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设计 2018-12-10 09:12:07
湘潭市竹埠港新区
上世纪60年代,竹埠港老工业区成立,成为湘潭市经济的「肱骨大臣」。
新时代,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发展主旋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实验区成立、湘潭市推行「退二进三」政策,竹埠港工业区完成湘江东岸化工企业全面关停……
新时代,快速更新迭代,曾经的「肱骨大臣」,该如何面向未来,重新起跑?
研究竹埠港
探析时代发展趋势,整合现状资源禀赋
背景判研
我们从“国家层面—长株潭层面—湘潭层面”层层剥析,探析适于竹埠港新区发展的主旋律。
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开启物联网时代(U时代)的新纪元,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成为国家产业转型的时代先锋。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竞合紧密,长沙主创新、株洲主动力、湘潭主制造。湘潭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将智能制造作为重点产业领域,寻求区域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以竹埠港为几何中心分析,湘潭产业圈层式发展布局,缺乏产业服务核心引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 长株潭区域主要产业园分布图
▲ 竹埠港外部区域产业分布图
现状认知
竹埠港新区位于湘潭市中心城区东北部,是岳塘经开区的核心区域。
规划范围约8.86平方公里,北邻沪昆高速,西临湘江,与九华湖德文化公园隔江相望,东靠大金山与法华山森林公园,生态格局优良。内有沪昆高速公路出入口、长株潭城际铁路荷塘站、芙蓉大道、北二环等区域性交通设施,对外联系便捷。
定位竹埠港
基于城际带动、文化引领、产业支撑创建
竹埠港·U时代
整体定位:双U创新港、智享未来城
依托优越的区位条件,整合周边产业资源,将竹埠港新区塑造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新中心,实现从城市后院到城市客厅的功能升级。
同时捕捉物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结合工业遗迹和滨江的生态资源,将其定位为:集创意研发、高端科技、智能创造、教育培训、服务中心、都市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物联网支撑未来都市新区。
规划愿景:U都芯·U环境·U人文·U生活
U都芯:莲城北拓先导,构建产业之芯
U环境:蓝脉绿廊交织,内外双U构架
U人文:缅怀工业文明,打造文化地标
U生活:精英生活港湾,引领品质人居
规划竹埠港
区域协同畅联、活力生态共享
双U引领、轴线驱动
概念构思
交通畅联:强化区域联系,加强交通流量快速导入
生态共享:水系绿廊构建景观框架,形成功能结构组团
活力舞动:建立蓝绿交织、功能复活的U形公共服务动线
功能混合:建立功能圈层结构,划分特色功能区域
轴线驱动:引领城市发展,展示城市风貌
缤纷江岸:营造特色滨江水岸风貌,打造湘府城市风韵品牌
规划结构
连水成环,建立与湘江景观的联系,形成基地绿色活力廊道;沿高快速路、城际铁路、河道等建立的绿地系统形成外围生态休闲廊道,沿主要道路规划产业服务轴和生活服务轴,构建“双U引领,两轴联结,多点共荣”规划结构。
方案布局
沿绿廊建立低密度、公共性的U型共享服务带,对内提供生活服务,对外提供产业服务,形成“生活核心区一共享服务带一产业支撑区”三大圈层方案布局。
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适应交往、交流展示和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吸引多元化的社会形态为服务目标,发展生产服务体系、生活服务体系和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以竹埠港为公共媒介,构建城市、片区、社区三级服务体系。
综合交通规划
总体目标:打造与U时代・创新港未来城定位相适应的“枢纽引爆、通道便捷、网络完善、系统智能、品质优越”的“高效、绿色、智慧、共享”的综合交通系统。
区域交通:构建高铁、普铁、城铁、高速、城际快速、水上航运六级体系,快速到达长沙、株洲,融入区域综合交通体系。
公共交通体系:构建枢纽+快慢公交+快速公交+常规公交体系。
交通设施系统:构建共享车位+分层收费+PR停车布局+公共充电桩布局体系。
开发强度、天际线
城市记忆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地标则是城市记忆最容易沟通和依附的根据地。
规划超高层建筑总部办公、星级酒店、艺术Mall、体育中心、福楼和遗址博物馆等地标体系,向世界展示竹埠港新风貌。
结合城市地标、绿地公园共同营造城市重要节点,成为竹埠港经济发展、形象展示、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各节点通过U带、滨江风光带串联,成为一个交相辉映的有机整体。通过视线廊道控制,构建双U视廊以及沿河视廊,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
生态景观规划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双U生态结构,延伸蓝绿廊道,规划竹埠港融入湘江和长株潭绿心,构建区域性的生态格局,建立生态安全。
完善基地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沟渠+雨水花园”、“内湖湿地+生态绿岛”。
营造复合滨水景观体系:沿U带布置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激发城市活力。
秉承“低冲击、少干预”的手法,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沿U带布置城市服务功能,最大化提升滨水土地价值,以激活城市滨水活力。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活态传承工业文明,打造文化新地标,依托文化资源,构建创意产业链,展现文化自信。
结合工业博物馆保护模式、景观公园改造模式和创意园区利用模式,实现工业遗产的活态保护和城市工业文明的活态传承,将竹埠港片区打造成为湘潭未来的文化地标。
水环境规划
科学确定景观水面面积,构建水系循环生态格局,节约水资源并保护水环境,选择最佳的水系形态结构,建立起开放、互动、安全的水循环生态格局。
通过建立汇流模型,确定划区汇水面积为23.92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通过湘潭降雨模型、湖泊水深变化曲线,评估出水域适宜面积;最终确定规划区在保证枯水期湖泊水位不低于0.5米的情况下,水域面积为26公顷。
项目总结
本次城市设计既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又立足现状紧扣基地。通过分析区域和基地发展特征并研究未来城市的生活、生产与运行方式,选用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的双U空间结构,塑造最能激发城市创新能力的品质空间环境,形成物联网支撑的未来都市新区,必将引领湘潭新的生活模式,成为城市宜居典范。
创作部门:城市总规与控规所
项目组成员:肖勇、刘化高、谭乐乐、肖婧、罗长明
供稿 | 谭乐乐 肖婧
部门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
责编:王铭俊
来源:湖南设计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