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独臂保洁工的多面人生

  大汉集团   2019-07-19 15:31:46

袁光怀今年50岁,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接受正式采访。

其实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今年2月,他以《红书包》优秀学员的身份出现,在大汉集团《幸福2019》年会上朗诵自己的学习心得,令人印象深刻。

他左手紧握着台本,空荡荡的右袖垂下来,脸涨的通红,身体在聚光灯微微发抖。袁光怀读得很慢,几乎是一字一字的念,掺杂着浓重的绥宁口音,却自有一番庄严肃穆。

“当时太紧张,腿打摆子,脑壳里嗡嗡的。”他咧着嘴笑。

眼前的袁光怀,依然套着绥宁大汉的工服,上面侵染着点点深色污渍,拿烟的手布满粗糙的开裂。他一笑,皱纹舒展开来,犹如黄土高坡上纵横的沟壑,很平常的朴实劳动人民形象。

与他聊下去,一种不同才开始显现。

1

袁光怀出身于绥宁县一处乡村,祖祖辈辈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以耕田为生。到了他这一辈,教育春风吹进绥宁大山深处,在中学课本上,袁光怀见识到一个与深山野林、黄土红砖截然不同的世界。

中学还没毕业,袁光怀就辍学回家,与父亲一起下地耕田。如无意外,他也将与祖辈一样,在一个合适的年纪,用全家耕田积蓄的微薄家产换一门亲事,然后结婚、生子、继续耕田,日复一日,辈复一辈。

外面的世界让袁光怀心痒难耐。他瞒着家里人,搭着一辆拖拉机逃离了大山深处。彼时,打工潮席卷中国大地,各地年轻人纷纷怀揣着梦想南下,袁光怀在同乡的帮衬下来到深圳,成了一家建筑公司的临时工人。

然而,好景不长。1992年,袁光怀做活时,一次意外夺去了他的右臂,老板叫人把他抬到了医院。

“在医院捡回条命,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和抚恤金,冇办法,只得回家。”袁光怀忆起往事,仍然心有余悸,话语中透着浓浓的不甘心。

“你好意思回来?”父亲指着袁光怀的鼻子,看着他的断臂,又是愤怒,又是心疼。

他的右手并没有彻底痊愈,回到家后又化了脓。袁光怀躺在床上,始终觉得手还在,并不存在的右臂又痒又麻又疼,难受的他满床打滚。

在床上躺了几个月,他终于熬了过来,却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废人。

对于一个靠力气讨生活的山民来说,失去右手,等于失去了一切。他几乎没有办法正常走路,更不用说下地干活。只能窝在床上,靠父母养活。村里调皮的小孩经常在他家门口大声笑骂。

“他们说我是废物,是独臂怪物,那时候我躺在床上想,不如死了算了。”袁光怀眼眶泛红。

2

25岁的袁光怀,在农村里已是大龄青年,媒婆说破了嘴皮子,却没有哪家的姑娘愿意嫁给一个残疾人,直到遇见了王友香。

一天,媒婆到了同村的王友香家里帮袁光怀说媒,王友香的父母想都没想,便答应了下来。

“袁光怀那个伢子,人长得周正,我们挺喜欢,这事就这么定了。”王友香的父母喜出望外。

原来,王友香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父母年事已高,一直想着将她托付出去,两家一拍即合。

袁光怀与王友香的结合,给他毫无希望的生活带来了一丝盼头。他不仅承担起照顾王友香的责任,还积极尝试着帮父亲下地干活。同乡的人都说,自从娶了王友香,袁光怀像变了个人。

“友香人很温柔,我们感情一直很好。”袁光怀说起妻子,神色柔和,目光穿过前方,不知落向了哪里。

2000年,大女儿袁丽云出生,2009年,小儿子袁子浩出世。袁光怀带着王友香到绥宁县城摆起地摊,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然而,2012年8月3日,噩耗袭来,王友香被确诊为结肠癌,县卫生院的医生说,她的病只有省城大医院才能治,否则,活不过一年。

2013年4月6日,王友香病情加重。袁光怀咬咬牙,拿着摆摊省下来的3000块钱,带着她来到长沙湘雅二院。

了解到治病所需的天价费用后,王友香在病床上握着袁光怀的手,哭着说:“不治了,我们回家吧。”

那时,湖南卫视的热潮席卷了整个中国,王友香最喜欢看的就是《快乐大本营》。出医院时,她说,死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去看看长沙广电大厦。

这一段记忆,袁光怀说他“这一辈子都忘不掉”。

“我推着友香,想搭乘公交车去广电,那天雨很大,公交车看见我们,停都不停,我到现在都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停,为什么不停!”回忆起那一幕,袁光怀至今仍激动不已。

他只能推着她,冒着雨一路步行走向广电大厦。袁光怀一边走,一边哭,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回到绥宁后不久,王友香病逝,袁光怀日渐消沉。彼时,绥宁县城尚是有名的贫困县,袁光怀只能靠摆摊度日,根本无法谋生,为了养活两个小孩,他一度上街乞讨。

3

2012年,大汉集团进驻绥宁。几年间,绥宁的道路通了、房子起了,商业市场也建了起来,外出打工的居民开始大量回流。

2017年末,绥宁商业街开街,形成了一个人口与经济的“聚集带”,并以此为圆心向外辐射,贫穷落后的绥宁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契机,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商业街区集聚,创造出大量的第二、三产业就业机会。

“当时我在绥宁大汉总部门口摆摊,他们没有赶我,反而告诉我,他们刚好缺一名保洁工人,问我愿不愿意”。回想起加入大汉集团的经历,袁光怀犹在梦中。

2018年1月10日,袁光怀加入绥宁大汉,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成了一名保洁工人。

同事们提起袁光怀,无不竖起大拇指。绥宁商业街商家多,生意好,每天的垃圾堆积如山,但他非常珍惜在大汉工作的机会,风里来雨里去,哪里有活干,哪里就有他。

每天,当天色未亮,他就换上工服,早早的来到大汉,开始一天的工作。由于他的勤奋与敬业,长铺镇人民政府授予他“文明践行者——最美环卫工”的荣誉称号。

他用一只独臂,支撑起了整个家。苦累的保洁工作对他来说,是生活稳定的保证,是供孩子未来读书的希望。

“我大女儿袁丽云已经从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毕业,如今正在深圳当文员,小儿子袁子浩,今年小学四年级,跟我住在一起,每天过来单位食堂吃饭。”提起两个孩子,袁光怀露出了笑容。

对他来说,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4

袁光怀与《红书包》的缘分,起于一次巧合。

2018年,大汉集团开展全员《红书包》学习。绥宁大汉员工学习热情高涨,每周五都要在会议室召开《红书包》学习分享会。

进来搞卫生的袁光怀看着这群齐声朗读、热烈讨论的“城里人”,很是羡慕,常常站在角落旁听。

“我,我能跟你们一起学习吗?”终于有一次,袁光怀再也忍不住。

众人安静下来,纷纷看着袁光怀,令他有些羞赧与不安。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学习大家庭。”时任绥宁大汉总经理的李嘉征带头鼓起了掌,随即会场内掌声雷动。众人围着袁光怀,七嘴八舌的教他如何参加线上学习、如何写学习作业。这使袁光怀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每次我都按时交作业,没落过一篇,还曾经被当做范文,由领导们在学习会上朗读分享哩!”谈起《红书包》学习,他满脸兴奋。

袁光怀学习《红书包》的初衷很简单,他渴望能融入到集体中去。红书包成了他与这群光鲜的“城里人”之间的链接与纽带。

学着学着,袁光怀学出了感觉,他说,他没见过什么世面,在《红书包》里面,他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并在其中汲取能量。这让他心里充满力量,明白很多道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幸福要靠勤劳工作去创造。

说到兴奋处,他拿出手机加了我的微信,给我发了许多他拍的照片。谈及家乡,他眉飞色舞,说欢迎我去绥宁做客,那是个美丽的地方。

看着这位划拉手机的瘦小汉子,我不由有些感慨。在满足了温饱之后,袁光怀贫瘠的精神世界开始复苏,他通过《红书包》,获得了渴望已久的社交、认同、知识与信念。

或许,这就是《红书包》学习的价值所在。

说到动情处,他打开手机K歌软件,在音乐的伴奏下,唱起了歌。

唱着唱着,他眼神穿过了我,不知落向了何处。或许,是看向了逝去的孩子他妈,也或许,是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夹杂着浓重乡音的歌声虽然质朴,却让我鼻子发酸,又有些为他高兴。

我点开他的微信,看着他的名字“青坡浪子”,会心一笑。


责编:陈丽丹

来源:大汉集团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