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8-12-06 15:38:15
文/刘湘利
“这些年,多亏了黄老将军的对口帮扶,日子越过越好,还住上了新房。”长湖村村民彭中桂是村上的贫困户,自己有肺气肿,妻子有残疾,儿子是弱智。说起黄祖示将军,彭中桂感激不已。
“黄老将军对我家的帮助太多了,从父亲墓地的修整,我儿子的参军、工作,到家中砌新房,都离不开他。儿子前些年因病做手术,也是他找医生定方案。他和我没有血缘关系,但胜似亲人。”长湖村村民、彭公达烈士养子彭树庄对黄祖示将军满心感激。
“我快80岁了,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与黄祖示将军从小玩泥巴长大的。从来没有人像他这么关心家乡,年纪这么大了还在跑。他扶贫帮困,敬老爱幼,修党史教育基地,在长湖营造了一种和谐奉献、互帮互助的风气,大家信服他。”长湖村村民汤能先说。
……
12月3日,我们来到清溪镇长湖村采访黄祖示少将。刚进村,就听到村民们的一片赞扬声。
说起黄祖示少将,韶山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他不仅是韶山的大名人,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名人。
他是一名战士,是一名将军。5岁给地下党放哨,16岁当生产队长,19岁入伍,25岁成为“学毛著积极分子”,40岁参加自卫反击战,住过猫耳洞,50多岁在湖南参加抗洪,被喻为“追着洪水走的将军”……他曾轰轰烈烈过,也曾风风雨雨过。
他是个普通的村民,是四邻八舍心中公认的“乡贤”。甲已解,鞍未下。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黄祖示又回到故乡韶山长湖村,修路、种树、打井、挖塘、帮困、养牛、酿酒、办党史教育基地……他每样都干得有滋有味,忙得不亦乐乎,也赢得了村民的一致称赞。
将军戎马一生
再次见到黄祖示将军,时隔将近十年。已近耄耋之年的黄老将军,满头银发,依然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军人威仪犹在。特别是将军的记性特好,对往事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将军弱冠盛名,青年时期,就以其忠诚和献身精神成为军中模范。1957年修韶山水库,17岁的黄祖示被推选为工地民兵营长。他带领广大青年日夜奋战,只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水库修好了。由于表现突出,1959年12月,他应征入伍,当上了一名防化兵,曾深入原子弹爆炸中心出色完成辐射侦察任务。
“我当兵的历史,就是读毛主席著作的历史。毛主席的思想已渗透到我的血液中。”入伍后4年内,黄祖示利用业余时间读完了《毛泽东选集》1-4卷,写下了13本近30万字的笔记。从1964年4月开始,中央军委、中宣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相继发出通知,号召在全军、全国开展向“廖(初江)、丰(福生)、黄(祖示)”学习的活动。当时20岁出头的黄祖示在全国家喻户晓,“学毛著积极分子”“雷锋式的好战士”等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印有他头像的连环画封面至今仍能在网上找到。
黄祖示无论是从连队到机关,还是从内地到边疆,抑或从战士到将军,岗位变了,职务变了,但他始终没有丢掉战士本色。在大西南戍边8年,他蹲猫耳洞、住草棚、吃咸菜,誓死坚守国门,年年与战士在一线共度春节。
从1990年到1999年,黄祖示在湖南省军区任副政委9年间,有5年的汛期是在抗洪第一线度过,被誉为“追着洪水走的将军”。1998年夏天,正在北京住院准备做心脏搭桥手术的黄祖示从广播里听到湖南又遭严重洪灾,不顾医生劝阻,连夜赶回长沙组织抗洪抢险。
2009年7月,黄祖示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
一心造福桑梓
车子驶进长湖村,平整干净的水泥路,几方鱼塘,几畦菜地,一幢幢新修的小楼掩映在茂林修竹中。随着汽车缓缓前行,同行的清溪镇负责人告诉记者:“脚下这条水泥路是黄老募资修建的,原先是黄泥巴路。这边是黄老募资修建的长湖小学、村委会。”“看,这口井是黄老请人打的,这条高压线也是他请人架的……”
“他为村里做的好事太多了,不止是修学校修路、打井栽树,他还养牛酿酒,真正是呕心沥血,不遗余力。”长湖村的村干部热情地介绍。
退休后的黄老刚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办一个现代化奶牛场,使村民能喝上新鲜牛奶。他的“异想天开”遭到家人一致反对,大家担心他无法应付经营企业的各种复杂局面。但是反对无效,黄祖示号召家人慷慨解囊,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终于成立了“湘潭韶山神牛有限公司”,由此从“放牛娃”成了“放牛将军”。
为办奶牛场,黄祖示亲自赴广西购买了100头优质水奶牛,并将其中50头无偿分赠给乡亲养殖。奶牛发展势头良好,两年时间便增加到170多头。但是由于气候原因,奶牛基地最后关闭了。之后黄老又陆续办过养兔场、鱼场和蘑菇基地,甚至休闲度假村,后来则全身心投入到韶山冲酒厂的建设。
他四处筹资,带着仅有的几个人劈出一条山路,挖掉两座荒山,建起了1万多平方米的花园式酒厂,酿造出“韶山冲一号”等系列名酒。酒厂目前运转正常,解决了30多人的就业问题。
黄老募资为长湖村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通水泥路、通自来水,为村上的贫困户、残疾人、退伍军人、烈士家属竭尽全力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他还对口帮扶贫困户,今年该村新建人防疏散基地,更是优先保障贫困户就业。
要造福一方百姓,不是立杆就能见影的,需要恒久的诚心和耐心。当问及黄老这些项目干得怎样时,他实事求是地说:“干得很辛苦,干得很起劲,干得很有希望。一代人搞不好,二代人上。不断努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发扬韶山精神,一定要让农村旧貌换新颜,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传承红色精神
长湖村党史教育基地宣传长廊,黄祖示将军经常在这里当“义务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讲解发生在永义的抗日故事。这个
山沟沟里的教育基地已成为红色文化代代传承的基层“堡垒”。
长湖村是一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热土,是潭湘宁边区旧址驻地,也是湘潭游击抗日根据地之一,先后有彭公达、林蔚、沈一之、周政等13位在湖南革命战争史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在此从事过革命活动。2008年12月,长湖被授牌为“湘潭市党史教育基地”。
我们和镇、村负责人一行参观了位于韶山冲酒厂内和烈士墓路口处的7块“革命纪念墙”。纪念墙巍峨壮观,记载着永义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事迹,与烈士墓、英烈亭相互呼应补充,组成了一个鲜活生动、完整系统的党史教育平台。
这个党史教育基地也是黄老一手建设而成的。对于当初的设想,他是这样回答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怎样建设精神文明?怎样教育子孙后代牢记历史,传承先辈的光荣传统?”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黄老从2002年开始,历时6年多,从基地的申报、史料的整理编辑,到石碑的雕刻和安装等一系列工作,都是他亲力亲为的。纪念墙建好后,长湖村村民和市内许多学校的师生经常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黄老更是这里的“义务讲解员”:“我要用这些抗日故事,告诉人们尤其是学生不忘先烈,牢记历史,当好红色接班人。”
责编:曹漾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