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为何成为古人著名“打卡地”?

  潇湘晨报   2019-04-21 23:40:58

▲没有 BBS(电子留言板)的古代人,把名山当作表达情绪和思想,刷存在感的理想场所,衡山因此遍布摩崖石刻,信仰、战争、风光、历史、文学,诸多话题,尽在其中。 组图 / 倪润仙

衡山是一座写满了字的山。有字的山比无字的山,显然更有人文气息。文字的意义在于记载历史、抒发情怀、展示书法石刻艺术。探寻南岳的摩崖石刻,在其中获得的充盈感,如走过一座野境中的人文博物馆。

衡山成古人 " 刷存在感 " 的好地方

自古至今,来衡山 " 刷存在感 " 的人络绎不绝。

据南岳区文物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衡山摩崖石刻,明晰可考有唐以前的 3 处,宋代 37 处,元代 6 处,明代 45 处,清代 47 处,民国 35 处,无名无款或款识不全的 110 处,近现代 57 处,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台寺、福严寺、水帘洞、黄帝岩、祝融峰、会仙桥、高台寺、湘南寺、广济寺、天台峰、黑沙潭、半山亭、南天门、百步云梯、天柱峰等名胜古迹景点。

衡山之所以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广受欢迎的 " 打卡地 ",与它的人文自然都有关系。从传播学的角度讲,作为五岳中唯一一座长江以南的大山,它有着极强的存在感。历史上的中国,基于有限的政治地理认知和人文因素,定义了 " 五岳 " 的概念。南岳衡山即是如此。自古这里便是祭祀名山,黄帝、舜帝曾在衡山巡狩祭祀;大禹为治水,专程来南岳杀白马祭告天地,得 " 金简玉书 ",立 " 治水丰碑 "。宋徽宗、康熙等皇帝为南岳题诗吟咏,至今衡山皇帝岩景区依然留存有据说是宋徽宗题刻的 " 寿岳 " 石刻。祭祀文化是南岳文化的源头,自舜帝南巡至隋唐至清,历史上有记载的朝廷遣使祭祀南岳的就有 120 次之多,民间祭祀不计其数。除了皇帝,名人们也纷至沓来,历朝历代,均留下大量诗文赞美衡岳。此外,衡山还是佛道儒共存的宗教名山,南岳大庙佛道共处一院并同时供奉南岳圣帝,广济寺旁是儒家的 " 二贤祠 ",弥陀寺对面有道家经典石刻《还丹赋》…… 包容的信仰文化氛围让它拥有了众多的 " 粉丝 ",如此,衡山的文化品牌效应就更加突出,并塑造出 " 五岳独秀 "、" 文明奥区 "、" 祭祀灵山 "、" 中华寿岳 " 等诸多品牌形象,这样的衡山,自然就不乏游人,在这样显赫的地方题刻文字,受众显然足够多,传播效果上佳。

衡山的地质状况也决定了它能够成为进行摩崖石刻的上好选择,地质学上定义它为 " 峰林状花岗岩断块孤立中山 ",数量众多的花岗岩崖壁是进行摩崖石刻创作的天然好材料。

阅读衡山,从摩崖石刻开始

文字记载了这座山的历史,也寄托了人们的情怀。南岳的摩崖石刻内容极为丰富,阅读它们,才能真正读懂这座山。

作为佛道儒共存的名山,宗教是南岳摩崖石刻的重要主题之一。常见的石刻如 " 南无阿弥陀佛 "、" 释迦文佛 "、" 弥勒尊佛 " 等佛教的偈语在南岳遍布,南台寺斋堂后的 " 南台寺 ",款署 " 梁天监中建,沙门海印 ",福严寺后的高明台和拜经处,皇帝岩处康熙年间上石的诗偈,方广寺至石涧潭寺小路石桥旁嘉庆年间关于开辟方广寺的记事刻石,道教的则有著名的《还丹赋》、" 蓬莱仙境 "、" 伏象朝真 " 等等。儒家有 " 极高明 ",另外还有关于福寿文化的各种 " 福 " 字与 " 寿 " 字题刻。它们记录了各大教派在衡山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以 " 南岳系 " 为主源地之一的禅宗南宗,在衡山有着极为丰富的遗迹,研究禅宗,不可不来南岳。

山水一直就是中国传统文人最为重要的精神寄托之一,在五岳中,衡山以 " 秀 " 著称,赞颂风光之美也是南岳摩崖石刻的主题内容,如水帘洞景区的 " 朱陵洞天 "、" 听泉 ",兜率寺遗址的 " 松高玄览 ",开云亭景区的 " 雍容大雅 ",祝融峰上的 " 青云满袖 "、" 接天 "、" 仰止处 " 等等。

摩崖石刻也记录了南岳不平凡的历史,抗战时期的衡山,一度成为战时国民政府的军事指挥中心。关于抗战主题的摩崖石刻,在衡山广泛分布。景区内有确切款识的民国摩岩石刻有 34 处,主要分布在中心景区一线,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抗战胜利的题刻。如在麻姑仙境款署宋哲元的 " 卧虎 " 和高台寺处的 " 诚真正平 ",索道入口处款署薛岳的 " 蒋介石先生纪念林 ",狮子岩处款署赖桂山的 " 雄师速醒 " 和 " 舞狮 ",该处题刻下还有款署肖星然的跋语 " 庚寅初夏,余游衡岳,见此狮岩,雄壮屹立,玲珑生动,故名曰舞狮。我国七七抗战,愈战愈强,世人视我国如睡狮之说,不足信矣 "。

众多的摩崖石刻,还让南岳成为一个书法的大观园。镌刻表现手法大部分为阴刻,其中有少量的阳刻;字体包含篆、隶、楷、行、草书各体;其中大的每字有四五米见方,小的仅三四厘米见方。中国书法的精妙在南岳展露无疑,文字的用途已不仅仅是表达或记录,而是作为一种有美学价值的艺术,永恒存在。

部分摩崖石刻损毁亟待保护

南岳的摩崖石刻无疑是一个人文艺术宝库,但野外恶劣的环境让坚固的石头也无法保证不被侵蚀,有些珍贵的摩崖石刻,甚至因为剥蚀过度而难以再现。为此,南岳区政协在 2018 年 11 月间,对南岳的摩崖石刻现状和保护工作进行了调研,以便采取更多的措施来维护好这个珍贵的文明遗产。

据调查结果显示,南岳的摩崖石刻广泛分布在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的山间田野,不利于集中管理。所有石刻均刻在天然的花岗岩石上,虽大部分保存完好,但由于长期处于无保护措施的纯自然裸露状态,普遍风化比较严重,特别是充沛的雨水、潮湿的环境以及植物病害、微生物病害、水锈结壳、附着物与灰尘、裂隙等环境污染,对摩崖石刻的腐蚀非常大。如光明村大坳平桥王船山石刻在南岳镇光明村大坳去方广寺老路边,内容为 " 湧几 ",款署 " 圭禎畕王夫之题 ",因风化剥蚀不现。现场考察人员攀援至刻石处时已寻觅不到半点痕迹。

位于南岳镇泗塘村 4 组的 " 还丹赋 " 石刻,是研究南岳道教发展史的宝贵实物资料,目前,虽仍矗立在约十年前搭建的铁棚下,但已风化腐蚀得特别严重,许多早几年还清晰可辨的字已模糊不清,令人堪忧。

就连坐落在中心景区范围内的几处最珍贵的摩崖石刻也不容乐观。位于福严寺虎跑泉约百米外的高明台,由于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自然原因,原来修建的石栏石凳皆已倒塌滚落,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唐代宰相李泌的 " 极高明 " 石刻因雨水冲刷、冬季温差大的冻融影响,表面风化、碎裂严重,已非常脆弱。位于开云亭旁登山公路旁石壁的 " 平正真诚 " 等石刻部分字体也已被树枝、青苔遮掩,看不分明。

除自然因素外,一些建筑开发者、村民对摩崖石刻的保护意识严重缺乏,在土地开发、兴建私宅时常有随意将之丢弃或损毁的现象。如泗塘村离 " 还丹赋 " 石刻 400 米的弥陀寺遗址不远,我们就发现了被随意丢在路边的原弥陀寺石碑。

撰文 / 潇湘晨报记者常立军

责编:廖慧文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