会轻易流出。2019年初,有研究机构对制造业发达的天津、深圳、苏州、重庆、宁波、武汉6座城市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在这6座城市中,宁波从业者无论是薪酬、工作情况、生活满意度还是对所在城市的认可度都遥遥领先。其中,2018年流入宁波的人才平均薪酬涨幅为50.10%,拔得头筹;年薪10万元至30万元制造业人才的比例,民营经济发达的宁波可与深圳比肩。
2.岗位充裕,留得住各种人才并使之有用武之地。随着宁波智能制造加速布局和“开放揽才产业聚智”系列举措的全面实施,越来越多的智能制造人才自上海、杭州、北京等地流入宁波。
宁波从业者对于这座城市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较高,70.19%的从业者打算未来5年留在宁波发展,57.55%的从业者认为宁波是最理想的发展城市,68.57%的从业者愿意对宁波这座城市进行主动推荐。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衡量行业、区域或城市人才储备现状和前景的重要指标,2018年宁波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位列全国城市之首,这间接展现了宁波制造业人才发展的后劲。
3.青年居多,创业后劲足,自我实现期许较高。宁波吸引来的制造业人才以年轻人为主,25岁以下、25岁至30岁年龄段的制造业人才占比均高于全国,工作1年以内及1年至3年的制造业从业者,分别占10.38%、33.02%,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一方面,宁波作为制造业代表城市,在制造业上的锐意革新和人才生态的不断优化,对年轻人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宁波发达的城市经济、活跃的商业氛围以及遍地开花的民营企业,也为年轻人实现梦想提供了舞台。
(二)“1+X”举措背后的人才生态“组合拳”
取得如此业绩,得益于宁波素来重视人才生态建设的基础夯筑得较为牢固。无论是城市经济、生活、消费,还是人才创新、自然环境优化方面都有自己的“长板”,特别是在商贸氛围、民营经济和上市公司的聚集等方面表现突出。
为此,宁波连续数年推出了颇具诚意的人才生态建设系列举措。一系列引才政策组成了一支有温度、有底气的“甬家军”,进入国内外人才市场。2019年上半年,宁波全市新增各类人才11万人,多个数据创近年来最高增幅。去年年底以来,宁波全职引进5名国内外院士,“甬籍院士”全职回归实现零的突破;引进“国千”“国万”等领军人才68人,均实现同比翻番增长。
为了给各类人才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在2019年的人才科技周上,宁波现场发布了“1+X”人才生态建设系列举措——“1”指的是开放揽才产业聚智若干意见;“X”则包括引进顶尖人才、集聚青年才俊、培养技能人才、保障人才安居、优化专家服务等一揽子实施办法。
这一系列“组合拳”打出,更加突出面向海外引才,更加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更加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关注到顶尖人才、青年人才、产业人才群体的不同需求,也同样看到了更加灵活的人才作用机制、更加包容的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更加贴心的人才服务对于构筑人才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涵盖了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因公出国、人才金融、人才安居、医疗保障等事关人才成长发展的“关键小事”。宁波还将以此为契机,实现生态建设“升级”,进一步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二、惠州全面发力建设一流城市,助力人才“落地生根”
常住人口达483万的惠州2018年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背后是人才加速聚集。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今惠州正从最初低端的代加工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型,随着产业的优化升级,众多具有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开始涌入惠州,成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新动能。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
(一)“惠民之州”的用才留人政策及其相关工程的基础夯筑
近年来,惠州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不断调整人才政策。自2013年起,惠州陆续出台“人才双高计划”“人才双十行动”,突出企业引才主体地位,优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天鹅惠聚工程”对引进的创新团队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资助;“梧桐引凤工程”对引进的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奖励别墅一套等。同时,惠州不断放宽引进人才入户条件,为高层次人才、学历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落户提供“零门槛、无障碍、直通车”服务。据悉,惠州目前正在开发高校毕业生入户审批系统,自动审批入户,可有效简化审批流程。
要留住人才,除了人才政策,关键要看城市自身的魅力。2018年7月30日,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首次明确“争取在未来十年把惠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城市”的目标,这将为而立之年的惠州发展注入更多青春活力。2018年,惠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约4150亿元,同比增长6.6%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3.38万元,增长9%,成为惠州吸引人才的重要经济抓手。
惠州被称为“惠民之州”,外来人口是否愿意留下来,与城市的民生环境息息相关。《惠州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惠州将不断擦亮惠民之州品牌,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2019年在全市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万个以上,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4万个;促进长者乐享善为,探索开展老年人“大配餐”试点等。
目前,惠州正努力打造成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这将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不断推动高端人才聚集。
(二)孵化两大支柱产业万亿集群,人才结构从容优化调整
目前,惠州正集中力量打造“2+1”产业集群,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传统产业在变革生产方式的过程中,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数据显示,2018年惠州全市人才突破100万人大关,人才总量10年间实现翻倍。其中,国内外院士7名,国家级人才80余名(含院士),科技创新创业团队71个,科技领军人才150名,“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6个。
在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大背景下,传统生产线被自动化生产线替代,普通的一线工人逐步被高级技术人员取代。作为惠州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正在从最初的低端代加工制造向高端的先进制造转型,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人才结构的优化调整。如在惠州汽车电子企业德赛西威二期项目洁净车间,4000多平方米的空间几乎被生产设备占满,只有极少数从头到脚包得严严实实的工人穿梭其中。同样面积的传统车间,估计需要300多名普通工人,如今在作业状态下只需大概40人。年初的富海人才招聘会上,中国最大的锂电池供应商带来1000多个岗位,其中技术人员几乎占了一半。经过几年来的智能制造转型,该生产平台用工人数下降七成,对技术和研发人员需求日益扩大。
这种人才趋势也出现在惠州另一传统支柱产业——石化产业。在惠州大亚湾区石化区,埃克森美孚公司投资的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总投资数十亿美元的中国海油、壳牌集团的三期项目也加快了步伐。惠州正在补齐链条、做大做强产业,这离不开高技能生产型人才、高层次研发人才的支持。
(三)新兴产业集群令高端人才持续集聚
在惠州传统支柱产业不断提档升级的同时,一些新兴产业项目入驻惠州,直接吸引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涌入,不断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
例如在大亚湾石化区里,广东莱佛士制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80后海归博士叶伟平正在与员工讨论企业的发展。2011年,他带着创业项目和团队落户大亚湾区,成为该区科创园孵化器的首批科技型创业企业,大亚湾是知名的石化产业基地,从原料供应、基础设施到技术人才都有较大优势,很适合进行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另外,前不久,莱佛士刚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复评。这家医药研发企业目前有60多名员工,其中研发团队40多人,5个带头人有博士学位。这个新兴医药生物项目的引进直接吸引化学、药学、生物学等学科人才的流入。
近年来,惠州明确发展路径,在夯实石化、电子两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力争成为全省中医事业创新示范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随着各类新兴产业项目引入惠州,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在这里聚集。
2014年,“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两大国家科学装置落户惠州。2018年底,前者启动建设,后者预计今年动工。两大装置建成后将吸引1500余名科学家到惠州从事科学研究,其中60%以上是高精尖人才,90%以上是中端支持型人才。
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随着高端人才涌入惠州,人才赋能将不断提升惠州的产业竞争力。近几年,惠州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每年以7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8年底高新企业数量达1100家。2018年,惠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0.6%和40.4%,均位居全省领先水平。
(沪办)
责编:田甜
来源:湖南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