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19-06-07 09:48:16
汨江情思
文丨江帆一叶

每到端午节,我总会有一些思绪,总会有一些深切的感触,因为它源于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因为它魂牵故乡汨罗江的情愫,因为它关乎我的名字。
“蓝墨水的源头是汨罗江”,用一行文字来祭奠这个如诗的节日,回味汨罗江如画的风情,再忆故乡如烟的往昔。
在湘北,苍树林立的玉笥山麓上伫立着一座古朴静雅的祠庙,那是人们为祭祀楚大夫屈原所而建的屈子祠,一条江迤逦而流,从江西修水,经龙门入湘,向西经平江到汩罗后转西北汇入洞庭湖,这就是汩罗江。屈子落落诗情绵延了千古的岁月,汩罗悠悠江水见证了诗魂的永生。那些报怀不遇的离骚残章,容载了古人的伤怀化为经典;那些寄问千年的天问楚辞,历经了岁月的拷饬遂成绝唱。感怀的人们在汩罗江边,吟辞诵诗,以歌当哭,传播着千古的诗颂;抛粽熏艾,龙舟激竞,世袭成五月的端阳,祭奠那个包容了家国和诗歌的灵魂。
一个生命渗入了一条江,这条江便有了灵魂,故乡汩罗江便承载着这样一份历史的厚重、人文底蕴和家国情怀,晕染了炊烟的江畔。五月初五的细雨下了又停,千百年来的龙舟竞渡来了又去,苇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汨罗江畔的岸芷汀兰和我故乡的小镇一起沐浴着千年的潮汐,穿过岁月,走过时光。

记忆中故乡是汨罗江畔的古朴小镇——河市,有着青石板路的蜿蜒小街,小镇边上汨罗江汨汨的流淌着,街上苎麻机织的机杼声和小贩们的叫买声,还有手持芦苇顽童们穿街玩耍的嘻闹声,相应成趣。街边拐角处就是我家祖辈的罗家铺子,据老人们说,曾祖父本份安良,做着小南食营生,生活还算殷实。屈子传说的潜移默染和世代教化让这里的人们敬重师道,尊崇才学,父亲当年就在屈子祠上私塾,那时的他身着青衫长袍,在老夫子教鞭下摇头晃脑的吟颂诗经离骚,稍不用心,少不了被老夫子鞭杖教化,从小他就在当地小有名声,镇上红白喜事大事乡会,乡邻长老都会请他挥笔作诗㨕联。若干年后,周谷城老先生也曾为父亲题字“诗书画展”,因其仙逝抱憾未办,父亲遗作小篆作品《九章》被制作成碑刻,林立在屈子祠的屈子碑林,守候着自己的家乡,也是荣归故里了。
鱼米之乡的小镇生活是闲适的,每当逢年过节,来这家喝碗籽麻豆子茶,到那家来碗甜酒冲鸡蛋,记忆中当年城里匮乏的物资西瓜,香瓜,菜瓜这里都有得吃,小鱼小虾也是桌上常食菜,这些很是令当年在长沙城里上学的我心驰神往,一到放假后便要回老家,不顾长途晕车的劳顿,连夜步行走过长长的江堤,回到老家时已是午夜时分,和着蛙声便能安然入睡。
端午节自然是汨罗江最为热闹的时节,欢腾的龙舟竞渡我道是没亲眼看过,我却喜欢汨罗江的静谧,入夜长长的河畔只有洗衣妇棒锤击水的声音,月光下一叶帆舟摇碎一江银辉。我更喜欢踏着清晨的雾气,站在汩罗江边,望着远去帆影,放任思绪,想象高冠广袖,身佩长剑,形容憔悴的屈原大夫踽踽独行,手拈《离骚》,郊寒岛瘦, 吟歌于泽畔......
父亲给我取乳名江月,大名江帆,故乡的明月和江帆也应是早年就离开家乡父亲所魂牵梦绕的眷恋吧。
多年以后,再回故乡,古镇小街只剩下断垣残壁,斑驳的墙面,似乎在娓娓诉说着陈年的往事,江面上也不见了艄公摆渡的船帆。江畔多了些机械化农场,江上多了些挖沙船。
还好,汨罗江还在汨汨的淌着,端午节的传说仍传续着古老的诗情,故乡的情缘仍沿续着恋恋乡思~
常有这样一种思绪,一个人沿着小街,踏着青石路,借着风雨,行走在寂寥的故乡雨巷。
常有这样一种思绪,一个人迎着朔风,望着归雁,听着江声,看隔岸长烟日出。
常有这样一种思绪,一个人乘着小舟,喝着艾酒,沫着余晖,看夕阳渔舟唱晚。
那是乡思,是生生不息从古至今涌动在我们血脉里的对故乡的惦念,是一种无法抛却的如同落叶对大地的情愫,是这样一种淡淡的如水般的思绪……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