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来借钱,我是借呢,还是不借呢?

  报刊文摘   2019-06-05 20:39:29

01

昨天,有位文友在微信上和我说,他朋友买房,首付差几万,开口和他借钱。

文友说:我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过去太多不愉快的借钱经历,发誓再也不往外借钱了。可不借吧,哥们的情义是不是就完了?他也知道我能拿出这笔钱,不然也不会朝我借。但我辛辛苦苦攒点钱也不容易,万一回不来,多糟心啊。我是借呢,还是不借呢?

其实,这样的事很多人都遇见过,如果是不太亲密的关系倒无所谓,一口回绝就行了;就怕是这种让你走心的朋友或者亲人,他们开口了,借吧,怕失去钱,不借吧,怕失去情,真是左右为难。

前几天,我有个亲戚,天天在朋友圈骂街,一天好几次的频率,什么“当初你们找我借钱时,说得比唱的都好听,现在电话不接微信不回,你装啥孙子啊?因为这事我媳妇都要和我离婚了,你再不现身,我就去法院起诉了,咱们朋友一场,弄到对簿公堂,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我这位亲戚,为人豪爽热情,把钱看得也轻,总是见他呼朋唤友喝酒,估计是他那些所谓的好朋友,有人找他借了钱不还,跟他玩失踪,才逼得他跑到朋友圈发疯。

我生也晚,但遇到因为借钱造成不愉快的事,却是不胜枚举,亲戚的,朋友的,同事的,几乎人人说起来都有一本借钱史。


02

我有个富二代女同事,把一笔数目很大的钱借给了她的同学,说是急用,结果人家又是买房又是买车,就是只字不提还钱的事,催了好几年,不但一点不还,还把我同事的各种联系方式都拉黑了。

无奈之际,同事起诉了同学。

法院查封这位同学财产时发现,他的房子和车子都是别人的名字,自己名下根本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去他家里找他,早就搬了,根本不知所踪。

我同事发动所有的力量,上天入地找,有时另外的朋友在某某地看到他了,等再去时又没人影了。

那些情节,比电视里演的还跌宕起伏,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根本不会相信身边还有这么狗血的故事。


03

那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谁有关于借钱还钱的经历,和我聊聊呗。一下子,来了十来个人和我述说,大多都是一把辛酸泪。

比如:

● 你借我钱不还,却发朋友圈炫耀你的名牌包包。

● 借钱时好话说尽,恨不得给人家磕头,等到要求还钱时,就变得冷漠无 比。

● 还有人拿了钱不认账,从好友变成仇人,官司打了一年又一年。

真是各种奇葩。

只有一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和我说了他的借钱故事,过程和结果都很温暖。

04

朋友上大学时有个关系特别铁的哥们,家庭条件比较差,却是毕业后结婚最早的一批同学。

哥们和女友是高中同学,两个人感情很好,虽然女方没有要求,但他还是想给妻子一个体面点的婚礼,就和我朋友借一万块钱。钱虽然不多,但毕竟刚工作时间不长,一万块已经是朋友的全部积蓄了,但他没有犹豫,都打给了同学。

以后两年的时间里,朋友的同学隔三差五就打一千两千还他,直到最后一次,额外打了500元,说是利息。

我朋友很感动,说通过这次借钱,更加看清楚了一个人的品质,也更加珍惜这份友情。

如今,他那位同学已经年薪六位数,经常和我朋友说,如果遇到钱上的难处,尽管开口,他一定尽其所能帮忙。

这是最好的一种友情和金钱的关系,钱在两人的友谊中,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让两人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了。


05

我老公有位高中同学,两人上学时就关系很好,后来各自成家后,两家关系也处得特别好。

他做生意,据说这些年挣了不少钱,但我们之间从来没有金钱来往,最多平时一起吃个饭啥的,每次都是他抢着买单。

直到有一年某天,我老公下班回到家,和我说话吞吞吐吐,像有话说,又闪烁其词。这不是他素日的风格啊,我觉得他肯定有事,就问他想说啥?他一脸为难说,S做生意遇到难处了,需要一笔钱,和我开口了,问我能不能帮他想想办法?

咱家不是有一笔想做首付买房的钱吗?我想借给他,又怕他万一资金一时半会回不来,你会和我吵架,可我俩这么多年的哥们,如果见死不救我良心上又过不去。

我了解S的为人,哪怕砸锅卖铁他也不会赖账,可又怕他做生意赔了,我这买房子可就遥遥无期了。

想了半天,还是同意让老公借给他。

也是运气好,S的生意很顺利,很快就回笼了资金,几个月时间就把那笔钱如数打到了我的卡上。

人情中加入了良性的金钱关系,会成为更加紧密的关系。

06

对于钱,无论有多少,都是不够的,所以,如果有人借给你钱,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朋友绝对是值得交往。

有人说,还钱看人品,借钱看心态。

就像三毛说过的那句话:与朋友之间不要有金钱来往,不要借钱给朋友,要是你借钱给人家,就象胡适先生一样,我借了,就不要求还。

其实,我也觉得,朋友之间没必要牵扯到金钱,个人有个人的难处,不借或许就会让友情大打折扣,让别人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也不是朋友所为,实在有困难,现在银行贷款多方便啊,谁的情都不用欠。

友情是一张信用卡,透支过度,最后,只能被冻结或者强制注销。

借给别人钱要慎重,和别人开口更要慎重。

借与不借,都是个事儿。

所以,君子之交,还是淡如水的好。

责编:李莉芹

来源:报刊文摘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