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 品古建|郴州:湘南第一村——板梁古村

王铭俊   新湖南客户端   2019-05-05 00:06:56

郴州市永兴县板梁古村,是一个保存完整、规模宏大、崇尚耕读、聚族而居的湘南古民居村落。

板梁古村历史久远,初建于宋末元初,强盛于明清时代,距今有600多年历史。从宋元至今,板梁刘姓已经传承了近30代。

古村内至今仍保存了360多栋完好无损的明清历史建筑,这些历千劫而不倒的古民居,栋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它浓缩了湘南民居民俗历史,被专家称誉为“湘南第一村”。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板梁古村古建筑群。

育婴局功德

明朝永乐初午,承事郎刘润公返乡建古厅,当厅堂建筑即将完工张灯结彩准备上梁时,竟然不见了椽梁!正忙乱之际,村民突见村前河溪中漂来一块木板,工匠捞来一量,尺寸正好与屋梁相合。良辰吉时到,工匠即用此木板代梁。古村始得名板梁,一直沿用至今。

板梁人杰地灵,是当地刘姓的主要开源地之一,据族谱记载,从板梁迁徙开发的刘姓村庄有400多个,约八万多人。

古村内广为流传的育婴局功德、一夜建官厅等历史故事为古村增添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在板梁有一家独立的单位——育婴局,顾名思义就是抚育婴儿的地方,它已有200年历史,是板梁先辈最早开设的民间慈善单位。

当时的刘姓族里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那时没有计划生育,一些家庭生育女婴便遗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了把这些弃婴抚育成人,族人成立了收养抚育婴儿的育婴局,并筹集资金,划拨1000亩地为固定资产,通过发租收取租金维持育婴局的日常开支。

历千劫而不倒的古民居

古村内至今仍保存了360多栋完好无损的明清历史建筑,这些历千劫而不倒的古民居栋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无论是它的水磨青砖,还是门当户对,或者是它的砖雕、石雕、木雕,其工艺都十分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古村奉行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街巷中青石板延绵千米,青砖灰瓦掩映在自然山水中,古民居、古祠堂、清泉、半月塘、 晒谷坪、古驿道、自然田园等有机排序,构建出一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色环境。

它浓缩了湘南民居民俗历史,被专家称誉为“湘南第一村”。

△跨溪进村的是一座三孔九板的石板桥,桥名曰接龙桥。

△接龙桥的正前方的悬崖上有一栋小巧而奇特的小楼,名曰“望夫楼”。登楼顶可望穿河溪和官道尽头。

△龙泉古庙至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板梁古村有个很吉祥的习俗,就是过年时都接双龙泉的泉水沐浴,并接回家饮用,以使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镇龙塔建于清朝道光九年,砖石结构,塔基直径8米,塔高28.8米,有石台阶按八卦拾级而上。

△板梁私塾是板梁最早期学府。板梁先祖崇文,耕读持家是古训,有文字的纸都是不乱丢的,要送到接龙桥的逝纸楼去化掉。清代出了个三品官就读过这所私塾。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铭俊  实习生 袁伟业 整理

参考资料:《湖南日报》、湘南人文地理等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