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骁 通讯员 胡家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01-29 11:51:11
芙蓉竞拓黄金道
——芙蓉区经济发展战略纪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邢骁 通讯员 胡家友

改革开放以来,芙蓉区经济快速发展,芙蓉区人民拓开了一条迈进小康、奔向富裕的黄金大道。
“两块三层次”,助推经济“小跑”
改革开放初期,芙蓉区还不叫“芙蓉”,叫东区。彼时的东区,工业总产值1755万元,仅有小型工业企业125家,其中年工业产值50万元以上的企业4家。区商贸业也不发达,仅有单门独户的代销店、服务点40余个,年销售额不足100万元。区委、区政府从打破“大锅饭”“铁工资”改革分配制度入手,普遍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促进了东区经济的发展。
1986年7月,区委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关于振兴东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全区“两块三层次”的经济发展目标,即区、街企业为一块,到“七五”期末,年产值分别达到2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居委会企业为一块,到“七五”期末,年产值分别达到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9月,东区大胆改革创新,成立全省首家股份制城市信用社——长沙市东区城市信用社,缓解了区街企业发展资金问题。
为继续解决制约区街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区政府于1987年制定《关于人才、资金、生产经营场地开发的若干意见》,部分重点企业去市郊建设新厂房,为扩大生产作准备,并在全区开展争创“明星企业”活动。
好政策不断收到“硬效果”,助推经济一路“小跑”。1985年,该区还无工业产值200万元的企业。1989年,全区工业产值200万元以上达到15家,其中产值500万元以上4家,1000万元以上1家。199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4351万元,工业利润956万元,财政收入1939万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183%、23.3%和7118%;工业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共实施技术改造38项,完成投资605万元,有15家企业、19类产品获部、省级生产许可证;共开发新产品100项,11种产品14次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或优秀新产品等称号。
“科技兴区”,提升综合实力
20世纪80年代末,东区开始走上“科技兴区”之路。1989年1月9日,区委四届二次全体 (扩大)会议提出“科技兴区”;1990年5月8日,东区制定关于“科技兴区”十项措施。
随着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东区企业科技实力明显增强。仅1990年,该区便完成了9大技改项目,引进和开发31个新产品,3个新产品获得省级优秀新产品奖。1991年6月,东区实施科技“百果计划”,带动全区经济发展。1996年4月,东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全国、省、市科技大会精神,制定《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技兴区战略的意见》《关于鼓励东区民营科技事业发展的试行办法》《关于促进东区科技事业发展的奖励办法》。1997年9月,芙蓉区以总分排名全国城区第十五位和全省第一位,被国家科技部授予“科技工作先进城区”称号。
为快速实现“科技兴区”梦,1999年10月,区委、区政府设立芙蓉区科技经济顾问团,聘请省、市专家、学者为科技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00年3月制定《关于加强芙蓉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办法》,并实行一系列税收减免和优惠扶持政策,民营科技企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7年41%上升到2000年的50%。2003年,芙蓉区科技工业园纳入隆平高科技园。
此后,芙蓉区以隆平高科技园为基地,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和高科技产业,全力打造高端高新高效的精品园区。到2016年底,共引进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600余家,实现年高新技术产值860亿元,增加值339.7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29.3%。彼时,全区已拥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3个,省级科技孵化器2个,国家级技术企业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2个。
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隆平高科技园有4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占全省获奖项目三分之一。自1997年至2013年,芙蓉区连续16年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连续8年保持“全国科普示范区”荣誉。
“三产立区”,芙蓉优势凸现
上世纪90年代伊始,第三产业成为东区的发展重点,着力“三产立区”。1992年12月,东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提出以市场开发为先导,网点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大中型批发市场。1993年8月,区政府下发《关于兴商活贸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在发展第三产业中放开搞活政策、扶植服务政策和引进激励政策。
1992年至1995年,全区年商业销售额由几千万元上升到3亿多元。到1996年底,车站路电脑、八一路机动车配件、建湘路五金电器等专业特色街市初具规模,全区商贸业逐步形成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大“井”字型市场格局。1997年7月,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见》,全面确立“三产强区”战略。
“三产立区”,芙蓉优势渐凸现。到2000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93亿元,三次产业所占比例为6.5:37.4:56.1,首次实现三、二、一的产业排序。2001年至2005年,芙蓉区逐步转移第三产业发展重心,提质、改造,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打造中央商务区。到2005年底,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92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82.9%;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2亿元,总量继续居全省区、县(市)第一。
2006年6月,区第三次党代会提出把芙蓉区建设成为“全省领先、中部一流”的经济强区,强调突出中央商务区建设,再创芙蓉区三产业发展新优势。2006年,全区拥有各类市场91个(其中专业市场54个),年创区级税收1.2亿元;有餐饮企业500余家,各类商务楼、商住楼172栋;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17亿元,居全省城区之首。
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6%,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2%。三次产业比例为0.5:15.9:83.6。
实施“窗口”战略,打造“三湘第一区”
为把东区逐步建设成全省经济强区、城管名区、文明新区,1995年,区委明确提出在全区发展中实施“窗口”战略,将全区打造成具有典范性、展示性、开放性、辐射性的“窗口”城区新形象。
1996年7月,区委、区政府抓住区划调整这一机遇,重点“创建三个“窗口”工程:即创建经济繁荣的“窗口”、城市管理先进的“窗口”、文化教育发达的“窗口”。1997年全区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139家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工作。
彼时,全区“优一强二兴三”的经济发展战略得以全面实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同年10月召开芙蓉区第一次党代会全面启动充分体现“窗口”典范性、展示性、开放性、辐射性的十二大系列工程。1999年,区委提出“多夺单项冠军,勇争团体冠军,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市城区第一,进全省三强”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完善了“窗口”战略的内容和措施。
到2000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3683万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5.7%,比长沙市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275万元,年均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36亿元,年均增长3l%;实现社会消费晶零售总额238952万元,年均增长27.2%,居市内五区第一。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区经济中比重达到70%,成为地方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
与此同时,芙蓉区配合市政府拓宽改造五一大道和解放中路,拉通蔡锷南路,修建长善垸和东岸防洪大堤;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科技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工作模范县(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区)、全省小康县(区)、全省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区。素质教育成果和艺体竞赛在国家、省、市频频获奖。区委领导班子获长沙市优秀领导班子称号。
2000年,区委提出争创“三湘第一区”新目标。到2002年底。全区生产总值23.87亿,比1997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2%;地方财政收入1.97亿元,年均增长17.9%,绝对值在全省124个区县(市)中排名第五,在24个城区中位列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七年居全省县(市)区第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四年居全省区县(市)第一。连续多年,芙蓉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省率先,中部领先地位。2010年,芙蓉区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6057元的骄人成绩居中部六省城区第一。
“强西拓东”,双管齐下强经济
1997年1月,在五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芙蓉区委提出经济发展“整体布局上建设三个各具特色的功能区”的意见。2000年底,区委在《芙蓉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中宏观规划了“三区一带”的整体布局,即由西向东分别规划为都市文明典范区、商贸市场核心区、工业农业精品区和浏阳河风光带,首次提出全区工作“重心东移”的发展思路。
2002年,芙蓉区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资源整合,提质增效,开放带动,强西拓东”战略。2003年10月,芙蓉区区治由老城区迁往东郊樟木坝。自1996年区划调整以来,城区面积以每年2平方千米的速度向东扩张,到2008年全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多平方千米。2011年底,东岸乡被撤销改建成三个街道办事处,芙蓉区城市化格局初步形成。
在“强西拓东”的发展战略引领下,东部新城区建设速度加快,投资力度加大。2000年至2004年,新建万家丽路、荷花路等主次干道18条,新增城市道路35千米,基本形成“六纵三横”路网格局。开发住宅小区13个,新增住房面积190万平方米。2003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隆平高科技园移交芙蓉区管理,原规划浏阳河以东的“工业农业精品区”与之合而为一,统称“隆平高科技园”。以“高、精、清”两型产业为导向,与“新、特、强”企业联姻,到2011年,入园企业共287家,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大关。
紧邻城区的马王堆新城发展速度加快,三湘南湖大市场、马王堆陶瓷建材市场、万家丽建材超市、旺德府国际家居超市等经过资源整合、提质改造,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成为更加成熟的商贸市场集群。
原规划中的都市文明典范区的西部热闹繁华老城区则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向空间要效益,入云揽金,打造长沙的黄金宝地——芙蓉中央商务区。
“双核驱动”,形成“一带两区”发展格局
2001年12月,区委提出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思路。2002年1月,区委召开一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要求全区紧紧围绕建设“三湘第一区”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2004年1月,区委二届四次全会提出“工业强区、园区兴工”的工业发展战略。2005年4月,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十五”期间,全区共投入工业技术改造资金49亿元,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湖南经阁投资控股集团、长沙新振升集团、湖南亚大新材料有限公司被列入长沙市十大标志性工业企业,全区逐步形成了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电子电器、先进制造、生物基因等支柱产业。 隆平高科技园,通过节会招商,组团招商,网络招商,引进燕京啤酒、怡清源茶业、中大生物、明园蜂业等30家工业企业入园兴业。
隆平高科技园坚持“高、精、清”产业定位,大力发展楼宇工业、总部工业和生产型服务业,2007年至2008年新增入园企业68家,2008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区、县(市)园区前列。实现工业总产值148.7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6.7亿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
为快全面实现城市化,2010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在浏阳河以东的20平方千米域内建设隆平新城区的发展思路。
2012年11月,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按照‘一带两区’的总体格局,实施‘聚焦高端,提质增效,产城一体,双核驱动’的发展战略”。“一带两区”即为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和芙蓉中央商务区、隆平新区。
经多年发展,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初具雏形,辖内浏阳河东西两岸产业带完成总体布局,18千米风光带建成开放。西岸产业带第一期项目建成营业,婚庆文化园建成并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东岸风光带完成产业带规划编制,沿河9千米长的滨河路竣工通车,隆平会展中心、隆平水稻博物馆建成开放。
芙蓉区中央商务区建设,建成长沙国金、世茂广场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和高端楼宇,对燕山街、黄土塘、人民新村等棚户区改造,完成长善垸地区城中村改造。韭菜园古玩街、曙光798等特色街市建成营业。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3亿元,继续保持全省区县第一。
隆平新区完成总体战略策划,成功举办两届“隆平论坛”,隆平新区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2011年至2015年实施道路、桥梁建设项目12个,营盘东路浏阳河大桥建成通车,滨河路、红旗路等交通干道竣工,新增道路通车里程28千米。隆平高科技园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实施“退二进三”战略,湖南有色金属交易所、湖南银楼金属现货交易市场等电商巨头落户园区,阿里巴巴长沙产业带全面上线运营,名优绿茶产业基地、申通物流园等项目建成投产。到2015年底,600余家高科技高成长型企业入驻园区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7亿元。芙蓉区“一带两区”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芙蓉区(东区)各阶段经济发展战略,使该区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领全区人民一步一步走向富裕。
责编:荣庭芳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