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媚 新湖南客户端 2018-12-13 09:52:19
一座大桥,见证了两个时代。它诞生于国破家亡的战争年代,经历了战火的焚烧;它重生于国家中兴的和平年代,参与了复兴的伟业。
如今,它仍然屹立在湘江之中,日夜承载湘江东西两岸人们的出行。
今天,新湖南客户端“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策划“湖湘寻桥记”带你走进衡阳湘江公铁大桥,一起读懂它的前世今生。
衡阳湘江公铁大桥,衡阳人习惯性地称之为“老大桥”,是湖南第一座、新中国继武汉长江大桥之后建成的又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是贯通衡阳市湘江东西两岸的交通纽带,亦是连接湘桂、京广铁路干线的重要桥梁。
在穿越衡阳市区的宽阔江面上,一座钢梁大桥横卧其上,雄伟壮观。
位于G322国道永州零陵跨越潇水之上。
大桥设计为华伦式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大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铁路桥。公路桥全长643.15米,宽10米,其中行车道7米。桥面荷载设计1—13级。铁路桥全长426.97米,正桥钢梁为连续梁,桥面为单车道。正桥两端各有公路引桥,东岸引桥长130.91米,西岸引桥长85.27米。全部墩台荷载按中—26级设计。
提起这座大桥,就不能不说到它的前身。
1937年,在修筑西南重要通道湘桂铁路衡桂段时,国民政府开始修建衡阳湘江公铁大桥,因资金不足,被迫停工。
1939年,改为在其上游380米处修建便桥,于当年建成。然而,因设计失误,便桥桥面比湘江最高洪水水位都低,每年汛期,不时被洪水冲毁,致使交通屡屡中断。
1942年12月,国民政府决定继续修建停工的大桥。当时设计为公铁两用桥,但不是上下两层,而是铁路和公路位于同一桥面。
1943年8月,续建工程开工,年底正式竣工。
1944年1月1日,前后耗时7年多时间的大桥终于通车。
可惜,半年之后,衡阳保卫战爆发。
1944年6月22日,驻守的国军为防止日军从此桥渡过湘江,在日军抵达衡阳前将该桥炸毁,共毁坏两个桥台、四个桥墩,钢梁坠入湘江。
抗战时期,国民党守军炸毁的衡阳湘江大桥正桥。(资料图片)
1949年10月,衡阳解放。为了给解放军加速进军广西打开湘江通道,新成立的衡阳铁路局协同第四野战军铁道兵团利用原便桥桥墩,架设军用梁修复便桥。12月29日,便桥建成通车,但只能限速运行。
1955年,在铁道部整修改造湘桂铁路时,为连接穿越湖南的107国道,湖南省与铁道部协商,共同修建衡阳湘江公铁两用桥,并将其列入湖南省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项目。
1955年9月5日,大桥正式开工建设,上面走公路下面走铁路。
1957年12月29日,大桥建成通车。
1949年12月28日湘江大桥便桥建成后,衡阳铁路管理局即筹划湘江大桥正桥的修复工作。开始拟按原桥孔跨及结构修复,后改为双层式简支钢桁梁,最终经铁道部审核,批准为双层连续梁桥式。大桥利用原破坏的墩台加固重建,7孔钢梁由丰台桥梁厂制造。
“衡阳湘江公铁大桥是在被炸的老桥的基础上设计修建的。”2009年12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桥梁专家、衡阳湘江公铁大桥的设计者方秦汉回忆说,经过勘测后,发现老桥虽然桥面被炸毁,但桥墩基础保存比较完好,5个桥墩中,只有5号桥墩基础被毁坏,所以,当时修建湘江公铁大桥,只有5号桥墩需要水下作业,其他桥墩只需要对受损的上部进行修整就可以了。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吴媚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铁道网、广州铁道、衡阳晚报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