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族中的文化与文人

  新湖南客户端   2019-03-17 14:18:28

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以及一整套科学的教育体系,曾氏家族代不乏人,涌现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人才。

曾昭抡:出任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的化学家

曾昭抡

曾昭抡,字隽奇,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4月16日出生于湘乡荷叶塘,系曾国藩弟弟国潢之曾孙、曾昭燏的同父异母弟。曾昭抡自幼“平和澹雅,笃行好学”。6岁读家塾,10岁入长沙雅礼中学。民国四年(1915)考入清华留学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的前身)。民国九年(1920)秋毕业后以公费赴美留学,入麻省理工大学工程科攻读化工专业,民国十五年(1926)毕业,获博士学位。

曾昭抡在美国留学毕业时,正值中国处在大革命时期,他不顾美国方面挽留,毅然返回祖国,致力化工科研,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担任化学教授,并任化工系、化学系主任。

新中国建立初,曾昭抡先后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兼全国科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全国高分子委员会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先后担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等职,1967年12月8日在武汉逝世,著有《原子与原子能》等20余种著作。

曾昭燏:新中国第一个女考古学家

曾昭燏

清宣统元年(1909)元月二十七日,曾昭燏诞生在荷叶万宜堂。曾昭燏是曾国藩大弟曾国潢的曾孙女。新中国诞生前任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专门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院长等职,是新中国第一个女考古学家。

民国二十四年(1935),曾昭燏在南京中央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后,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大学研究院习考古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在德国柏林实习完毕返英国任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助教。同年,在国难当头之际,她放弃伦敦大学考古学院的聘请,毅然回国效力。民国三十八年(1949)四月二十三日南京获得解放,博物院筹备处与祖国一起开始了新生。第二年三月,被正式命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曾昭燏任副院长。1955年,曾昭燏被任命为院长。

不久,南京博物院开始了对南唐二陵(即李煜和李王景陵墓)的考古挖掘。曾昭燏亲自主持了这项艰苦的工作。结束时,她又及时组织编写报告。她主编的《南唐二陵》一书属中国第一项考古成果,是研究南唐史不可缺少的参考书。为了事业,曾昭燏终身未婚,她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的考古、博物馆事业,对中国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考古界的顶尖级学者。当时流传有“南曾北夏”的赞语,就是指曾昭燏和她在伦敦大学的同学夏鼐。曾昭燏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还特地提到了她:“曾国藩的后代,还有个叫曾昭燏的。”此外,她的诗词和书法功底也相当深厚,被誉为“当代李清照”。

1964年12月,曾昭燏自坠於南京紫金山灵谷塔,终年55岁。根据其遗言,葬于她主持发掘的祖堂山下“南唐二陵”左侧。

曾约农:名震四海的台北大学校长

曾宝荪、曾约农姐弟

曾约农,生于1893年10月17日(清光绪十九年),系曾国藩嫡系曾孙。他出生不到三个月,其父曾广铨被派任驻英使馆参赞。曾约农便随父母一起到了英国的首都伦敦。由于环境影响,曾约农从小就学会了英语。他的母亲是清朝湘军大将李元度的第四女。曾约农在英国伦敦大学采矿系毕业,获博士学位,1916年学成归国。归国后与堂姐曾宝荪共同创办艺芳女校于长沙。抗战胜利后,创办湖南克强学院。1949年避难香港,随后转赴台湾,受聘为台湾大学教授,后于1955年被东海大学董事会推举为东海大学首任校长。1956年台湾派其为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席代表,以其博识宏论蜚声国际论坛。上世纪60年代初,任台北大学校长。1986年12月31日,病逝于台北,享年95岁。

曾氏后代其他名人

曾国藩五兄弟绵延至今已到第八代。这五房里出过的有成就者大约240多位,比如:曾国藩次子、清朝驻英法等国大使曾纪泽,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曾纪官,清末翰林曾广钧,资政大夫曾广江,刑部员外郎曾广镕,女界诗人曾广珊,教育家曾宝荪,翻译家曾宝葹,北平交通博物馆主任曾昭亿,著名化学家曾广植,原农业部办公厅主任、园艺学家曾宪朴,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叶剑英元帅夫人),3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宪楷、曾宪柱、曾宪森,出版家曾宪元,画家曾厚熙(宪杰),导演曾宪涤(代表作《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近六十年来,曾家单是大学教授就有70多位。

曾国藩其人其文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湘乡县荷叶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湘军的创始人和统帅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嘉庆十六年(1811)出生。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富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善于经营;父亲曾麟书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了二位先辈的精心教育。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至道光十二年(1832)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地踏上仕途之路。

文学造诣不亚于武功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丽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

京城做官12年,曾国藩是琉璃厂旧书肆的淘书客。10多年军营生涯,曾国藩一直没有放下经史子集。他在道光年间得邓显鹤、唐鉴、欧阳兆熊的引导,醉心研读王夫之的著作,咸同之际在长沙传忠书局自费出银2万两大规模刊刻《船山遗书》,使得这部藏于四库馆130年的文稿,终在世间传播,并且深深影响了整个湘军集团。

家书、家训、家规被国人奉为处世教材

曾国藩的家书、家训、家规对后世影响巨大,几乎成为了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最权威的教材。近代重要人物中,毛泽东、梁启超、蒋介石等都对此作过极高的评价。曾国藩为湘军作的《爱民歌》,“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家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对毛泽东曾有过启发,毛泽东后来所作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受到了这首歌的影响。曾国藩家教理论的核心思想为:以“八本”为经,以“八宝”为纬,以“四字要诀”(勤俭孝友)、“三致祥”、“三不信”穿插其中,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形成了一套治家的完整可师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关于教育后代的核心理念,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并付诸实施。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的曾氏后人。它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八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八宝”即:早、扫、考、宝、书、蔬、鱼、猪(这八个字的涵义,即早起;勤扫庭院;祭祀祖先;善待亲族邻里,是无价之宝;读书;种菜;养鱼;饲猪。)

“三致祥”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三不信”: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不信医药;

“四字诀”:勤俭孝友(勤劳俭朴持家,孝敬父母长辈,友好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居)。

曾国藩在上述家训之外,还立有曾氏家规:一、教亲悦心,尊师扶幼;二、世袭立嫡,承嗣立长;三、嫡宗不婚,子嗣敏聪;四、抚子继嗣,同宗择侄;五、招赘为嗣,宗圣脉混;六、淫邪乱伦,圣规则罚。

为了教育后代,曾国藩将其在双峰荷叶堂所建的住宅命名为“八本堂”,并将其内容刻于其匾额之上以宣示后人。它是集古今中国家教思想之大成的,最系统最科学的家教殿堂(后来其子曾纪泽将其改为富厚堂)。

富厚堂

兄弟五人皆受皇封

曾国藩兄弟五人,他最长。老二国潢,曾取监生,授侯选县丞。长年治团练于乡。老三国华,早年读书回乡,后入湘军,战死军中,谥愍烈,赠太常寺卿,追赠通议大夫,赏骑都尉大夫。老四国荃,先随曾国藩入京就学,后为湘军将领,率军攻陷天京,赏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官至两江总督,死后诰授光禄大夫。老五国葆,为湘军将领,因得疠病死军中。追赠按察使、内阁学士。曾国藩常以“粲粲诸弟,雁行以随”而自豪。“五子登科”历来自成佳话,而五兄弟皆受皇封,其二人同时封侯拜相,并先后同任两江总督。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曾国藩的四个弟弟,都是他言传身教、精心培养成才的。

藏书30万卷的曾氏藏书楼

相关链接:

曾纪泽入住富厚堂后,因为没地方放书,征得曾国藩同意后建了藏书楼,于是有了曾国藩的“求阙斋”、曾纪泽的“归朴斋”、曾纪鸿夫妇的“艺芳馆”,后来曾宝荪又将“思云馆”辟为藏书楼。

思云馆

据原双峰县图书馆员胡卫平考证,富厚堂这4座藏书楼16间房、800平方米,历经5代人,共藏书30万卷(约计10万册),足以与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浙江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丁申、丁丙兄弟的“八千卷楼”、山东杨氏的“海源阁”和常熟瞿氏的“铁琴铜剑楼”媲美。

胡卫平告诉记者:曾家藏书的价值,首先在于相当数量的宋版书,如宋绍熙刻本《公羊传》31册、宋抚州本《礼记》16册、北宋本前后《汉书》各60册、宋刻本《仪礼疏》、宋版《庄子》、宋本《笺注陶渊明集》、《苏写陶书》、宋拓《皇甫碑》等。其次在于,凡是曾国藩做过官的地方,只要有县志,他都收藏,共计70多种。

责编:廖慧文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