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乘着鹤的翅膀飞翔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01-23 22:26:05

(摄影:亚平)

林清玄,乘着鹤的翅膀飞翔

徐亚平

久违的斜阳翻进我窗口的这个下午,突然接到新湖南客户端总部记者刘瀚潞的电话: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了,享年65岁。我大吃一惊:这么优秀的作家和好人,怎么喊走就走了呢?

刘瀚潞说,有一年中秋,林清玄先生曾到岳阳寻茶,你当时曾接待过他,是否还记得当年的事?

记得,记得。不是寻茶,他是为了理想而来的。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林清玄先生是最有理想的作家,最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作家;他们夫妇俩都是有理想的人。

(图片来源于环球网)

我好像是从《读者文摘》上开始读林清玄先生的。那时《读者文摘》还没改名,常常摘登林先生的作品。印象中,他的文字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清词丽句,玄思妙想,有一些淡淡的禅味。

从来就不敢想去海峡对岸造访、也没料想会在本土遇见林清玄先生。命运却安排在家门口与他奇妙地相遇。

那是2000年中秋。林清玄先生带着他美丽的太太方淳珍,坐着一辆绿色面包车,悄然驶进这座江南古城。好友嘱他联系我。我就在江南金秋的暖阳里守候着一位老记者、名作家。

林清玄先生曾做过10年记者,也曾从事出版、电视、电影工作,丰富的历练使他成为文化艺术领域里广闻博识的通才。他告诉我,每天有写作三千字的习惯。这让我感觉,他不仅是一位作家,更像一个在田地里不懈耕作的农人。

(摄影:亚平)

“林先生在台湾素有快笔之称,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多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字奖项最多的一位。”方淳珍骄傲地告诉我,林先生从17岁开始创作,1976年出版处女作《莲花开落》,至今(2000年)已出版作品集114部,在大陆也出了20多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他的作品终于与宗教相遇,沐浴在一片梵乐、馨香之中,逐渐流出一种浩然之气。1999年,他又推出“有声书”,用光碟的形式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并进入他的禅心佛境。林清玄在大陆看到一些作家往往有个非写作动机的“名份”,很是惊讶:“做一个纯粹的作家已经很不容易,为何还要去做官,在政界争名夺利呢?相对来说,台湾作家要淡泊得多。”

(图片来源于环球网)

林先生递给我一张雪白的名片,上面一行小小的字,像一串串雪地里温柔的脚印: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名片上印着这个基金会的宗旨:“爱与美的柔性改革,情与义的感动教育。”

林先生告诉我,此次大陆之行,他要在黄河边的延川县捐建一座小学。他还说,以后每年都要在大陆捐一所学校。方淳珍静静地插了一句:“这是我们的理想。”

理想!这两个用得太滥太俗近乎虚妄的字就在这一刻给我们以崇高的感觉。林清玄的调子低一些:“其实,我一个真实的想法,就是不要把在大陆拿到的版税带回台湾。”此时,我相信林清玄是以一颗仁爱的心在关怀着海峡彼岸的平民百姓。他来大陆,摒弃了寻常意义上的“扶贫”,而是一种真正大气的人文关怀,对人、对万物的深深悲悯。

这让我们想起他早年的一句箴语:“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后来谱成歌,很流行了一阵,至今想起,仍有怀旧的情绪。林清玄是一个以爱为呼吸的人。方淳珍告诉我,有一回两人去河边散步,看到河滩上一只青蛙似乎要晒枯了,林清玄连忙跑将过去,将青蛙放回水边。这是一只多么幸福的青蛙噢!

首次登临岳阳楼,面对水天一色,林清玄若有所思:“岳阳是历史文化的一个标地。历史的尊严、文化的骄傲在这里特别凸显。我也逐渐理解了杜甫,理解了毛泽东书写‘老去有孤舟’的心境了。”

(图片来源于环球网)

“几朵粉红的莲花,婷婷于田田碧绿,虽倏忽而过于眼,心中却已有美丽之莲。”一路上,我不断思索着该拿什么宴请我的偶像级写家?此时,正是莲蓬热销季。那便是它了。孰料,林先生意外地喜欢,孩子似地吃得津津有味。他说,他与太太在台湾没吃过这种东西。方淳珍感觉“有一种珍贵的清新味道”。她说,莲花荷叶似乎都只是供画家用来画画的。

在岳阳,林先生吃得最多的还是莲蓬。

不过,君山是林清玄飘洋过海来岳阳的重点,只为品茶。坐在“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君山岛上,看着碧绿的贡品茶银针在杯底一根根立起来,林清玄淡然一笑:“心情好时看君山茶是万里飘蓬,心情不好时看是刀枪林立。”他提笔给我写下几个墨汁散淡而神采内敛的句子:“茶叶禅味,味味一味,诗心佛心,心心相印。”

与他心心相印的,应该是身边的妻子。黄昏时候,我陪他俩来到岳阳一家叫“江南布衣”的店坊,方淳珍在这里挑了几件最乡土气的衣裳,而林清玄为太太挑了一方颜色混浊黯淡的头巾。方淳珍随手轻轻地挽在头上,先生陶醉地看着她好久好久。

林先生到来的时候,我曾问他,是否要请当地的作家协会负责人来接待?他连连摇手说,不用麻烦,不用麻烦任何人。所以,岳阳我谁也没惊动。倒是我,被他的理想和善良所惊动,并影响至深、至今:这就是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尽力而为做些公益环保。可以说,他推动了我和我们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长年累月奋不顾身地救护被困、受伤野生动物,近7年间,我们救护、放生野生动物已达562只。此刻,我有理由欣慰,它们都是林清玄的“青蛙”。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林先生这条2019年1月22日发布在微博上的文字,成了他的绝唱。

现在,林先生乘鹤西去,我痴痴地想,先生应该是和我们救护的珍稀鸟类一起在飞翔……

责编:吴广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