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娟:李白未借诗讽刺杨贵妃

  潇湘晨报   2018-12-15 07:58:11

长沙止间书店,欧丽娟在签售。图/记者杨旭

四个人,点了三个菜。“要光盘行动,不要点太多哦。”欧丽娟说。

吃完饭,她开始给新书《唐诗可以这样读》签名,书封拆掉的塑料薄膜,她小心收到自己的包包里,边问:“你们这边有回收垃圾的么?这个可以循环再利用。”

签完名,她准备前往读者交流会现场,工作人员说:“台上给您准备了一杯茶。”她听了,把眼前的那杯茶倒进自己的水杯说:“这个可以带回宾馆喝。”

她是个没有手机的“现代人”,出门远行随身带着肥皂,手洗衣服,环保不浪费水,极简生活富余的时间,都留给了学术研究。因为《红楼梦》,她成为海峡两岸的“红楼”女神,她的公开课在网易、优酷、喜马拉雅等各大平台的播放量已达到天文数字。她是台湾大学中文系人气教授,极少人能猜对她的年龄,60后的她皮肤细腻,她曾爆料保养秘诀:纯书斋的生活,较少晒太阳。

她说话软糯,观点却一点也不“软糯”,偏爱挑战成见,不仅推翻别人,也推翻自己。新书《唐诗可以这样读》旗帜鲜明地提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们都理解错了;李白在《清平调词三首》中并没有讽刺杨贵妃;久别家乡的王维遇见乡亲,为什么第一个问题问的是“寒梅著花未”?

王维为何只问“寒梅著花未”

“你和‘红楼梦’之间只隔了一个欧丽娟。”这是粉丝对她的评价。

人们因为台湾大学公开课《红楼梦》认识她,却不知她最先“邂逅”的是《唐诗三百首》。

这是学龄孩子都会接触到的一本书,当欧丽娟遇到一本坊间粗制滥造、校对脱误、注解简略的《唐诗三百首》时,翻开扉页“简直光芒万丈,如获至宝”。

“周遭是年节夜晚的爆竹喧阗、笑语盈耳,父执长辈家的门庭内外,同辈的小朋友们都在玩耍嬉闹,我则因为那小小的书架而独留室内,并且从零落的几本书里发现了稀世奇珍,时间霎时定格,于是遗忘了这个世界的热闹与寂静、繁华与荒凉。”

在欧丽娟心中,唐诗“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现代的预演”。

“王维遇到久别的乡亲,为什么只问了一个问题‘寒梅著花未’?梅花开了么?因为原来久别重逢第一瞬间的反应就是这样子的。”

她记起自己的高中语文老师段延春先生,他曾在课堂上告诉他的亲身故事:“海峡两岸阻隔几十年后,亲人终于在香港会面,焦虑、期待、担忧的煎熬在终于见到弟弟的那一瞬间达到巅峰,双方都是满脸沧桑,对亲人和家乡的变化,都是既担心又害怕,有许许多多的疑问堆积在胸腔里,但他第一个蹦出来的问题,居然是一个事前根本就不关心、自己也完全没打算要问的问题,‘家乡有没有电?’”欧丽娟在台下听:“那一瞬间就蓦然懂了,为什么王维《杂诗》(其二)问的是‘寒梅著花未’!”

“所以,这就叫作现代的预演,王维用他的诗歌告诉我们,其实人性在那样的情况之下会有这样的反应,人性是相通的。因为活着总面临着永恒的课题,生老病死,追求与幻灭,企慕与绝望,尤其是爱与缺憾,我们就在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链上古今共鸣,秘音交响。”

可是,“为什么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触唐诗,没有您的那种‘触电感’?”

“我觉得,一是个性,每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和天赋还是有差别的,所以有的人会变文学家,有人变成科学家。第二,没有天赋的孩子,怎么样让诗歌触动他,我们的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就非常重要。”

她回忆起在台北的一次讲座,一个高中老师全程参加。“他对我说,用我讲的东西去跟他的学生讲,他们都很感动,甚至眼眶泛泪,这一来我们就达到了一种美感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目的,即便以考试为目的的课堂也能够做到这一点,重点在于这个老师有没有能力去讲,有没有这个心去讲。因此,一线教育工作者真的非常重要,它背后的动力来源应该是好的研究者。只有好的研究者提供好的诠释和解读,才能够提供给教学充足的弹药。”

我们可能误解了李商隐的《锦瑟》

当诗歌穿越千年,用相通的人性打动今人的同时,欧丽娟提醒道,“人有些地方相同,有很多地方不同。”读到今天,欧丽娟认为很多人在误会中爱上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误解了李白在《清平调词三首》中讽刺杨贵妃。

读李商隐的《锦瑟》最后两句,很多人极容易用今天的意思和眼光理解,如理解为“这份感情至今还可追忆,只是当时使人惆怅迷惘”。欧丽娟将这种理解称之为“美丽的错误”,她考证后发现实际的意思是相反的。

她认为,“可待”并非“可以等到”的意思,而是“何必等到”的意思;“只是”也没有转折之意,而是“就在”“就是”的意思。那么,这两句诗的意思应为:“这些情感何必等到时过境迁之后,才成为追怀的珍贵记忆?就在当时便已经深心爱惜,而感到惘然了。”

“可待”为什么是“何必等到”的意思,欧丽娟考证了李商隐在另一首《牡丹》诗中的用法说:“荀令香炉可待熏”。东汉末年,曹操的宠臣荀彧身上有浓郁的芳香,到别人家做客,三天香气都不散。所以,“荀令香炉可待熏”的意思就是荀彧何必等到香炉熏染,“可待”必定是一个否定的疑问词。

“只是”又为什么是“就在”“就是”的意思呢?欧丽娟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作为例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什么叫“只在此山中”?意思是童子回答说老师采药去了,人“就在此山中”。

因此,她在《唐诗可以这样读》中提到,“文字语言的意义会随着时代而改变,现代人的习惯用法并不一定是古人的用法”。

她认为:“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感受方式来理解古人,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悬殊的情况下,古人的许多思想感受和我们是很不一样的……以为古人也都是在追求平等、自由,都是在渴望婚姻恋爱可以自主,那样是不行的……如果不放掉现代人的价值观或意识框架,就不容易真正了解古人。所以文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引领我们更深入去体验人生,去了解人性。”

为什么你会认为李白是没教养的

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完全放下今天的世界观和个人意识去解读过去,似乎很难,甚至做不到?”我问她。

“对,所以这是一个永远不断努力逼近的过程,就要看每个人的自觉的程度以及努力的程度。”欧丽娟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指我们每一代诠释者多少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立场去面对历史,所以当他在解读或者形塑历史的时候,都多多少少带有现代的观点。但是,我要做的工作刚好相反,我是要真的丢掉我的现代,而进入到他们的那个时空,我想我是反其道而行。”

比如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有学者认为,这组诗篇是用来讽刺杨贵妃淫荡不贞的,主要依据是“可怜飞燕倚新妆”“解释春风无限恨”。但欧丽娟并不这样认为。

尽管赵飞燕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为淫荡的皇后,似乎真的可以理解为借此讽刺杨贵妃,“而事实上,古代文学的典故运用里,用到赵飞燕完全没有淫荡意蕴的情况很多”。如《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回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上一句指宝钗扑蝶……对应的就是黛玉葬花,你认为曹雪芹在这里会用赵飞燕的淫荡来指示林黛玉淫荡吗?”

李白当时的身份、修养,让欧丽娟认定他不可能有讽刺意图,她决定直接回到“历史现场”。“一、李白为什么需要冒生命危险,去得罪皇帝,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二、如果李白有讽刺的意思,玄宗会看不出诗中的讽刺的意思吗?三、最重要的是,为什么你会认为李白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

历史上有许多李白“狂傲不羁”的传说,比如“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但实际上,李白之所以能够进入皇宫后苑,“靠的是唐玄宗对他的欣赏,并且一开始就给予极高的礼遇”。李白也以赤诚写出了‘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诗句,“正是对君王的感恩回报。这番经历被添油加醋说是‘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越来越脱离实际……”

欧丽娟更不认为李白是一个“缺乏常识”的人,当着手握生杀大权的帝王面前讽刺他所心爱的贵妃。“即使到了天宝末年,社会动荡处处可见,贫富差距十分悬殊,李白也写了《远别离》这首诗提醒玄宗的政局危机……但忧心忡忡的读书人也只是诚恳地发出呼吁,是讽谏而不是讽刺。”

“最重要的是,为什么你会认为李白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欧丽娟问。

“李白既然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身为中华文化里正统的精英、优秀的知识分子,其心智之优雅,学识之渊博,理想之高超,怎么可能是一个粗鲁、没有教养的莽夫?”

被国文老师侵犯的台湾女孩房思琪曾有一个痛苦的发问:“一个真正相信中文的人,他怎么可以背叛这个浩浩汤汤已经超过五千年的语境?”

“这是房思琪自己也很不成熟的混淆,事实上古人的知识条件跟我们现在差别非常大。一个国文教师,凭什么叫作知识分子?他只是有国文方面的专业能力,跟古人差距甚大,甚至天差地别。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时候,全中国人口的识字率只有1%,李白又是百分之一里面的1%,所以一个国文老师怎么可以跟李白的知识程度相类比。第二,古代少数的文化精英,他们享受了其他99%以上的人所没有的文化资源。所以整个国家整个知识界对他们的人格要求很高,就是儒家那一套,你要做君子,要慎独……所以,现代的一个国文教师怎么可能跟古代的李白来相比?当他要堕落的时候,事实上跟他是不是国文教师根本没有关系,所以房思琪这样的提问是她自己也搞不清楚状况,因为毕竟她的人生经验和知识思辨还是不够的。”

“因此,我要做的就是努力丢掉我现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尽量进入他们的心灵现场,完全把自己当作李白。”她说,“另外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风流’一词。在六朝,‘风流’是对男性最大的赞美,如风之流动那么清新脱俗,那是对男性心灵境界的最高赞美,可是现在大部分不是这样用。所以要进入他们的价值体系或者语言的象征体系,尽量先了解古人,再来看它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我觉得这是比较有意义的。”

对话 欧丽娟:唐代仕女只“胖脸”,身材还是蛮修长的

潇湘晨报:生活如此“极简”,而且很在意环保问题,这是个性使然,还是诗歌的滋养?

欧丽娟:我觉得不是诗歌给我的,因为事实上读诗的人很多,但我想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没有像我一样感应到这个层次。所以归根究底,觉得应该还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使然。我应该是成长到青少年时期,才慢慢去注意到这个现象。早期的台湾还在经济发展中,所以我们也比较习惯这种简约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台湾经济发展之后,有的人当然就很自然去享受这个物质文明,但我后来慢慢意识到,原来我们的生存周围还有很多很多的生命,而且我们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任何的一个行为都会影响到他们的生存。所以我才会觉得,我们更应该去延续一个简约的生活方式,以免不自觉地就造成很多生物的伤害。

潇湘晨报:历史学家考证,唐玄宗杨贵妃相爱的十六年,唐玄宗几乎完全没有出轨过,起居注中有两次非比寻常的不明事件,可能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吵架,为什么这么说?

欧丽娟:我看的是一本大陆历史学家写的《唐玄宗传》(许道勋、赵克尧合著《唐玄宗传》),写得真的非常扎实,所以我采信他的说法。他大概写的是,一般来讲如果违背既定的行程提早回宫,那一定是朝廷发生大事,那一定会记载。但是那两次起居注都没有写什么原因,所以可能是不好写的原因,你说玄宗贵妃吵架这个起居注怎么写?所以那两次真是讳莫如深,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之间就改变了既定计划,所以历史学家就合理怀疑可能是这个原因,当然还有其他的证据,所以他们揣测可能跟这两次出轨有关系。

潇湘晨报:您说,唐代肥胖仕女图只较局限于宫廷上层阶级的审美观,并不能作为整个唐代女性审美的代表,上层阶级的审美是否影响了民众的审美观?

欧丽娟:一般百姓的文化资源和生活方式其实是很不一样的,不要以为宫廷流行民间就会跟着流行起来,他们没有那个资源去模仿去追寻。而且侯门深似海,尤其是女性又有男女之别的空间规范,不一定能够流行出去。而且你不要忘记古人是很讲究等级制,连朝廷命妇的服装规格都要严格遵守品级。其次,我澄清一下,那些唐代仕女图的肥胖其实只有脸,或者是下巴比较圆润甚至双下巴,其实她的身材还是蛮修长的。(记者 赵颖慧)

责编:姚帅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