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不分长幼,古琴大咖来湘侃“琴”事

  新湖南客户端   2019-03-22 17:06:59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欢乐

“我72岁,我曾孙8岁,都可以学古琴吗?”“哪里可以免费学古琴?”“听说湖南省博物馆珍藏有不少历代古琴,真想认真看看,能否请专家介绍一下”

长沙,细雨朦胧,湖南图书馆二楼中厅的湖南省古琴学会驻馆传习所座无虚席,两位古琴艺术大咖的到来,引起百余名湖南古琴爱好者的高度关注。

湖南省古琴学会、湖南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天下名琴知多少”古琴系列公益讲座,由中国著名琴史专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王建欣主讲,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广陵派传人李凤云操缦演奏。

带着广大读者和古琴爱好者的诸多问题,在古琴活动结束后,记者独家采访了两位古琴大咖。

古琴公益讲座现场。

湖南人杰地灵,名琴、琴家辈出

记者:王老师,从您的讲座中,我们了解到了不少古琴历史,您对一张张历代名琴的梳理与总结,还原了每张名琴背后的故事与历史细节。我们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的古琴也不少,能否跟我们读者谈一谈古琴收藏方面的现状?

王建欣:中国古琴艺术渊源流长, 湖南省博物馆现藏有完整及半成品古琴约50多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琴器有公元前168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七弦琴 、唐琴 “独幽”、“飞泉”、明琴“祝公望”、“鹤鸣秋月”以及占全馆古琴总数三分之一的清代浏阳礼乐局所用琴等。 就其馆藏数量来说,在全国位居前列。据湖南图书馆领导介绍,该馆藏有明、清以来各类琴人笔记、琴曲秘谱、古琴资料达数百卷册,很了不起!

记者:能否谈一谈湖南历代的著名琴家?

王建欣:湖南人杰地灵,这片沃土滋养出了不少古琴大家,明清、近现代琴人更是名家辈出,代表琴家有明末清初衡阳王夫之、清朝浏阳邱之稑、清末长沙顾氏家族、清末民初宁远杨宗稷、现代庐陵彭祉卿、 湖南永顺査阜西、湖南桂阳李伯仁等,尤以杨宗稷成就最大,创立“九疑派”,著成琴学巨著《琴学丛书》。曾在岳麓书院讲学的理学家朱熹,也有存世好琴,在古琴上下了很大功夫,他提倡琴学,还写了专门研究琴学的论著。

李凤云老师演奏、王建欣老师古琴史讲座相得益彰。

学琴不分长幼,让馆藏名琴醒过来

记者:作为很清雅的一门古乐器,古琴经历了历史的风雨洗礼,读书抚琴,一度成为古代文人雅士追求心灵静怡的生活方式。请李老师谈一谈现在的古琴教学和普及方面的现状?

李凤云:古琴教学方面,专业的音乐学院开设了相关专业,湖南没有开设这一专业的音乐学院,也没有这样的专业教学,不仅仅湖南,全国有影响力的音乐学院情况差不多。目前为止,全国的专业音乐学院(不含师范类)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一共11个学院,而且这11个学院也只有部分开设了古琴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是它的受众比较小,长期以来,在追求雅俗共赏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定位背景下,它一度被误以为是曲高和寡的载体。随着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人们从物质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需求,很多人开始关注古琴。

记者:湖南在古琴文化培训和普及方面是一个什么状态?

李凤云:历史上,湖南有比较深厚的琴学传统,也诞生过一些有影响的琴人,很多年之后,湖南在琴学传承方面出现了中断现象。要将古琴文化接续起来,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和王建欣老师在北京、天津、武汉做古琴文化方面的讲座、培训,已进行了20多年,加上我们在音乐学院的教学,所以在这些地方的古琴爱好者有一定数量的受众群,后来,我们在武汉、长沙、山东、广州等开展讲座和演出,对古琴文化的普及做了一些工作。比较一下,在长沙演出时,湖南观众没北京、天津等地的那么踊跃,也不用着急,需慢慢引导、推广,通过近些年来举办讲座和音乐厅进行的演出活动,湖南热衷古琴文化、学古琴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听讲座和看音乐会的人多了起来。去年成立的湖南省古琴学会,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将感兴趣的人聚集一起,氛围会好起来的。

记者:学古琴从什么年龄段开始最好?古琴艺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影响?

李凤云:针对古琴这个乐器特点,它是不分年龄层次的。从古琴学的专业发展来看,它需要童子功,从小朋友开始学,从技术的角度去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艰苦过程。如果带着修身养性、学习传统文化的思维去学它,是不分长幼的。细细感受、体会古琴艺术魅力,用它来调剂生活情趣,减缓工作压力,从静静欣赏到可以亲自抚琴,这个过程是很美好的。工作繁忙的人、性格浮躁的人,建议去认真听一听琴乐,心情一下子会静怡愉悦很多。我也有在新闻媒体工作的朋友,他们工作紧张,整天奔波于新闻现场,身心疲惫,我要他们调剂一下生活节奏,抽一点点时间听一听古琴曲,他们回馈的结果是,效果很不错!如果大家去歌厅嗨一下,去听摇滚,那就事与愿违。不得不承认,欣赏古琴乐曲,是改善心里环境的一剂良方。有些人会说,我听不懂古琴,其实这并不重要,只要静静坐在那里,细细品味每一个音符,有失眠症状的听着听着就很快睡着了,这就是古琴的妙处。

李凤云老师在出版的古琴教材上为粉丝签名。

记者:刚才听王建欣老师介绍,您亲自演奏过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名琴,我们湖南省博物馆也有不少馆藏古琴,有机会也来馆里抚琴。

李凤云:用老祖宗的宝贝演奏,感觉很美好!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修复,以及湖南琴友的培养,湖南在这一方面大有文章可做。现在不是说情怀吗?从事文化传播的人,就应该为之付出,做一些实际的工作。我们奔波各地做讲座、做古琴知识普及,也是展现文化自信。让博物馆的文物醒过来,活过来,让它们叙说我们的先辈的情怀,并将它延续下去,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做的事。

记者:演奏馆藏古琴,会不会对文物带来一定的损坏?

李凤云:《吕氏春秋》里有句名言,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难发现,长时间不住人的房子容易坏掉,它应该算是对博物馆的这些宝贝的未来的一种提示:与其长久地将他们存放库房,藏之深闺人未识,还不如好好修复它,适当地使用它,这也是一种保护。古人称弹琴叫“抚琴”,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理解古琴只是木头做的,其实,它有灵性,需要琴家细心抚摸,倾情拨弄,琴与人之间互动,琴瑟和鸣,琴身沾染人气,这是对琴的一种很好的滋养。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或接待来宾,在新闻上出现过好几次欣赏古琴的画面,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

因场地限制,王建欣、李凤云老师的讲座和示范演奏只能满足百余名提前报名的粉丝的参与。

记者:能否分享一下您演奏国宝级名琴那一刻的真实感受吗?

李凤云:我演奏过的古琴年代最久远的是一把唐琴,叫大圣遗音琴,故宫博物院所藏,为清宫旧藏,斫于唐代中期。演奏之前,心情非常激动,对它有敬畏感,但敬畏到不敢弹它也不行。到了正式演奏,全身心投入,就忘了它是一把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琴,我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减少很多修饰,希望还原唐代的大音至简遗韵。名琴的年代感、沧桑感以及肌变,是新琴无法超越的,虽然修饰极少,但我所要表达的东西依旧会很完美地表达出来。作为欣赏者,如果他(她)是知音,应该能感受到这跨越时空的音符的美妙之处。

记者:年代久的古琴与刚刚制作的新琴,可不可以用人的青少年时期到耄耋之年来比对?

李凤云:不能用人的计岁法来比对老琴、新琴之别,年代久远的琴,如同耄耋老人,他积累了人生阅历,有很多经验,他依旧保有他最好的年华。老琴虽然经历千百年风雨洗礼,褪尽铅华,但它依旧能演奏高山流水,我用它弹《广陵散》《梅梢月》,依旧是那股韵味。




王建欣,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笛箫演奏家,音乐理论家。中国古代音乐史、琴学专家,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自1999年起,与古琴家李凤云合作,每年均在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举办琴箫音乐会。2002年初,应邀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讲学,同时与李凤云在拉赫马尼诺夫音乐厅举办音乐会。亦曾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韩国、波兰、葡萄牙等国家举办音乐会和讲座。

李凤云,当代古琴演奏家,广陵派大师,中国琴会副会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古琴会会长。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曾出版《广陵琴韵》、《箫声琴韵》、《梅梢月》、《南风》等个人专辑数张以及《李凤云古琴三十课》教材;琴曲打谱《颐真》、《梅梢月》、《玄默》等。

责编:谭好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