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泥为墨,写金字招牌

  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2019-07-19 14:59:26

在没有霓虹灯,也没有电脑和3D打印的年代,商铺如何吸人眼球?金字招牌,是用金子做的吗?

带着这些疑问,非遗小使者们来到了湖南省长沙市雨花非遗馆。

走进馆里的尚品轩,满墙满地悬挂、摆放的金色和墨色牌匾立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步行街上的那些老字号,不正是挂的这种招牌吗?

“这就是泥书,一种独特的传统技艺。它还有两个名字——堆字牌匾和3D立体书法,是不是很形象?”讲解员为大家介绍,“这位刘上四老师,就是泥书的第六代传人。”

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伏在案头,以勺为笔,以泥为墨,在木板上“写”字。 随着他手腕灵活的转动,勺中的黄泥缓慢流出,一个凹凸有致的“学”字逐渐在木板上成形。

讲解员端起案上盛着黄泥的小碟,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泥里添加了什么才能堆出字来,而且还能百年不腐吗? ”

“黏合剂!”“防腐剂!”同学们争先回答。

“没有那些化学原料,但也不是普通泥巴。”讲解员笑着解答,“泥书的原材料是用泥土、糯米粉、 瓦灰、瓷粉与桐油、生漆、鱼鳔胶等调和而成,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泥土要用以前砌房子的土砖磨碎, 用水滤 过后取最细腻的一层;瓷粉得用陶瓷磨制;桐油 需用火熬过再用。连桐油的调配比例也很关键, 配多了字体易变形,配少了则会干裂。配好的黄泥还要尽快使用,一旦分层就只能放弃……

没想到看起来普通的一碟泥巴, 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同学们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想亲手一试,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发下来的是毛笔、清水和练字帖。

“泥书的制作需要一定的书法功底。”刘老师也走到同学们身边,耐心解释,“字写得好,泥书作品才会好。 我从小学习书法,40 多年没间 断过,楷书、隶书、行书、草书全练过。 ”

听了刘老师的话,同学们收敛心神,认真地按要求练起字来,横平竖直,半点也不马虎。 同学们刚尝到书法的乐趣,桌上的“道具”又变了。这次,是一碟泥土、一把小勺,和一块小木板。

“泥书牌匾的制作有4个步骤。”刘老师一边示范,一边告诉大家,首先要把原木板拼接成匾形;接着制作书写材料;然后,以毛笔书写打底,再用勺子将材料倒淋在原木板上堆制成字;等流体干后,给字体盖生漆、贴金箔、刷桐油。每一次上漆之后必须充分晾干才能进行第二遍上漆,大概需要8天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同学们体验的是其中的第三个步骤,用勺子将调制好的黄色液体,慢慢倒在木板上,形成一个“天”字。

别看只有简单的4笔,以泥浆为墨,运“笔”难度增加了很多。 倒多了,笔画粗壮 难看;倒少了,笔画又扁平没有立体感。

“我要刮掉重来!”“我这笔还有没有办法修改?”同学们的求救声此起彼伏。此刻,几名学过书法的同学显得尤为镇定,他们每堆一笔都小心谨慎,尽力做到笔画有轻有重,立体灵动。

“今天时间不够,不能贴金箔、刷桐油了。”刘老师宣布。

“太遗憾了,真想自己堆的泥字也变成金色。”同学们意犹未尽,“掌握了这门老手艺,我们就有金字招牌了!”

合作单位 /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执行 /陈暑艳

责编:姚瑶

来源: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