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06-12 11:36:33
山明水秀鹭纷飞
——常德市武陵区河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见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姜鸿丽 通讯员 胡雯明 陈立远

6月10日,仲夏时节,走进常德市武陵区河洑镇,处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美景。该镇南湖社区47岁的汤冬云打扫完房前屋后的卫生,坐在门口给19岁的儿子织毛衣。说到农村的居住环境,她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农村的环境变化可大了,秸秆不烧了,田间地头没有垃圾了,家家户户有垃圾桶,还搞门前三包、卫生评比,居民的卫生意识高多了。现在住这里,听得到鸟叫,看得见白鹭,沟里有了鱼虾,真有农村的感觉了!”
汤冬云所生活的河洑镇是千年古镇,地处城郊,本因西陲山下有伏流入河而得名,山清水秀是河洑镇的“绿色资本”。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现象加剧,以及长期形成的农村生活习惯,都成为环境治理中的鸡肋。久而久之,积存垃圾成堆,乱堆乱码严重,沟港渠汊杂草丛生,不仅居民生活环境变差,还在常德市第一季度人居环境整治中被评为“十差”乡镇。
“农村环境卫生是一个农村的脸面问题,是发展问题,更是民生问题!”4月15日,河洑镇党委班子痛定思痛,带领全镇干群,开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打响了“翻身仗”。

河洑镇成立常桃路等3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指挥部,对重点地段实行重点突破。对村组实行整体推进,一个村组过关后,才转入下一村组的整治。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每月评选出一二三类村居,一类村居奖励3万元。以党建为引领,设立“环境公益保洁日”作为每月主题党日的主要活动之一,将“共产党员户——我家有党员、大家向我看”的醒目标志悬挂门前,亮明党员身份,实行党员包片带动。成立卫生协会,创新设立专栏 “家庭公益档案”,将各家各户人居环境整治中评比情况、参与村级集体公益活动情况、平安家庭等荣誉情况记入公益档案。在学校开展“小手牵大手”,布置“特殊的作业”,开展学生家庭美丽庭院摄影比赛,激发村民的自治意识。

整治举措一出,19平方公里的河洑镇处处是人居环境整治的热闹场面:清理积存垃圾,清理房前屋后的堆码垛,清除沟渠杂草,整治集镇墟场,修建化粪池,一些村道两侧、居民的房前屋后还栽了花、种了草。短短一个月,全镇清理垃圾2700多吨,清理沟港渠2万多米,绿化2400平方米。到月度考评时,每个村居都有98.5分以上,均达到一类村居标准。看着喜人的整治成果,河洑镇党委政府商量后决定,采取折中的奖励办法,每村奖励3万元,以奖代投。
如今走在河洑镇的村道上,处处是绿意盎然。村道曲径通幽,庭院花香四溢,小溪清澈见底,田间一片翠绿。走到三星垱社区,唐桃珍家门口的一棵茂盛的桂花树下,几个村民摇着蒲扇乘凉。不远处的沟渠边,两名工人在埋设涵管。看着这样的情景,66岁的唐桃珍感慨地说:“村里的变化真大啊,村里处处清爽了,田间地头也干净了。我们这边还安装了健康器材。这样的环境,不比城里差呢。只是辛苦了这帮党员干部。这路两侧绿化树的杂枝,70岁的老党员刘友元,背着斧头和电锯清理了一个多星期。看到他们这么辛苦,我们不搞好家里卫生面子都挂不住。”
陪同采访的河洑镇党委书记陈正勤告诉记者:“我们环境整治的关键在于调动村民的自主性,才能建立长效机制。我们也不搞大拆大建,就是按照生态整治的理念,恢复生态、保护生态,结合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做到路、沟、田、水清晰分明。我们见缝补绿,让路边处处见绿,让水里有小鱼小虾,让垃圾无处藏身。”

两个月的时间,河洑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探索形成了主次干道政府管、公共用地村里管、房前屋后自己管、沟港渠汊河长管、田间地头共同管的管理机制。但该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未就此止步。下一步,河洑镇将重点做活水文章,打造南湖港风光带,让居住这里的村民记得住乡愁。
责编:吴蓓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