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印:春游桃源村(散文)

  新湖南客户端   2019-04-12 17:10:33

我没有统计过,中国有多少地名叫桃源。因为陶渊明老先生的《桃花源记》一文,令无数人对世外桃源式的美好生活无比向往,所以人们只要说起桃源就会产生错觉,往往会把现实的桃源和理想式的桃花源混淆在一起。我所游的这个桃源村,是湘西龙山县石牌镇的一个行政村。这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居然在农历2018年大年三十举办了一个2019年的春节晚会,这一创意使桃源村名扬山外。

在白鹤山顶上俯瞰桃源水库

石牌镇的地理位置,北边与鄂西的宣恩县相邻,西边和本县三元乡搭界,南边同本县兴隆街道接壤,东边跟本县大安乡相连。石牌镇的地势别具特色,可谓三山三丘三平地,剩下一分便是河。这类地形就像天公制作的一个巨型沙盘,给凡人类生活创造了一个既优美又舒适的环境。东边是闻名的大灵山脉,西边的山脉虽不如东边的山脉高大绵长,却像一条巨龙横亘在西方,龙山因此而得名。两条山脉中间除了部分丘林,一块狭长的平地形成一条南北走廊。虽然我没有必要知道这条走廊长宽的准确数据,但天公营造的这遍沃土养育18个自然村3万多人口,仅集居在平地周围就有5个自然村人口万余。平地中间一条河流,最权威的河名叫果利河。果利河自北向南流经全镇,桃源村在该乡的最北边,果利河的源头就在桃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离桃源村仅一公里处有一所农业中学,我曾在那里读过书。在我的记忆中,三十多年前的桃源村,果利河源像天公胡乱扔下的飘带,蛇一样地游走在田间地头。小河两边的河堤上乱七八糟地长满了无数的杂草和野刺,而且因山洪暴发引起的溃堤因常年失修使小河沿岸泛滥成灾。面朝小河背靠山而居的村民除了年代久远的木房,还有用泥土筑起来的土胚房……一个记忆中曾经毫无起色的村庄,为什么能在2018年大年三十弄出个春晚直播?带着好奇,带着疑问,在2019年4月的一天,我驱车前往。

桃源村前的二级公路

车在新建成的二级路上风驰电掣地向北飞奔,把一排排五颜六色的崭新平房甩在了身后。当一幅接一幅的新农村画面从眼前晃过之后,焕然一新的桃源村便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将车缓缓停下来,下了车,打开摄像机,环视四周,再也找不到记忆中过去桃源村的影子。眼前,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民楼点缀着小河的两岸,新建成的二级公路从小河的的东岸横穿南北,小河的西岸是一条4.5米宽的水泥大道贯通整个桃源村寨。河道刚刚被清理过,河床两边堆集着大小不等的石头,看样子又有一次新的改造。河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在初升的阳光下泛着波光。放眼田间地头,茁壮成长的百合绿得发亮。二级路上,大小车辆来往穿梭,间或有三三两两步行的人们,沐浴在明睸的春光里,谈笑风声地从我的身边走过。

阳光下的百合田

我走近一栋楼房,门前坐着一对老年夫妇,我怀着敬意向两位老人问好!老人热情地给我让坐。我微笑着问两位老人:“二位老人觉得现在的日子好过吗?”两位老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现在的日子好啊。”于是,我们就随便攀谈起来。两位老人跟我说,现在不但日子好过,而且村干部很好,对村民的事情很关心,特别是有位上头派来住村的第一书记。对村民的关心无微不至。交谈中,得知男性老人名叫向天厚,根据年龄,我得称他大叔。他问我是不是记者,我告诉他,我是农民,业余时间游山玩水,兴趣来时写点稿子,特别是爱写近些年来农村的变化。老人听说我也是农民,于是就亲近起来。正说话间,又来了一位大哥,几句话交流过后,知道大哥名叫吴明兆。通过一番交谈,吴明兆乐意给我当导游,到我想要去的几个地方去看看。

首先要去的地方,就是要上桃源的白鹤山。因为三十多年前在农中读书的时候,就听说过白鹤山上有个老寨堡名叫堡管司,寨名的来历不得而知,寨子周围还有残存的古老城墙,只因为阴差阳误,一直没有去成。

白鹤山上的堡管司

吴大哥领着我,顺着一条新硬化且打了金属护栏的水泥道向山上游去。约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桃源村部东面半山腰的一个似扇形的寨子,这里大约有20几栋平房,且大多数都是三层小楼,居然没看到一栋我想象中的古屋。只是,我们在白鹤山的一个垭口上,看到了一段不足30米长的古老城墙。城墙有三四米宽,仔细看时,城墙由很规范的石块砌成,虽然墙逢中长满了杂草,但还能清楚地感受到当年砌墙人的认真和技艺的精湛。从这一点可以肯定这里曾经有过人声鼎沸,壁垒森严的寨堡。于是我又十分好奇地问吴大哥这堡管司的来历。他说他原是湖北人,来湖南这边定居没有多少年,所以他也不知道堡管司的历史。但他说这白鹤山是根据山的形状命的名,从北边向南边看这座山就像一只欲飞的白鹤,所以叫白鹤山。既然他也不道堡管司的来历,我们就只能看风景了。站在白鹤山顶,腑瞰山下的桃源村落,栋栋小楼若隐若现地排列在郁树葱茏的嫩绿中,一座年代久远的渡槽横跨东西,目光顺着渡槽的水渠向东游去,桃源水库的清澈碧绿在春光明媚中如一幅浓重的水彩图画,把果利河的源头装点得美轮美奂。吴大哥告诉我,水库北边的鱼泉沟,泉水从水下面的洞口涌出,俗称鲢鱼洞,非常壮观,是果利河水源最大的一股清流。水中生长一种很特别的鱼,当地人叫细鲢鱼,这种鱼不大,顶大的单个不过二两重,可吃起来味道十分鲜美。吴大哥还介绍,这桃源水库中,有时还有三五成群的野鸭出现。我半信半疑,跟在吴大哥的后面,顺着一条小路下山,我想就近到水库拍摄几个镜头。

风景如画的桃源水库

走近水库,平如镜面的湖水倒映着湖岸的几颗嫩柳,在大山脚的映衬下如梦如幻。远处的沙滩上有几位悠闲者正在静心垂钓,近处,忽见一遍湖水微动,吴大哥兴奋地伸出右手说:“那有一群细鲢鱼。”我连忙调转摄像机镜头,然而太遗憾,我的动作太慢,放走了这个精彩的镜头。

水库边有几个少年在那里拿着手机拍照,我问少年们今天为什么没上学?少年说今天是星期六。我一拍脑门说,我忘了。其中有个少年很机灵,看我拿着摄像机,就问我:“您是刘老师吗?”我感到奇怪,便笑笑反问:“你怎么认识我呢?”少年说:“石牌镇中的乡土教材上不是有你的照片和介绍你的文章吗。”少年这么一说,我就诚认了。这样一来,吴大哥就更加热情,可能他完全消除了我是个骗子的感觉。于是问我要不要去鱼泉洞?我觉得天有点热,我们已走得有些累,不好意思再麻烦他,只好说不去了。吴大哥依了我。我想,既然我有兴趣写乡村变化,我就应该去桃源村部看看,可一想到今天是星期六,我能否见到这里的村官呢!

我们顺流而下,哗哗作响的河水一路欢歌着向前奔涌。干净的河道找不到一片因现代文明带来的塑料纸袋,相比别处看到的河道里的五颜六色,这里是又一个世外桃源。吴大哥告诉我,他们村里来了一位很好的扶贫干部,他是县民宗局副局长,在桃源村任第一书记,是他和新的村支两委凝聚了村民们的心。不久前,他同两委一起,带领全村留守村民,义务工清理河道。那几天,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出工能力的,都主动下河清理。河床上摆着的石头,是准备整修河道开辟休闲漂流的材料。吴大哥还说,村里的社会风气一年比一年好,村民一改往日赌博成风的坏习惯,由村里牵头组成了几支文艺队伍,他本人就是三棒鼓队的队长。他说他经常和队友们一起,击起咚咚皮鼓,敲起当当小锣,在村民聚会和重大节日里宣传党的政策,国家形势,有时也搞些玩笑曲调让村民的业余生活其乐融融。之所以桃源村能在农历2018年大年三十晚搞出一个2019年春晚直播,关键在于村支两委把村民的文化生活搞活了。吴大哥说到这里时,只见他满脸的红润。我认真地听着 他的继续开心畅谈。他说桃源村有战略眼光,村里为激发村民积极向上的物质和精神追求,每年评选五位优秀村民,每个人奖金1000元;每年评选五位勤劳至富能手,每个人奖金1000元;同时为了鼓励青少年好好读书,每年评选1——5名优秀学生,并给予奖金。为了脱贫攻坚,加快至富步伐,村里还组团到十八洞参观学习,交流脱贫致富经验。

吴大哥的讲叙,使我茅塞顿开,感慨万千。带着深深的敬意,我来到桃源村村部。新建成的村部着重突出了民族特色,我无需在此文中用生硬华丽的词藻来描写村部办公楼的庄严和配套设施的完备,我只想用我一个农民作者拙劣的文笔为这个时代讴歌,感谢长沙市雨花区政府和人民对龙山县人民的扶持,为龙山县的每一个村部建起了规范如一的办公场地,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村支两委谈规划:右起,村支部第一书记李世选,村支部书记吴守学,村主任王树高。

令我意外的是,当我走进办公大厅,我如愿地见到了我想见到的三个人,他们是驻村第一书记李世选,村支部书记吴守学,村主任王树高。他们正在一起研究工作,一见我这不速之客,都客气请坐。他们正在为桃源的下一步发展绘制蓝图——规划、利用、打造桃源村的旅游资源,为桃源村开辟一条致富新路,此时正在讨论农家乐的选址问题。为了不打扰他们研究工作,我顺手翻起了2019年3月3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一条醒目的标题吸引了我。我沿着《扶贫走新路,春雨润湘西》这篇报道读下去,有关李世选书记的扶贫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情不自禁地录下了这段文字:

“用好典型材料教育,十八洞村民的等靠要思想下去了,勤劳脱贫的精神上来了。

“开设道德讲堂,评选‘最美脱贫攻坚群众’,扶贫干部持之以恒做思想工作,湘西出实招,下硬功,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春风化雨,渐渐地,贫困群众脑袋富了,干劲足了。

“对此,龙山县石牌镇桃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世选感受挺深。

“2017年刚到村里不久,就有村民偷偷找李世选告状:你结对帮扶的刘大相不务正业。一了解,李世选才知道,刘大相四十好几,妻子患病,子女上学,村干部帮衬着他打点零工,他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扶贫先扶志。一个月内,李世选踏进家门做思想工作的次数,多到让刘大相都不好意思起来。但说起要‘努力脱贫’,他经常躲闪迟疑。有一次,李世选急了,撂下狠话转身就走:‘现在扶贫政策这么好,你再不努力,打算穷一辈子呀!’

“激将法起了作用。刘大相想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他走进村部:‘李书记,我想养蜂,可是没本钱。’

“想干就好办。依托产业扶贫资金,刘大相养起了13桶密蜂。2018年收入1.2万元。尝到了甜头后他越干越起劲,种百合,当护林员,一年又进账两万多元。有了本钱,他又买来微型翻耕机。由于技术好,附近湖北和重庆的农民都来请他翻耕土地,好几个年轻人都来找他拜师学艺。”

我走出村部,头顶着温暖的阳光,虽然此时已过桃花盛开的季节,但这个世内桃源,却已深入人们的心中。

责编:徐添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