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水车寄乡愁——记龙骨水车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代表张湘平

  新湖南客户端   2019-05-18 08:31:3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周志斌 刘恩权

“政府将张氏龙骨水车制作技艺列入‘非遗’保护名录,这是我们张氏传承人的幸运,也是我市历史文化的幸运!”5月16日下午,邵阳龙骨水车市级传承代表张湘平,右手缓缓地抚摩着一架老旧的水车,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这是位于双清区石桥街道屏丰村2组的一间陈列馆,在他身后,密密麻麻地摆放着60来架旧水车,似在诉说着一段深幽的历史。在陈列馆旁边的一间作坊里,里面还摆放着10余架水车,张湘平共收藏保护着80来架年代不一、规格各样的旧水车。

张氏骨水车已传21代

龙骨水车亦称“翻车”“ 踏车”“ 水车”,曾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因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曾予以改进。此后一直在农业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随着抽水机和农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完成了使命,悄悄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今年57岁的张湘平是回族人,中等个子,头发斑白。他出生于张氏水车制作“世家”。据族谱记载,其祖上从明代洪武年间就开始制作龙骨水车,此后一直父子、师徒相传。张湘平的爷爷张柏林一度将龙骨水车的制作技艺推向顶峰,经他手制作的水车做工精良、经久耐用,且制作一台水车只要三天时间。因此英名远播,十里八乡的乡民都来购买水车,一般要提前五天预订。他父亲张镇忠是邵阳龙骨水车第二十代传承人,到哥哥张玉民和自己这一代,已传承了二十一代。哥哥张玉民去年被评定为省级龙骨水车非遗项目传承人。受父亲熏陶,张湘平从小就对制作龙骨水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初中毕业后,他子承父业,进邵阳市木工厂龙骨水车分厂当学徒,随父亲学做龙骨水车、风车、犁、耙等农具。不到两年,张湘平凭着高超的悟性和勤奋苦练,熟记水车制作的30多道工序、上百个数据,对制作技巧等家传秘笈熟记于心。张湘平在工作上能独挡一面,成为龙骨水车分厂的骨干。1992年木工厂改制后回乡务农做木工,经常受邀为贫困无电山区的农民制作、修补龙骨水车等农具。

工艺复杂制作精良

为我们介绍完水车制作的历史和现状后,张湘平带我们走进作坊,开始讲解制作程序,示范用锉子削制木楔。在他身旁遍地的刨花上,摆放着一架新做的微型龙骨水车。龙骨水车加工制作所使用的原木自然生成,采用砍伐、日晒、风干等方法备料。上下齿轮是水车的心脏,轮毂的大小和齿轮尺寸的多少、长短由艺人根据车型,凭经验掌握制定。龙骨水车的“羊爪”“车叶”直接用斧头削砍成型,连结成龙骨的68个(或83个)羊爪用斧削成后,其拔齿坎的前后误差不超过1毫米。张氏龙骨水车车身纤长呈流线型,进水口呈弧形喇叭口,羊爪瘦长,车叶两边与车身的间距不超过2毫米。具有轻巧省力、车水速度快、经久耐用等特点。

保护传承任重道远

树欲静而风不止。虽然龙骨水车已退出历史舞台,张湘平传承龙骨水车制作技艺的热情不曾削减,自觉肩负起传承祖辈龙骨水车制作技艺的重担。从1992年以来,共收藏龙骨水车80余架,其中有爷爷和父亲作品50余架,并制作了3台龙骨水车赠送邵阳市非遗展览馆永久陈列,供市民和后辈参观、瞻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张湘平在邵阳市木工厂带有两个徒弟专门做龙骨水车,后因木工厂改制,做龙骨水车的师傅都转行做其它木工手艺,再无人继续学做龙骨水车。直到2014年7月,才恢复龙骨水车的制作作坊,收张赐男、张益为徒,作为张家龙骨水车的第二十二传承人。张湘平和徒弟将水车的比例尺寸缩小,制作成了艺术陈设品和旅游产品,探索龙骨水车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

“龙骨水车传到我这一代,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主动学,我感到很迷茫,生怕这么好的东西就此失传。”张湘平端起那架微型水车,感慨地说。“好在我收了两名好徒弟,加之政府将龙骨水车制作技艺列为‘非遗’加以保护,我感到很欣慰!”说到这里,张湘平双眼掠过那些鳞次栉比的水车,沧桑的脸上,笑容渐渐舒展开来。


 


 


责编:郑丹枚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