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 2019-05-30 08:06:29
“一入韩城千年里,街巷楼塔庙无言”。
一句如诗的精言妙语将千年韩城的古雅与优美诉说殆尽。千年之后,历史辗转,这座坐落于关中平原黄河之畔的文化古城,像是一面保存完好的历史之镜映照着远去的悠悠岁月。而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也得以借此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有幸去感受、去体验、去窥见它千年之身积淀的文化厚重与过往繁华。
然而,在今时今日,这座兼具西北地域犷美之风和古朴之气的千年古城却正面临被破坏的危机。今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通报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存在破坏古城山水环境格局问题。
在此之前,有着超过1500年历史的韩城古城被拆,住建部紧急叫停时,已有八分之一被拆毁。今年1月,韩城斥资1.9亿元打造的景观提升工程“鲤鱼跃龙门”被住建部通报批评。随后,韩城有关方面紧急叫停了部分景观项目施工,其中包括“鲤鱼跃龙门”工程。
韩城千年风华,或将在盲目的复古、无知的拆建、着急的求新求变中变得不伦不类,甚至是面临永久性被毁坏的可能。
作者:杨帅锋
山水格局的守与戒
66岁的韩城市文化馆退休人员张利华爬上山头凝望着脚下风貌大改的古城不胜唏嘘:“城东串串巷的一座古宅被拆了,宅子主人的祖先做过御前侍卫;新建的“新天地”商场突兀地矗在古城和后山的赵家寨之间,见证历史的古城和赵家寨堡双重军事防御体系被生生切断,韩城曾经作为扼守黄河天堑军事重镇的雄风永远不见了……。”
紧邻古城的建筑被拆迁后的景象(208坊摄影)
城市是历史文明的载体。它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街一巷,一楼一塔都深深镌刻着古城彼时彼地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的印记。人为刻意变动或者肆意破坏文化遗存和原生环境的自然联系,历史文明原生之美和文化价值将会受到本质性的破坏。
作为中国仅存不多保存完好明清建筑的古城、中国西北腹地的文史之乡韩城,更应该重视城内文化遗存和原生环境的特定联系,尤其是在古城山水环境格局、文化遗存及城市功能布局上更不容犯错。
以韩城“鲤鱼跃龙门”形象工程为例,在西北半干旱地区刻意打造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整体风貌完全不符的假山跌瀑、人造水系及植被亮化工程实在是脱离现实,既荒唐又可笑,既无知也无趣。甚至,是在盲目修建中破坏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整体气质。
一千座城市有一千种气质。这种气质体现在城市和谐的自然人文风貌、合理的城市功能规划布局以及原生文化遗产的留存和呈现。不尊重当地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肆意“挪用”“粘贴”只会让古城变得千疮百孔和不伦不类,既丢失其特色,也损失其价值。
特色和真实是历史文明魅力的真正彰显,是古城聚集人气、谋求一切发展的坚固资本。拾人牙慧不可取,照搬照抄不能要,唯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自省自察,通过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和亮点,才能在文旅浪潮冲击之下不被裹挟、逼迫和淹没,才能以“我家独有”的骄傲姿态在激烈竞争中优先胜出。
崇“古”尚“今”的借鉴与启示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下,“诸子百家”争鸣不断,各家纷纷举起“崇古尚今”的大旗,高呼“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震天口号,以求在文旅市场分割蛋糕,圈地牧羊。只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死在自己盲目求新求变改革之刀下的冤魂不计其数,能脱颖而出者却寥寥无几。
千年古城似乎在“百家争鸣”的文旅市场更占据先天优势,但它们也往往会在“狂飙突进”的迅猛前进中迷失自我,并背离文明文化的传统和追求文旅发展的初心。
追寻古老文明的审美力量从不缺少。能心怀善念、心存敬畏者自然早已骄傲地站在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市场的风口和潮头,迎来送往,名利双收。日本千年古都京都如是。
京都像一座被精心修剪过的日本庭院,虽是人工,而宛如天开。京都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结构布局如今还保留着千百年之前的原始样貌。古城内古迹保护和现代建筑创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甚至在古老建筑修复上,京都连斑驳剥落的地方也不加修饰和涂彩,刻意去保留岁月磨洗的脉络和痕迹。如此,可见京都在古城保护方面的良心巧计。
京都也不忘合理规划城市建筑,在颜色和形制上对其规范约束。驰名全球深入人心鲜艳的奶黄色麦当劳标志,被京都这座具有千年古韵典雅肃穆的城市改成符合城市整体气质的暗棕色,京都电视塔也被建造成京都佛寺香案上的蜡烛形状。由此可见,这座千年古城深谙变通之道和创新之道。
不允许不和谐的因素存在,是对千年古城整体气质的尊重,更是对千年古城文化传承的尊重。一座千年古城的气质不仅仅是表现在其建筑美丽的形制和颜色上,更应该表现在城市居住环境和居民“诗意”的生活上。内外兼美,皮相和骨肉和谐统一,才是千年古城历千年而不衰,并能在今天让无数人着迷、喜爱、探索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京都作为古都享誉世界的资本。
除了樱花、园林景观和寺庙,京都最迷人的气质正是体现在它慢节奏的城市生活上。街上随处可见穿着和服的当地居民;几乎没有电车和地铁穿城而过,代之的是比较落后的公交巴士;隔三差五的日本传统祭祀活动和节庆活动;泡温泉的京都市民正被白色的温泉热气美美地包围着……
难怪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写作《古都》时会说:“想写一本小说,借以探访自己的故乡。”从京都城市生活表现的城市气质上,京都又何止是日本和川端康成的故乡,它也属于无数向往古城生活的我们的故乡。
不论是京都还是韩城,或者其他文化古城,都不应该忘记作为城市本身应具有最基本的居住和生活功能。
一座城市的烟火气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生命和活力,而过度的商业化只会让城市的活力丧失,进而让其变成一座看似繁荣实则空虚的“文物模型”和“绣花枕头”。切忌在古城文化遗产保护中丢掉人性,让古城“作古”,让文明断根。
市井烟火的生命与活力
“自从古城南迁开始后,旅游的人就变少了,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原先住在古城的乡民也迁走了,古城变得没什么人气了。”一位韩城客栈的老板这样说。
千年古城是人类文明的奉献,是千百年来世代城市居民在此生活经验的沉淀和积累,更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风情。
韩城作为千年古城,经历时间的风吹雨打固然有本身的脆弱和需要保护文化遗存的现实需求,但不应该用“隔离式保护”把一座充满历史人文活力的城市变成只追求商业利益的“步行街”或“百货大楼”。
城因人而在,城因人而活。古城保护要避免陷入迁人、迁城的怪圈。古城保护必须要打破拆真建假的魔咒。城市建筑是不可移动的文化瑰宝,城市原著乡民是城市历史记忆鲜活的记录者和拥有者,城和人的和谐存在印证着一座城市真正的生命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人气,只有人气才能让住在城里的人和出入城市的人在古城时光中获得历史的真切文化体验,才能让文化体验者们有喜爱和探索古城文明的理由和欲望,才能让其在穿越千年时光的时空隧道中被震撼和感动。
留住古城人气,让原著乡民能在烟火日常中像城市的先民们那样自然地生活,让原著乡民能在街头巷尾的谈笑声和叫卖声中享受生活的惬意、乐趣、自然和闲适,才能延续古城的生命,才能激发古城历经千百年依然积极生长的生命活力。
留住古城人气,让外来者能在真实的历史人文场景亲历中获得感同身受的古老文明体验,让外来者能在原著乡民的点滴生活中品味古老城市的沧桑和巨变,这才是一座千年古城对今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城市建设的规划与布局
古城规划建设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智慧和文明。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巧妙融合,是古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古城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考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加追求功能的便利、审美的现代和设计的时尚,而传统古城如何在现代城市化浪潮中保住自己的原始风貌和文化本色并将现代时尚元素很好融入本土整体城市风貌中是古城保护的关键。
多量地完好保存古城历史文化遗存和保持城市山水环境和谐格局,以古城自然地理风貌和历史人文风情为基底,以古城建筑、街巷和典型文化要素分布为肌理,辅以城市新功能区和城市新式建筑新鲜血肉,留存古城本色,焕发城市活力,才是古城保护的上上之策和长久之计。
千年韩城须在古城保护和文化遗产留存上实行分区保护,以尽可能完好保存整体城市风貌,为人类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古城老建筑和新建的城墙大门形成明显的对比(208坊摄影)
依据韩城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古城进行自然和历史风貌保护区、市中心新旧和谐混合区、城市周边现代新功能区划分,充分突出每块区域的特色价值,进而进行区别性、针对性保护和发展。
比如,自然和历史风貌保护区应冲充分依据韩城黄河黄土文化和明清建筑历史文化风貌,以尊重文化遗产彼时彼地原生环境和历史人文不可分割为前提进行有效保护。能完整保存则完整保存,能修复还原则修复还原,针对破坏严重的文化遗存即使要进行重建也应充分通过考据和论证,在专业指导下尽可能实现无差别又符合地方特色的重建工作。
大部分原住居民搬到了新城,韩城古城不少商铺大门紧锁。(208坊摄影)
市中心一般承载着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往往也是历史文化遗存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面对有限的空间,实现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时间上的和谐混合既充满着挑战,又有无限创新的可能。需尽量避免市中心钢筋水泥无特色现代建筑的重复堆砌,需充分挖掘和理解城市独有的文化元素,通过兼具现代时尚和传统复古的设计将城市的和谐气质完美呈现出来。
古城周边新功能区域是古城发展创新的潜力所在。新功能区建设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发展和文旅发展的现实需求,应充分嫁接现代城市具备的便利功能,结合古城自然和人文风貌打造舒适生活体验区,实现古城内外城市功能的互补和协调。
文物保护的全与细
文化遗存的保存完整程度和留存数量是衡量一座千年古城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审美价值的重要尺度。
文物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文化血脉的传承。只有留得住文物,今人才能借助历史之镜,以历史的眼光去发现文物身上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并从中获得无与伦比的审美体验。
因此,作为千年古城,文物的保护与留存显得尤为重要。完善文物保护法规,细化文物门类保护制度和准则,明确文保部门各自职能和分工,编织坚实细密的制度之网,为延续古城文脉,为文化传承保驾护航才是正道。
比如,详细整理古城历史文化遗存资料,因地制宜颁布文物保护法规,从整体上为文物保护给予制度保障。依据文物具体类别,在《文物保护法》整体框架下,对城市古街巷、古寺、古桥、古塔、古庙、古民居制定专门的保护法规,通过细化制度,实现全方位、无死角保护。
文旅发展的远与长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尤其是具备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更需要冷静的发展头脑、卓越的发展眼光和创新的发展思维。唯有如此,千年古城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平衡。
更好的保护是为长远的发展,长远的发展才能实现文化遗存的活化和传承。
作为中国文史之乡,黄河民居四合院建筑的典型聚集地,千年韩城需要以文化为发展灵魂,以旅游为推进动力,以科技为体验手段,统筹文旅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业态,以文创为依托整理挖掘古城文化资源实现旅游产品转化和文物遗存的极大活化和传承。
临水而立,丝路穿城,千年韩城应充分立足自身“一水一路”即“黄河水”和“一带一路”水路优势,发挥文史之乡历史文化特长,通过擦亮黄河民居四合院建筑文化名片,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另辟蹊径,以求修成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的正果。
保护原生环境和历史人文遗存,增强古城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热爱乡土的情感意识深深扎根在每一座古城人民的心中,让住在城里的人自得其乐,让游走在城里的客人能感受到红尘之中的市井烟火,并能体验到历史文明的流动与演化,才是对古城的真正保护和对文化遗产的发扬和传承。
责编:田甜
来源:凤凰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