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长沙|橘子洲的70年光阴故事

  长沙晚报摄影部   2019-03-22 10:00:20

橘子洲的70年光阴故事

春日暖阳里的橘子洲,满眼嫩绿,梅园里成片的红梅盛放,犹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踏春的市民和游客悠然地欣赏着繁花美景。

从梅园上空俯瞰橘子洲,静谧的湘江水面缓缓流淌,两岸鳞次比节的城市建筑与满目清新的橘洲美景相互映衬,山水洲城画卷跃然眼前。

橘子洲,是湘江最大的洲岛,由南至北,横贯江心,呈长岛状绵延5公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使橘子洲美誉广传。

1986年本报记者航拍镜头中的橘子洲头。

1956年4月14日,橘子洲上的居民正在给菜地施肥,当年洲上出产的蔬菜需要通过船运送到主城区。

1972年湘江洪水期间,橘洲岸边总是停靠着大批船只。除少量本地船只外,大批是外地滞留船只,他们中有些空载船只,也应当地街道和派出所的要求参与救灾。

1977年6月29日,长沙市建筑公司的护桥民兵在橘子洲大桥下值守。

1986年8月,本报记者高空航拍镜头中的橘子洲,高处民居拥挤,低处滩涂泥沙裸露。

岛上的芬芳岁月

通过本报记者1956年拍摄的图片,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回味当年橘子洲原生、朴实的乡村风情。70年代,橘子洲在雨季经常遭遇洪水侵袭,洲边总是停靠着大批船只,随时准备参与抗洪。1986年的航拍照片中,橘子洲上工厂、民居夹杂,非常拥挤。

1980年,橘洲公园湘江边垂柳下停靠的渔船。

1980年,橘子洲公园望江亭建成,廊道里挤满了游玩的市民。

1981年10月23日,橘子洲大桥下的旱冰场里,热闹非凡。

1981年10月23日,橘子洲公园里读书的年轻人。

1982年7月15日,橘子洲造纸厂生产车间里繁忙的女工。那时的橘子洲上,分布有不少的企业。

1986年,橘子洲大桥附近的古樟树。

跨越70年,见证长沙百变

2002年11月,橘子洲洲上居民整体搬迁,1600多户橘子洲居民永远脱离水患之苦。2004年开始,长沙持续对橘子洲进行提质改造,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橘子洲已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名洲、国家级5A景区。作为“山水洲城”长沙的一张名片,橘子洲景区每年要接待数百万游客。

2018年航拍镜头中的橘子洲头。

2009年12月26日,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像落成。

夜色中灯光点亮的橘子洲。

古韵绕梁的江神庙与江岸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融为一体。

入夜时分,霞光尽染,橘子洲披上闪亮的“晚礼服”,流光溢彩。

一江碧透的湘江水中央,绿意环绕的橘子洲公园,犹如一个城市“客厅”,游轮从清澈的水面滑行而过。

作为“山水洲城”长沙的名片,橘子洲景区每年要接待数百万游客。


作者 | 图:罗杰科 邹麟 黄启晴 老照片:游振鑫 邹曙明 钟友援 陈飞


责编:肖秀芬

来源:长沙晚报摄影部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