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19-03-06 21:30:11
(汪曾祺)
《逝水》新版前言
作者丨梁由之
一、
据汪曾祺先生的的子女汪朗、汪明、汪朝统计,老头儿一辈子,自行编定或经他认可由别人编选的集子,拢共出了27种。严格一点,不妨将前者称为“汪曾祺自编文集”。
自编文集,文体比较单纯:基本都是短篇小说、散文和随笔,偶有一点新、旧体诗,还有一本文论集,一本人物小传。时间跨度,却大得出奇:第一本跟第二本,隔了十余年;第二本跟第三本,又隔了差不多二十年;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跟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更是隔了整整四十年。……谁实为之,孰令致之?说来话长,不说也罢。汪先生享年77岁,1987年之前的66年,他仅出了4本书。汪氏曾自我检讨说:我写得太少了!
1987年始,汪老进入生命的最后十年。这十年,就数量而论,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占平生作品泰半。同时,也是出书的高峰期。除1990、1991两年是空白外,每年都有新书面世。1993、1995年,更是臻于顶峰,合计接近两位数。这固然反映了汪先生的作品受到各方热烈欢迎乃至追捧,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若干集子重复的篇什较多——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并非个别现象。
我曾写道:
无缘亲炙汪曾祺先生,梁某引为毕生憾事。他的作品,是我的至爱。读汪三十余年,兀自兴味盎然,爱不释手。深感欣慰的是,吾道不孤,在文学市场急剧萎缩的时代大背景下,汪老的作品却是个难得的异数,各种新旧选本层出不穷,汪粉越来越多。在平淡浮躁的日常生活中,沾溉一点真诚朴素的优雅、诗意和美感,大约是心灵的内在需求罢。
那么,有无必要与可能,出版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真实的“汪曾祺自编文集”,提供给市场和读者呢?答案是肯定的。
汪老去世已逾21年,自编文集旧版市面上早已不见踪影,一书难求。倒也间或出过几种新版,但东零西碎,不成气候。个别相对整齐些的,内容却肆意增删,力度颇大,抽换少则几篇,多则达到十余篇甚至二十多篇,旧名新书,面目全非,是一种名实不副不伦不类的奇葩版本。我一直认为,既然是作者自编文集,他人就不要、不必且不能擅改。至于集子本身的缺憾,任何版本,皆在所难免,读者各凭所好就好。
本系列新版均据汪老当年亲自编定的版本排印,书名、序跋、篇目、原注,一仍其旧,原汁原味。只对个别明显的舛误予以订正。加印时作者所写的序跋,均作为附录。这套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汪曾祺自编文集”,相信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生命力。
(1996年旧版)
二、
《逝水》是汪曾祺的一本散文、随笔集,戋戋小册,内容却挺杂。初版列入龙冬主编的《我的世界丛书》。同辑另几位作家,为老舍、沈从文、萧乾、萧红。
它最大的特色,是集中收录了8篇“自传体系列散文”,依次是:
我的家乡
我的家
我的祖父祖母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大莲姐姐
我的小学
我的初中
汪曾祺用这组系列文章,追忆了自己的家乡、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不啻是一份早年回忆录。欲了解汪氏,这是不可多得、难能可贵的第一手资料。至于其细节之生动、描摹之传神、情感之真挚、文字之优美,自不待言。
该书自序《我的世界》,写于1993年9月8日,可视同一篇极简版自传,值得重视,颇为耐读。我愿意特别拈出其中的一段话,与读者诸君分享:
我的高中一、二年级是在江阴读的,南菁中学。江阴是一个江边的城市,每天江里涨潮,城里的河水也随之上涨。潮退,河水又归平静。行过虹桥,看潮水涨落,有一种无端的伤感。难忘繖墩看梅花遇雨,携手泥涂;君山偶遇,遂成离别。几年前我曾往江阴寻梦,缘悭未值。我这辈子大概不会有机会再到江阴了。
高三时江阴失陷了,我在淮安、盐城辗转“借读”。来去匆匆,未留只字。
——作者垂暮之年,这段诗情洋溢又闪烁其词的文字,究竟想说什么呢?没错,它透露了汪曾祺的初恋信息。
沈从文说过:美丽总是愁人的……
此后,汪曾祺流徙昆明,进入青春期,入读西南联大,开始另一个全新阶段的人生故事。
新版据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3月版印制。
2019年3月6日凌晨,己亥惊蛰,记于深圳天海楼。
(本文为《汪曾祺自编文集》之《逝水》的新版前言,上海三联书店即将出版。)
责编:李婷婷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