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19-05-19 17:57:16
新湖南客户端5月19日讯(通讯员 王宇蓝)“伯伯,您每天的工作辛苦吗?”“您想要对那些乱扔垃圾的小朋友们说什么呢?”5月13日和14日,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滨江学校附近的几位环卫阿姨伯伯们,收到了几个学生送来的矿泉水。这些学生都是湖南日报小记者,在小记者社团的环保主题课程后,他们走出校园,体验采访环卫工人,去了解身边的环境卫生问题。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滨江学校位于湘江西岸滨江新城,在这里学习的孩子有一个可爱的昵称——“小江豚”。透过学校湖南日报小记者的表现,我们发现:“小江豚”们在校内校外开朗、活跃,充满童真,敢于表达,让人不禁好奇这些孩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学习、成长的?
引进“自分教学”,加速课改
师大滨江由长沙市岳麓区教育局和湖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学校依托师大教师教育特色和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着力打造成为全省九年一贯制的教育标杆。
校长张胜利介绍,学校的学风是“好学学好,会学学会”,不仅如此,还要“更加生动、活泼、快乐地学”。为此,学校正在加速推进课改,还课堂于学生。
湖南日报小记者卢思璇分享道:“班上每学期会有固定的学习小组,成员的加分减分会计入全组的学期表现成绩中,这样一来,一个小组即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课堂上,老师不“满堂灌”。通过“邻座互说”,将还未消化的知识点,学会为止,做到每节课内容“堂堂清”;作业错题当日追踪,小组成员合作“日日清”,不把疑问带回家。“互说”“互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孩子们通过和小伙伴的努力解决了不懂的问题,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一步提升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能动性,团队协作的意识也在其中萌芽、强化。
学习不再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你填我学”的单向交流。老师只是课堂的主持者,只承担制定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评价学习结果、指导学习方法、维持学习兴趣的教学任务。
老师如何完成这样的角色的过渡?学校2018年秋季引入华东师范大学理解教育研究所的“自分教学”理念和专家,邀请理念创始人熊川武教授与校务会全体成员观摩课堂、进行培训,理解教育研究所的江玲教授和孔彦教授也参与了学校今年4月上旬的课研。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师大滨江致力于打通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所有教学内容、理念和方式。教师方面,小学老师“上浮”,初中老师“下浮”。比如,在小学设置中学选修课程,邀请师大附中等校开展名师送教、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小升初”的转型过程中自然过渡,帮助孩子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低压力、低竞争地自然生长。
爱润其心,严导其行
2018年11月,首届“湖湘少年说”青少年演讲赛的决赛现场,来自师大滨江的湖南日报小记者徐詹懿代表学校进入小学组决赛,自他上台起,坐在台下的欧阳白玉校长便开始用左臂撑着右臂的胳膊肘,右手举着手机,面带慈爱地全程录下了徐詹懿比赛的视频,爱生若子的真情溢于言表。
张胜利说,自己理想中的教育是一种“充满爱的互动”。老师珍爱学生,用心地引导和启发,挖掘他们的潜力,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真心的爱,打开心扉接受老师的点拨和滋润,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从内心敬爱老师,教学过程便少了许多误解和阻碍。
这一“互动”的第一环便是老师如何爱学生,如何“爱人以德”。张胜利接触的高年级学生较多,面对已经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他也能满脸笑容、充满期待地与孩子交谈一两个小时,到旁边的老师都“烦”了,也孜孜不倦。
“其实这些学生也知道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他们也在渴望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帮助他们改变自己”。张胜利会深入地了解这个孩子从小的学习经历和家庭经历,分析他是在什么阶段、因为什么事情而发生不好的转变,然后针对性地思考教学方式。
这种“爱”也在每一位师大滨江的老师心中。去年暑假,为了真正实现且行且学的教学目的,20多位老师放弃假期,全程陪同“小江豚”们参加了北京航天研学营。
学校1611班年轻的班主任李佳峰老师,既是24小时陪伴孩子的温和“大哥哥”,也时时不忘良师益友的角色,在平时课堂难以触及的公共道德、生活独立、团队沟通等方面督促着孩子,更在行程结束前一天,将七天旅程中孩子们的收获和表露出的不足写成千字长文,反馈给每一位家长。
“该温和的时候温和,该严厉的时候也要严厉。”严师出高徒,要让学生有规则意识、有敬畏感,这是师大滨江老师的“温柔和坚定”。
整合资源,素质拓展
逢教师节、感恩节,师大滨江的湖南日报小记者家长群总会传来家长们用心编辑的感恩老师的话语,家校之间的爱的互动从校园内延伸至了校园外。
家庭是教育的三大支点之一。家长从孩子的成长中体悟到老师的用心和辛劳,双方的相互理解建立在亲密交流的基础之上。师大滨江有家长学校,家长在此了解学校的理念、文化、规章制度,老师则在此获取家长对教学的建议、期望。学校还搭建起了家长课堂,邀请家长中的各界精英来校开讲座,真正将家校形成了一股教育合力。
除此之外,学校还与各界平台合作,为“小江豚”们搭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开花的社团课程,既包括合唱颂班、创意绘画、舞蹈宫、乒乓球、足球、轮滑、柔道等传统音体美课程,还有传统剪纸、串珠工艺、3D打印等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手工课程,更见数学思维、科学妙妙屋、小江豚说写屋、湖南日报小记者等对接未来发展最需要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
从教二十余年,张胜利仍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湖南日报小记者刘雅茜好奇地问:“校长伯伯,你又不用完成作业,为什么要坚持写日记呢?”张校长笑着回答:“因为每天与老师、孩子等人接触交流,总会给我一些建议和启发,这些思维的火花转瞬即逝,所以我想及时地记下来。”厚厚的日记本鉴以往而知未来,记录了他教育之路上如何盈科而进、与时俱进。
“携手做最好的自己”是张胜利常说的话,谈起教育理想,他目光炯炯道:“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学生个人,人人有梦想,个个有干劲,大家一起在正确的道路上奋进!”
湖南日报小记者采访校长张胜利:
徐詹懿小记者:校长您好,现在长沙在宣传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你对建设儿童友好型校园有什么看法呢?
张胜利校长:我们的学校是为我们的少年儿童建的,同学们在学校学习、生活、运动,我们首先在硬件上要满足、适合少年儿童的实际情况。比如学生在学校食堂吃饭,我们要听取学生意见,展开满意度调查。如运动方面,对运动项目和场地有什么需求?学习方面,时间长短、学习内容的轻重、学习方式的优劣、对老师有什么期待等等。将来或许有高年级学生寄宿,在住宿方面有什么要求,怎么才能让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一样的方便,睡得好,吃得好,运动得好,学习得好,学得开心,还需要配置哪些课程等等,都需要因人而异。
理论上我们想要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求,但是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基于孩子的需要、建设灵动的课程,将来在课件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开展调查,收取意见再分类,然后再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在哪些年级开展比较合适,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定期开展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其实,这也是爱的互动。你们要把你们的需求告诉我们,我们才能知道怎么爱你们,怎么让你们开心,让你们更愿意接受我们的爱。
徐詹懿小记者:您曾经在教职工大会上提出建设家长学校,为什么要建设家长学校?
张胜利校长:我们的家长已经接受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博士的教育,他们已经完成了学习的过程,但是活到老学习到老,有一门课程在常规课程并没有学,就是“怎么做家长?”。
这门课程是很深的学问,而学校就要搭建平台,让我们在教育孩子中出现困惑的家长,有学习的地方、有学习的内容、有互动的平台,当然这个家长学校也包括对我们孩子在学校生活的了解,了解学校的理念、学校的文化、学校的规章制度。
这也便于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支持学校,同时通过家长学校,更好地了解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形成合力,让家长、学校、孩子形成教育合力,使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刘雅茜小记者:校长伯伯听说您有写日记的习惯,您为什么要写日记呢?
张胜利校长:我每天要接触很多的老师、同学,尤其是同学接触得很多, 我看到他们身上的点点滴滴,包括和他们的交流,有时候让我很受启发,我想及时地记下来,因为我担心时间长了我会忘掉。你几年级了?
刘雅茜小记者:二年级了。
张胜利校长:我好羡慕你啊,二年级就做了小记者,我二年级的时候还不知道记者长什么样?原来是长这样的(笑)。
刘雅茜小记者:那你平常写日记,一般都会写什么?
张胜利校长:这个范围就广了,有时候是自己看了书之后的思考,有时候是跟同学们交流之后他们反映的问题、我自己的解决办法,有时候是在他们的启发下、我自己产生的一些新的思维的火花,还有老师孩子们给的对学校的工作建议。
陈昱铭小记者:校长,请问您平时工作忙吗?
张胜利校长:说不忙肯定是假的,因为要负责两所学校。
陈昱铭小记者:您平时有时间陪孩子吗?
张胜利校长: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了,研究生毕业了已经参加工作了,但是我还是很想陪他,当我有空的时候。
陈昱铭小记者:当孩子不听话,您会打他吗?
张胜利校长:你这个问题问得我的心痛死了,因为我孩子小的时候,我打过他一次,到现在我还是很心痛,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打过他。
陈昱铭小记者:你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还是温和的父亲?
张胜利校长:需要严厉的时候严厉,需要温和的时候温和。
姜睿涵小记者:您希望我们在哪个方面成长?
张胜利校长:我希望能你们哪个方面都成长。
责编:李娴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