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诗词里的常德盛唐风华,居然美的如此韵味......

  TOP趣旅行   2019-07-23 12:43:11

原标题 :藏在诗词里的常德盛唐风华,居然美的如此韵味......

武陵故郡,常德新市,集山川之形胜,乃文人之渊薮。

唐代常德,曾被唤作朗州、武陵、鼎州。一篇《桃花源记》,赋予其“世外桃源”、“福地洞天” 的美誉。刘禹锡被贬朗州、李白二次游历鼎州、澧县旷达诗人李群玉的故乡情节,如此般镌刻于历史中的古唐风韵,为如今的常德增添诸多想象空间。唐诗中的常德,既高雅又壮烈,有仕途的不遇,也有沿路的佳景。文人墨客常奔赴于此,谱写下潇湘大地最华美的诗歌篇章。

曾经的文人渊薮之地,过尽千帆,《TOP旅行》 杂志沿唐诗之路,寻一代文豪遗墨,品千年武陵俊秀,翻阅屹立于沅水之滨的古城旧日辉煌。

江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桃源兴荣

//十年贬途一生不朽//

永贞元年,常德被称作朗州。

是年正月,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参与其中。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朗州任司马。于朗州一住,便是十年。

司马是闲职,何况还是被贬?生性豁达的刘禹锡却没有因此沉沦。任朗州司马期间,他致力于地方文学和哲学的建设及发展,视桃花源为后花园,为这灵感启迪之地吟诗作赋,留下颇多不朽作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首千古名作在朗州诞生一《 秋词》,道不尽刘禹锡激越向上的诗情,尽管染上“贬”的色彩,但他豁达的胸襟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以至于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桃源之兴荣

沅江清悠,连山郁岑。沿山路盘旋向前,“桃花源”几个大字从道路尽头闪到我们面前。眼前的桃花源,虽不见豁然开朗,却仍是山观空虚清静门,炊烟袅袅,犹如仙境在人间。

刘禹锡便是在这样的意境下走进桃花源。早年就熟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被贬之前,他曾按自己的理解作了一首《桃源行》,叙述武陵渔人捕鱼误入桃花源的经历。用他侄子刘兢的话说,叔叔这是“征昔事”。

待刘禹锡有机会亲游桃花源,发现所见之美,与文章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为宣传桃花源,争取上层社会重视,刘禹锡联手郎州刺史窦常请人绘制了一幅《桃源图》,给“南宫”尚书卢仃,“南宫先生忻得之, 波涛入笔驱文辞。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桃花源得到南宫先生的大力赞赏,此事却引起韩愈的异议,韩愈由此提出“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的观点,掀起关于神仙有无的争论。一场争论,使藏在深阁无人识的桃花源红了。

桃源玩月

刘禹锡在常德的第三个年头。

中秋夜,月似玉盘,微风带着些许寒意,凉上心头。

那一年的月夜跟几千年后的现在相差无几。刘禹锡却看着这一缕月色出了神,是思念亲人或遥想未来?他慢慢走进桃花观,在观壁上挥笔即书《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备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餅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听听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帐。

悲大于苦,喜大于忧,此时此刻,刘禹锡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作一股柔情融入诗中。在刘禹锡离开常德15年后,侄儿刘蔇来到常德,看到叔叔的诗作还在,为了长期保存,他将其刻石立碑,并在诗后补充-篇《刻石题记》,清清楚楚的说明:“叔父元和中征昔事为 《桃源行》,后贬官武陵,复为《玩月作》,并题于观壁。尔来星纪再周,飩牵复此郡,仰见文字暗缺,伏虑他年转将尘没,故镌在贞石,以期不朽!”后人便以此为依据,在桃花观旁修建了玩月亭。

一千三百多年过去,刘蔇的刻石早已不复存在,但他所做之事与叔叔刘禹锡的诗作一起流传到了现在。彼时,午风晴朗,碧波无极,不远处的桃花观依旧安静地矗立在青山翠绿之间,玩月亭守着桃花观走到了现在,时光对于它们来说似一阵云烟。

//迷津莫再问前途//

此时正值雨后,桃花源里弥漫着浓重的雾气,略带神秘,仿佛入了仙境。

翻过小山,一路不见游人,犹如当年陶渊明走的无人小路。正当我们疑惑之际,一拐角,竹篱,茅屋,廊道出现在眼前,陶渊明笔下古朴的村民便是在这山环水绕的世间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一位穿着布衣的山民微笑着向我们递上了当地的擂茶,暖暖一杯下去,带着“迷津莫再问前途,消受江头酒一壶”的情绪。

于白虎嘴、青龙嘴之间,我们亲见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桃源佳致”碑,这当年刘禹锡为了保护桃花源所立的碑刻,被后人完好无损地保存到了现世,俨然成了桃花源的标志性建筑。

汉家都尉旧征南,血含如今配此山。

仁者乐山

//李白在常德//

青年李白在游历了襄阳、汉口之后,来到常德的沧水驿(古时的官办接待处)。当时的李白,在追寻人生理想的道路上颇受挫折,满腹心事。傍晚时分,他迎着夕阳登上驿站高楼,只见沅江在眼下静静流过,在地上划了个大弧,远处平原之上,丛林莽莽,夕烟笼罩,太阳山矗立于眼前,突兀却呼应,给满是心事的李白更添了几缕愁绪,于是他提笔在墙上写下一阕《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无奈此时身边没有知己把酒相谈,独自游历,美景与愁情只能埋藏于心底,一起被藏起来的还有这首词。直到宋朝,《 菩萨蛮》才被北宋僧人文莹所发现,其所著的《湘山野录》内记载:“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曾子宣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

常德对李白来说,是一处伤心之地。待到再来常德时,李白已是戴罪之身。早年因糊里糊涂卷入李氏政权内部斗争,成为囚犯,在流放到夜郎的路上经过常德心里无限酸楚的李白走到木瓜山下,面对尚未熟透、味道较酸的木瓜更不是滋味,作了一首《望木瓜山》: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大概是因为名人效应,此后百姓争相前往。晚清诗人、书画家何绍基慕名游览,也作同名诗一首。如今的木瓜山已无从考究,但太阳山却一直在,陪常德这座古城走了数千年,历经万千后愈发妖娆神秘。

//刘禹锡六上太阳山//

柳叶湖北岸,太阳山之上,曾经的佛、道教在此长驻,她是武陵山脉向东延伸到最后的一座高峰。这里时常云封雾锁,透着一股仙味儿,沅江、灃水在她左右相随,流向十里开外。从远处眺望,太阳山上接蓝天,下连碧水,山水相映成趣,奇峰绿荫之巅一片姹紫嫣红,独立峰顶环视,常德市区一览无遗。

曾经的太阳山上寺庙林立,一片佛光润苍生。引动十方众信皈依,四众弟子朝拜,文人墨客,拜佛游山,川流不息。

刘禹锡喜欢太阳山,常德人众所周知。在常德的数载,刘司马曾六上太阳山,陶醉于山景寺貌,诗兴大发,挥毫赋诗日:

汉家都尉旧征南,血含如今配此山。曲盖幽深苍松下,洞萧愁绝翠屏间。荆巫脉脉传神话,野老娑娑起醉颜。日落风尘庙门外,几人能踏竹歌还。

刘禹锡笔下诠释的太阳山,充满了别样的豪情。

//太阳山的艺术魅力//

太阳山山腰被装点上各式各样的奇山异石,用原生石垒砌的盘古坐像活灵活现,小碎石在其中组合成各种图形,像一座文化艺术的宝库。在接近山顶的路上,一旁的石壁刻上了一幅幅中国远古先民的图腾,形成了500多米长的艺术长廊。

更有趣的是东麓峭壁上,一座面积达一万八千平方米的酷似原始人头像的石雕。巨大的面部之,上,是一双硕大的眼睛。有高耸的鼻梁,有神似的嘴唇,有略凸于峭壁的下颌,栩栩如生似人在远眺。经过国内各方-流专家考研论证,被命名为年代最久远的楚人祭祀天然太阳神像。《常德史志》记载,在汉初的太阳山就修起了阳山庙,供奉朝廷赐封的太阳神。人们世世代代顶礼膜拜,香火极盛。这面绝壁上的太阳神,也将人性化展示太阳神东君的正直、勇武、刚强、豪迈、多情。

这便是太阳山的文化。古代的常德,因古老神秘的太阳山而占尽了风流。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栩栩如生的雕塑原石,让你触摸到了大山的气息。一边是石雕艺术,一边是自然生态, 太阳山的多元化融合,是她真正的艺术魅力所在。

万户砧声水国秋,凉风吹起故乡愁。

诗歌漫游

古时澧州位于常德市北部,如今被称为澧县,是晚唐诗人李群玉的故乡。因生性旷达,青年时期的李群玉不愿像众多文人那样为科举所困,反以游览为乐,以诗会友,在当时澧州一带很有名气。

大诗人杜牧到澧州看望为官的亲人之时结识了李群玉,杜牧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而李群玉却和很多人一样,落榜了。一朝促成千古恨,从此,李群玉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杜牧去世那年,向吏部尚书裴休推荐了李群玉,既而李群玉到裴休府上一待便是三年,这期间,他很受裴休器重。裴休官至丞相时,与令狐绚一-起向唐宣宗皇帝推荐了李群玉,李群玉也趁此机会献诗三百首,得到唐宣宗“所进诗歌,异常高雅”的赞誉,随即授其弘文馆校书郎一职,但他为官仅仅三年时间,便厌倦了官场尔虞我诈的生活,毅然辞职南归按伴车键拖了一首愤世之诗《出春明门》:

本不将心挂名利,亦无情意在樊笼。麓表藜杖且归去,富贵荣华春梦中。

游历在外的诗人最难纾解的,便是思乡情怀。和很多游子一样,李群玉也会为家乡伤怀。“万户砧声水国秋,凉风吹起故乡愁” 《秋登涔阳城》道尽了李群玉的故乡情节。无论身处何地,李群玉都心系家乡。当年为官之时,李群玉就曾多次为百姓向皇上请命,在苛捐杂税上帮了家乡人的大忙,澧州百姓十分感谢他。到后来,为了纪念李群玉,百姓修了一座蜚云塔,就在现今的澧县城南门,顺澧水河往东走五华里的小滩上。蜚云塔八方七层,高十多丈,做工精巧的塔,为整个澧县增添了不少风采。

唐末周朴曾写诗赞其道:“群玉诗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吟魂醉魄归何处,空有幽兰隔岸香。”

常德,千古城千古事

世纪诗墙

常德是湖南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活动,因此常德被誉有“文物之帮” 、“文人渊薮” 之称。30万年前,原始人类就曾在常德沅水一带活动。尧舜时隐士善卷归隐常德德山,东晋末期陶渊明偶入桃花源,屈原流放垂钓于常德柳叶湖,刘禹锡居常德十年六上太阳山,在常德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勾勒出千年古城的辉煌轮廓。

从高空俯瞰常德,在美丽的沅江一旁,矗立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恢宏、长达4公里的诗歌墙,称为“中国常德诗墙”。它是常德市委、市人民政府经过十多年时间精心修建的一座大型文化艺术工程。

常德诗墙以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环绕诗墙而生的,是一片花意盎然的沿江风光带,被常德人称为诗墙公园。这是按生注键拖绝的风景线。每当风和日丽,花木繁阴之时,诗墙公园便会聚集一批百姓,站在公园广场上面朝沅江,一遍遍朗诵墙上刻画的诗文,偶有老妇带着孙儿经过,孩子摇头晃脑,重复着大人口中念叨的他尚未

能懂的诗词,空气里满是诗歌的味道。

2000年9月,诗墙载入大世界吉尼斯记录,被誉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诗墙之上,武陵阁、春申阁、排云阁、渔夫阁四大楼阁耸立,既是防洪闸口,又为整座城市增添了几分文化底蕴。其中排云阁便是引用朗州司马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倒碧霄”的诗句命名而来。诗歌文化镶嵌在常德城各个不经意之处,让人细细品味。

//风景之国//

史书记载常德曾被称为“风景之国”,这一点,从一片秀丽的柳叶湖便可见知。古人曾用“堤柳渔歌、松风水带、皆极共胜”12字来描述湖水之美。她的美,走进便会明了。这占地面积175平方公里的柳叶湖,倚靠太阳山和武陵山,占尽了山色水色。环湖一-圈,尽数柳叶垂落,偶尔有两只淘气的蜻蜓落在柳叶上,引起一-串连锁反应,柳叶轻垂而下激起阵阵涟漪。这里有时候很静,静到你能听见湖面上荷花盛开的声音,偶尔有蜜蜂停留在附近,再嗡嗡飞走,生态环境堪称常德一绝。

数不清的游艇载着笑脸,载着歌声,载着情与爱,在湖心听风观浪。

绕湖慢走,司马楼就坐落在湖岸南畔,是后人为纪念刘禹锡所建。四四方方的八角楼前,矗立着刘禹锡高大的铜像,这一尊铜像,便足以展现常德丰厚的文化底蕴。

登上司马楼眺望印叶湖全貌,平静的湖水和蔚蓝的天空在眼下相映成趣。司马楼屋檐下挂满了八角灯。夜幕降临后这些灯光便亮了起来,让人浮想联翩,千年前,刘禹锡便是在这里,看楼高接星月,赏湖光与夜色。

若是在每年的4月到9月来柳叶湖,会惊喜地发现与湖相依为邻的白鹤山上,数万只白鹤、白鹭、野鸭、苍鹭戏水觅食,湖水滋润了周围的万物,给动物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栖息地,这里珍惜资源众多,天然造化的生态环境成了常德市民茶余饭后的闲暇之地。

//辉煌常德//

向远处望去,几座临湖而建的高大楼牌.上的琉璃瓦盖辉映着七彩的阳光,折射出常德今日的辉煌。飞檐翘角的阁楼,诗话并茂的诗墙,温柔娴静的湖水,仙境般的桃花源...常德的美,融入到了它的每一寸土地中,而名胜古迹又繁多,早已成为了古今旅游胜地。因此,常德也留下了众多名人到访的足迹。古代有刘禹锡、李白,近代有秋瑾、向警予,爱国将领冯玉祥,作家郭沫若、沈从文,学者华罗庚、翦伯赞等,他们或居住常德、或任职常德、或游历常德,不断的给这座城市添上一笔浓厚的光彩,让常德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责编:陈莎

来源: TOP趣旅行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