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智芳 三湘都市报 2019-05-09 20:12:43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9日讯(记者 王智芳 通讯员 罗明 施宏) 网络信息数字化的今天,我们都习惯了在移动端阅读,可是纸质的出版物依然存在。甚至,活字印刷这一古老的技术,依然在被“守护”着。在长沙市浏阳市小河乡大山里,潘根业一家还在坚守着一门老手艺。今天,我们走进小河乡,了解活字印刷术传承人潘师傅与木活字排版印刷术的故事。
近8万个梨木字模文墨飘香
小河乡是位于浏阳最东边的客家乡镇,多年前,远道迁徙而来的客家人为了留存历史,让后人追根溯源,十分注重修辑族谱,这也成为木活字印刷技艺传承至今的主要原因。这些通过活字印刷来编辑族谱的人也被称为“谱师”。
在小河乡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座老农舍,堂房门楣上悬挂着门匾,上书“益兴堂木活字印刷坊”九个大字,这便是潘根业的活字制作坊,也是他父亲留下来的品牌。潘根业便是谱师之家“益兴堂”的第五代传承人。
约潘根业的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因为他大牌而是因为业务量的不足而不能天天开工。今天,记者的到来,潘根业推开许久不开的大门,在这个老式土坯房工坊里,字盘器具一字摆开,老宅瞬间变成一个古意的活字印刷坊,木料房、字坯制作间、刻字桌、印刷台、分册室、装订桌,堂屋里的架子上摆满了字盘,一切井井有条。
“我的手艺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而父亲的手艺又是从江西一个老匠人手上学来的。”潘根业说,现在这个行当名份很好,却很少人问津,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自己的三个儿子入了这个行,成了第六代传人。现在,字坯制作、字模雕刻、捡字排版、印刷校对、拆版还字、分册折页、裁切装订、盖印编号等八大工序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活字印刷也算是后继有人。
从刻字模、摆字盘到印刷装订,制作家谱的每一道工序,潘根业都烂熟于心,一本族谱需经过锯木、运笔、雕刻、捡字、排版、研墨、推刷等大大小小十几道工序,需长达数月才能完成。作为传承人,潘根业一直在这里守护着他的近8万个梨木字模和这门古老的技艺。他告诉记者,与现代印刷品的工业气息不同,经木活字印刷术制出的族谱字形清隽,版式古朴,翻开后,纸墨清香扑鼻而来。由于木活字印刷术尤其适合族谱和古籍印刷,潘根业的很多客户都是在口口相传中慕名而来。
谱师队伍最多时达到20多人
累计制族谱达2万多本
“印家谱的人家都是看木活字印出来的经久耐用,字印得清清楚楚。”潘根业说,因此附近每个姓氏的老人、有文化人的看了这个家谱以后,都理想用这种老手艺印家谱。
利用木活字印刷印制族谱是门耗时费力的手艺活,通常需要五位谱师团队协作。自“益兴堂”创立以来,他们至少排过2万个版,存下了八万个字模。而“益兴堂”还有一项祖传的绝活,“益兴堂”的字模师傅潘根业的小舅子吴汉涌告诉记者,制作字模时,不需要提前在字胚上打墨稿,而是直接按刀法雕刻,这种技法被称作反字直刻。
吴汉涌介绍,字模雕刻是个细致活,必须要有一点书法的基础,因为它是刻反字,所以要熟悉这个字的反字的结构,我们这个是不打墨稿的,直接刻的,所以反字的结构不熟悉的话就不行,作业时下刀下错了那就没得改了。
据悉,“益兴堂”谱师队伍最多时达到20多人,累计为湘赣周边26个姓氏印制族谱达20000多本。如今,随着电脑和胶版印刷逐渐兴起,活字印刷修谱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但只要有空闲,潘根业他们还是会时不时温习下祖传的老手艺。
“族谱一般三五十年一修。平时,我们谱师班的人们四散谋生。但我和老吴他们心里始终不甘活字印刷在自己手里失传。” 在潘根业等人的设想中,他们未来还将在小河乡建立一个展示木活字印刷的专门场所,把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使其与乡村旅游结合,将其打造成小河乡的一张靓丽名片,真正地把技艺传承下去。在这信息汹涌的时代中,希望更多的人愿意放慢脚步,致敬传统与匠心。
责编:陈舒仪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