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泸溪,寻找沈从文笔下的“翠翠绒线铺”

  湘西网   2019-03-02 12:47:48

侯自佳

沈从文先生在泸溪烙下了很多深深的印迹,也写下了很多动人心弦的篇章。如《老伴》、《到泸溪》、《泸溪的黄昏》、《天明号音》等,但是最打动人心的篇章要数《老伴》。因为这篇长文写的是老县城十字街边一家绒线铺里一个灵敏、俊秀,让人喜爱的小女孩——“翠翠”。

这个姑娘曾牵动过很多年轻人的情思,特别是沈从文的行伍同伴、年轻的赵开明。如今,那个时代离去很远了,翠翠与赵开明的爱情故事也永远地结束了,可让人迷恋的问题的是:“翠翠绒线铺”是否还存在?因此,仍有人千里迢迢来寻觅……当然,除了许多文化界人士追梦般地来寻觅,也有沈先生的后人来寻觅,这便是时任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沈老的二儿子沈虎雏。

2003年11月20日,我和吉首大学教授郑英杰等人陪同沈虎雏夫妇从湘西四大名镇之首、被誉为“湘西小南京”的千年古镇浦市乘客船顺沅水而下,赴泸溪老县城废弃的楠木洲寻觅“翠翠绒线铺”遗址。

泸溪县老城武溪镇位于沅水与武水两河交汇处,位置独特,是沈从文先生眷恋的地方之一。在他的名篇《老伴》一文开头,他是这样写的:“我平时想到泸溪时,回忆中就浸透了摇船人催橹歌声,且为印象中一点儿小雨,仿佛把心也弄湿了。这地方在我生活史中占了一个位置,想起来使我又痛苦又快乐。”

从文先生应该没有想到,在他去世后,沅水下游五强溪开始修建水电站。短短几年光景,电站建成并蓄水发电;泸溪老县城成为库区,随时可能成为泽国。因此,泸溪县府搬迁至白沙,已有1300多年历史并且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城楠木洲成了一座废墟。

此时,翠翠绒线铺已不存在了,但其遗址仍在。可是,竟几年时光,这楠木洲已长满了茅草,其遗址又在哪里呢?

1980年7月,我从乡村中学调入县文化馆任专职文学创作辅导干部。县文化馆位居十字街上一座有点年代的院子里,我清晰地记得,它与当年的翠翠绒线铺背靠背地挨着。那段时间,来泸溪追寻沈老足迹的人很多,我曾先后接待并带着许多作家、记者前往采风采访。如上海的青年女作家蒋丽萍,《新民晚报》记者林伟平,北京《民族文学》编辑、满族青年作家尹汉,《长沙晚报》记者兼作家的王俞,《湖南文化报》记者兼作家的韩棕树,《贵州工人报》的记者兼作家刘福林,湖北《三峡文学》主编、散文家李华章,《湖南文学》女编辑王静怡,《芙蓉》编辑刘茁松等等。

几经历史沧桑,翠翠绒线铺彼时已改弦易张成了这古镇上有名的斋粉店了。店主是一个花甲老妇人,镇上人都喊她“杨婆”,杨婆与她的孙女甜甜一起经营着斋粉店。翠翠绒线铺原貌依存,我带着这些作家和记者们游览之后,又会开心地吃上一碗斋粉,并美赞斋粉好吃,还会夸赞店里那个手脚勤快、热情大方的约莫十三四岁的美少女甜甜,她仿佛翠翠再世,令人喜欢……

这回带着沈虎雏夫妇寻觅“翠翠绒线铺”遗址的,还是我。尽管那里已是满洲荒草,没见人再涉足,但我们还是踏上了寻梦之旅。

我先是带着他们先去看了沅水边的曹家码头。这是沈从文先生当年进城的主要水运码头。凡从常德、桃源、沅陵上来的船只,以及从洪江、辰溪、浦市下来的船只,大都停靠在这码头边。因为十字街码头位置处于武水(峒河)水域,大都是从河溪、潭溪、洗溪下来的苗乡小船只密密匝匝停靠在这里,苗人进县城装运的农副产品从这里上市方便,于是,这里一天到晚都是不停息的吼声、吆喝声,不是人声,就是猪叫、鸡鸭叫,乱糟糟的。远路来的大船只很少停靠这个整日里忙乱的十字街码头。

楠木洲虽已荒废,但曹家码头仍完好无损。我们到了这个凝聚着老城人勤劳智慧的用古老红石块砌成的水运码头时,环视它,心里徒然生起一阵悲凉感怀,默然不语。可沈虎雏突然十分惊讶地问我道:“我父亲当年就是从这个老码头上街的?”我答道:“是呀!这个码头去翠翠绒线铺很近,路很好走。我曾在县文化馆工作了十年,常来这码头上洗菜、洗衣,亲眼见到从常德、桃源、沅陵上来的船只以及从洪江、辰溪、浦市下来的船只都停靠在这老码头。千百年来,应该都是如此……”他沉思了片刻,忙应道:“是啊……”

于是,他便和我们从上往下走,细数这个古老码头台阶的级数,回来时,他又从下面往上踏步细数,恰恰99级,我便自言自语起来:“前人何故为后人留下刚好99级的台阶?”沈虎雏见我们满脸疑问,解说道:“这是古人在建筑上常用的数字。‘九九’与‘有有’谐音,是吉祥之意,这是祈祷人们要什么有什么,也彰显这个小城镇的繁华与富有……”在场的郑英杰教授说:“是呀!沈教授是古建筑专家,学识渊博,说得有道理!”

我们从曹家码头上来之后,便去寻“翠翠绒线铺”。县文化馆大门口原有两个青石磴,相信不会被人搬走,只要找着了它,就等于找到了县文化馆遗址,找到了县文化馆遗址,就能够找到翠翠绒线铺遗址。

凭着记忆与判断,我们终于在一片茅草蓬里找着了县文化馆原址门口那两个青石磴,它们依然如故地立在原地。沈虎雏见到,满脸疑惑陡地消失了,一旁的夫人张之佩与郑英杰教授以及谷遇春、王月娥、小吴、小廖等陪同人员脸上都开了笑容。

沈虎雏夫妇和我们在茅草蓬里钻来钻去,一起寻找翠翠绒线铺。几经周旋,终于找到了当年背靠县文化馆的绒线铺。郑英杰教授质疑道:“你拿什么证据认定这里是翠翠绒线铺遗址?”我立即指着那个遗弃的灶台说:“当年翠翠绒线铺改成了斋粉店,这是斋粉店的灶台,我记得很清楚……”

沈虎雏夫妇细细听着我的详细解说。不一会儿,一阵凉风吹来,眼前的茅草发出“哗啦”的声响,郑英杰教授说:“泸溪老县府1995年从这里搬迁走了,至今只有8年光景,可这个老城遗址楠木洲却如此快地荒芜了。将来老城搞旅游,翠翠绒线铺是个好景点!”

我忙说:“这里两水交汇,地理位置优越。县委、县政府打算将这里再填高三米并夯实,重建武溪城区发展工业、商业。那时,恐怕这翠翠绒线铺遗址将深深地埋入地下了,连它的影子也将永远消失了……”

郑英杰教授忙说:“哎呀,翠翠绒线铺遗址要消失了,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沈虎雏却大声地说:“时代的发展潮流滚滚向前,谁也阻挡不了!来,我们大家在这儿合个影,留住这翠翠绒线铺遗址,让我们永远记住,永远怀念……”

责编:廖慧文

来源:湘西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