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边陲却名扬天下,人人都爱它亿万年的自然美,和隐逸山水中的田园仙居

  TOP去旅行   2019-07-19 15:47:23

原标题:位于湖南边陲却名扬天下,人人都爱它亿万年的自然美,和隐逸山水中的田园仙居

在我国文化史的版图上,澧水处于中原文化与南蛮文化的结合部。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与融合成就了这里多彩的文化生态。

书院、宗祠、牌楼、老寺、古塔,以及巫俗、傩戏、山歌、侠风,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溯流而下

一起寻找那个隐逸山水中

风光绮丽的田园仙居

本期,《跟着宋词游湖南》专栏来到

澧水的发源地——张家界

南州之美莫如澧

公路不通、内河航运发达时期,澧水上飘荡的最悠扬的声音——号子。据说在澧水上中游滩多湾急水险,需要船工们统一协调动作,而澧水号子就是一种指挥船工协调动作、避险解难的号令。

当木船离开码头,前面水平如镜,船工们揣着家人的平安祝愿,满怀喜悦地摇着橹,唱起号子:拉起铁锚扯起帆,顺风顺水好行船。婆娘娃儿放宽心,今天行船到新安。

当年,大庸、慈利、桑植、石门一带的船只一般下行到津市或洞庭湖畔,卸下桐油、皮油、药材、柑橘等土特产货物,再装上棉布、食盐、纸张等澧水上游两岸需要的日用工业品,转程开始行上水船。

行船至平缓的水面,艄公拉动桅索,扬起帆篷,一声哎嗨哟后,便唱了起来:稳住船舵把艄扳、帆篷扯起好行船,莫道平水得悠闲,过了新安有险滩,上滩老子就拉纤。

这些雄浑的号子,凝聚了九澧两岸的汉、苗、白、土家各族儿女的智慧。忠实地记录着澧水船工们的泪与心酸。

而今,随着木板商船的消失,汽车、火车运输取代了澧水流域的水上运输,船工拉纤已成陈迹,这个传唱了上百年的古老曲调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

然而澧水并没有在嘈杂的汽车、火车运输中销声匿迹,这一脉绿水不断滋养山川、田野,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不少灵动、诗意的色彩。

千树霞蒸红散绮,一枝高插髻

亿万年前,张家界武陵源曾是一片波涛翻滚的海洋。石英砂岩沉积于海岸地带,经过流水的长期侵蚀和复杂的地壳运动,形成这地区最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

武陵源的风景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雕凿,到处是石柱石峰、断崖绝壁、古树名木、流泉飞瀑、珍禽异兽。置身其间,犹如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三千峰林八百水”汇聚成这个斑斓的艺术世界。

张家界山奇水秀,向来以独特的自然奇观饮誉中外,呈现出天然无雕琢的原始、华丽。它向人们展示的是它那带着洪荒时代,具有原始野性的本色。

因此,也可以想见,宋朝落魄的词人游历至此,面对莽莽大山,心底一边是萌动的诗意,一边却是脚步难及的怅惘。

但南宋词人刘埙似乎是个例外,他的一阕《谒金门》写道:

“春正媚,闲步武陵源里。千树霞蒸红散绮,一枝高插髻。飞过洞庭烟水,酩酊莫教花坠。铅鼎温温神竭帝,何曾真是醉。”

词中透露的是闲步武陵源的闲情逸致,词人刹那间就被这里的良辰美景所虏获,发出“千树霞蒸红散绮,一枝高插髻”的感叹。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园”。盛唐著名诗人王维以其清丽的诗句描摹了武陵源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美景。

沿着天子山左侧行走2公里,土家寨居在峰林深处,这里有陶渊明笔下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美景。

也有土家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展示,漫步田野林间,既没有车马之喧,也没有人声嘈杂,天地间有时只剩下茕茕孑立的古老木屋与空旷的原野,以及在暮霭中弥漫的人间烟火。

土家寨旁的空中田园也是土家人藉以生存的根本。

远远望去,空中田园仿佛置身高大岩石上的一座孤岛,四面都是悬崖峭壁,因而被人称之为“空中田园”。田园或大或小,或圆或方。台地上梯田层层,约7公顷,尽种水稻。春日夏时,台地泉水盈盈,吐黄纳绿。

空中田园现在住着村民十余户,他们的房子一律青墙黑瓦,周围被草树围绕,每一个小屋前都辟有菜畦,清晨傍晚,只见整个村庄炊烟袅袅,鸡犬啼叫、牛铃叮当之声,润心悦耳。登上去只觉清风拂袖,云雾缠身,大有“青峰鸣翠,高山响流泉,身在田园里,如上彩云间”之感。

难怪连放荡不羁的李白都写过“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诗人纵使有满腹抱负,都愿意留在武陵源,喝酒写诗,醉卧田园。这些恬静美景也让北宋黄庭坚发出“刘郎曾眠武陵源,好在桃花迷虎所”的感慨。

相比武陵源的奇山秀水,这些田园风光是藏匿在山壑中最为隐秘的音符。如果不去寻觅,她们逍遥自在的存在,长久以来自顾自地美丽。

图片侵删

责编:陈莎

来源:TOP去旅行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