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市杨林乡:委托帮扶 实现共赢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8-12-05 16:52:2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2月5日讯(通讯员 谷宁 杨晨茜)近日,我们从韶山市杨林乡获悉,该乡开辟委托帮扶模式,将扶持资金委托给三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构建契约模式,项目收益按比例分成,实现了贫困户与扶贫主体的共赢。

12月3日下午,在杨林乡团田村香菇种植扶贫产业项目现场,我们看到30个种植大棚已全部搭建完毕,几名务工人员正忙着平整土地、铺盖茅草。三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邹海蛟给记者介绍,“这一块是松茸,10月27日种的,属于食用菌的一种,主要的原材料是稻草、谷壳、木屑。现在可以看见白色的是菌丝,已经长好了,它的生育期为70天左右,在元旦的时候可以出菇了。”

邹海蛟告诉我们,他从去年开始种植香菇,种植了6个大棚,占地2亩,每亩的产量大约是24000斤,每斤能卖到四块五至五块五。而传统农业的收入每亩只有几百块钱。根据市场调查,今年,邹海蛟准备号召更多村民参与香菇种植,于是向杨林乡政府和村上提出了种植建议。他的提议得到了杨林乡党委书记卢凯的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现场视察,讨论合作模式。

经过反复沟通、商定,杨林乡人民政府、团田村村委会决定采取委托帮扶模式,各投入扶持资金30万元,委托三基农业实施香菇种植产业扶贫项目,帮扶对象为杨林乡建档立卡贫困户,涉及225名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其中团田村36户106人。根据协议,前5年,225名贫困人口的保底收入为2000元每人。5年期过后,三方按项目收益比例分成。邹海蛟表示,委托帮扶实现了双方效益,对经济主体来说,解决了目前的资金困难;对贫困户来说,也得到了实际的好处。除了收益分成,三基农业每年还需为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15个采摘岗位,按0.5元每斤支付劳务费用。其他岗位也向贫困户倾斜。

杨林乡党委委员苏旗告诉我们,以前产业扶贫采用的大多是传统模式,比如买点鸡苗、鱼苗送给贫困户发展生产。但他们在走访中发现,杨林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很多都是家里没有劳动力或者是劳动力不强,传统模式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这次与三基农业合作,探索出了委托帮扶这种模式,并开展了有效尝试,前景很好。他们对这项经验也进行了总结,在今年11月韶山市扶贫办下发的产业扶贫实施方案中,就包括了委托扶贫模式这一项。

苏旗介绍到,“三基农业是作为试点的第一家,与三基农业签订委托扶贫模式的合同,把路走清以后,我们乡党委政府根据市扶贫办的文件精神、实施方案的要求,准备逐步在全乡其他的六个村也全面铺开,每个村选择一至两个这样的合作社,有实力、有想法、有闯劲的农民企业家进行合作,把委托扶贫这块工作做得更大、更好。”

责编:胡孟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