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湘安古道:毛泽东、萧子升和涟源伏口“三罗”往事

  湖南日报   2018-12-22 10:48:53

这是一条保存完好的古驿道,名称“湘安古道”,起点湘(潭),终点安化梅城。

这条古道虽然蜿蜒曲折,三尺来宽,却是古代大梅山地区进出的主要通道。

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虽然不像湘粤古道那样,深刻地“记载”着马奔车碾,却也被年复一年的步履磨得溜溜光光。

1917年7月的一天,从宁乡方向走来两个青年。他们实在太普通了,一个包袱、一把雨伞,一双草鞋,一身劳作者衣衫,自然没有吸引行色匆匆的人们注意。

若干年后,人们知道了内情——这中间,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是他的同学萧子升。他们身无分文,却心怀天下,说是“游学”,行同乞讨,到这方考察社情民风。这条古道也就有了新的色彩。

一、三个同学

罗宗翰

毛泽东和萧子升到古道上的一站——伏口,来寻找罗宗翰、罗驭雄、罗卓雄。其中,驭雄、卓雄是同胞兄弟,宗翰与他们是同族兄弟。他们的家都在伏口镇上,两家相距仅500余米。

罗驭雄

他们都是省立第一师范学生,其中罗驭雄在第七班;罗宗翰在第十二班,比毛泽东低一个年级;罗卓雄在第十五班。

这当中,毛泽东和罗驭雄的关系更密切些。他俩虽不在同一个班,但声气相投。据罗驭雄生前回忆,当时一师的课程非常多,而毛泽东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自己喜欢的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上。罗驭雄也十分酷爱这些课程,一遇到不懂的问题,经常向毛泽东请教。毛泽东也乐于和他交流学习心得。一来二去,二人成为了好朋友。

1915年6月,毛泽东写了“驱除校长张干”的宣言,罗驭雄和同学们连夜将其张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同年11月,袁世凯阴谋称帝,毛泽东编辑了《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的小册子。罗驭雄冒着生命危险,与同学四处散发,激发了人民群众反袁斗志。

毛泽东到伏口,早就与罗驭雄“有约”。因为毛从罗那里得到了安化三张“名片”——“独立王国”几百年,北宋才“归安德化”;黄国旭造反,胡林翼镇压;县劝学所长夏范廷,著有《中华六族同胞考说》。

二、一段史实

毛、萧“游学”到伏口,《毛泽东自传》中没有提到,萧子升《我和毛泽东一段特殊经历》中也没有提到。

但是,毛、萧在其他场合讲述这次“游学”经历时,都肯定地说到了安化县城——梅城。

而从宁乡到安化梅城,当年的必然路线是过涟源(原安化县)七星街,然后进入伏口,再到安化的林家、半排、盛元、韭菜坪、梅城。偏离湘安古道,就得钻荆棘茅丛。

毛、萧未提,而当年伏口接待毛、萧的“三罗”,在新中国成立后只有罗驭雄还在,披露这段史实的就是他了。

现为伏口镇文化站长的吴子良,对毛泽东在伏口“游学”进行过一年时间的调查。据他介绍:1917年7月间的一天,毛、萧进入安化境内后,过七星街雷鸣洞,然后沿着湘安古道来到伏口。

这天中午时分,毛、萧来到罗驭雄家。“有朋自远方来”,罗家很是高兴,热情接待。罗驭雄叫来罗宗翰,陪毛、萧二人午餐。饭后,带毛、萧游览了鸟崽崖、扶田庵。在鸟崽崖观看参天古柏时,话题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个人联想起自己日后的职业,讨论起教育改革、教育兴国的问题来了。

然后,来到半排岭上的乐善亭,欣赏了亭柱“刘为兄,张为弟,兄弟们,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吴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义,单刀匹马汉江山”的对联。毛、萧很欣赏这副楹联,抄在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在乐善亭坐凳背后处,观看石碑上记载的清咸丰八年黄国旭率前后九乡农民攻打县城后政府的禁令,到东华山凭吊农民起义烈士墓。

毛、萧在乐善亭与“三罗”分手后,直奔梅城而去。据吴子良考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从伏口到安化梅城途中的韭菜坪,有人还立了“毛泽东社会调查纪念碑”。

三、“又弱一个”

“三罗”之一的罗卓雄,过早地去世了。另一位“罗”也是英年早逝,可他的生命之火在燃烧中发出了耀目的光芒。他就是罗宗翰。

翻阅《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党史大事记,从中可发现多处罗宗翰的名字。他不仅是新民学会会员,也是毛泽东为团长的赴京“驱张”代表团主要成员。在毛泽东离京赴沪后,他还主持了平民通信社社务。

1920年6月,“驱张”运动取得胜利,罗考入北京大学。1922年秋,在一师附小教书时还兼任中共史上“第一所党校”——湖南自修大学附中教员,并参与湖南省党组织掌握的舆论阵地——《湖南通俗报》的编辑工作。自修大学被赵恒惕封禁后,罗与毛泽东、姜梦周等建立湘江学校,还主持过校务工作。1924年3月,罗宗翰辅佐夏曦筹建了(国共合作)中国国民党湖南临时执行委员会,夏任主任委员,罗任委员。

1925年夏,在长沙秘密召开的国民党湖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罗当选为执行委员。1926年7月,北伐军入湘,唐生智主持湘政,罗宗翰参加革命政府工作,任省建设厅秘书,推动厅长邓寿荃支持工农运动。8月,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罗当选为候补执行委员。罗宗翰身兼数职,以致积劳成疾。1926年10月8日暴卒于田秋明私人诊所。毛泽东、何叔衡、李维汉、谢觉哉、郭亮、易礼容及各界人士数千人参加追悼大会。毛泽东的挽联是:

四、一信一命

3月28日,记者来到伏口罗驭雄故居——当年毛、萧“游学”伏口主要活动的地方。虽然,原来的房子只剩下残垣断壁,但那个“健园”的牌匾仍然完好地保存在旁边一间小屋里。可见当年罗家算是富裕之户。

罗驭雄,是上个世纪30年代后“三罗”仅存的一个。

1918年6月,罗驭雄从一师毕业后独下广东,经历一番波折后,考上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文史系。1922年,他与人组织民权社,发行《民权周刊》,宣传民主革命,撰写了大量批评时政的文章,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

后来,罗驭雄在国民党内越走越顺,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北平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委。11月,孙中山北上,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宣传委员会,罗驭雄任宣传委员。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时,罗驭雄任治丧委员会第十一组副主任。6月,北京20万市民在天安门举行反帝集会,他是大会主持人和总领队指挥。后经李大钊等介绍,到安徽大学任教。

1926年,孙传芳在安庆搜捕国民党员,无法立足的罗驭雄回湘,担任省立一中校长,后又任省联中校长。从此后,罗驭雄一边教书,一边参加政治活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发生,罗驭雄率全校师生员工二千余人通电反蒋。“马日事变”时,又发表宣言,历数反革命破坏学校罪行,结果上了国民政府通缉名单。他设法掩护在校工作的共产党人李维汉脱险,自己却在第二年被国民党关进了监狱。出狱后,他还是办学教书。

1949年,在全国即将解放前夕,罗驭雄写信给毛泽东,要求为国为民做点事情。然后,罗驭雄上北京想与毛泽东面谈。因正处在全国政协会议准备阶段,毛泽东实在没空,就简短地复信,叮嘱他“工作之事,我的意见就地安排”。罗驭雄接到信后,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湖南。

1950年4月19日,毛泽东再次给罗驭雄复信:

1951年,土改复查时,“出身不好”的罗驭雄自然是打击对象。就在准备枪决他时,人们却从他身上搜出了毛泽东的来信,罗驭雄得以幸免。事后,罗驭雄感慨万千。1957年以后,罗驭雄进入武汉大学工作。1983年,88岁的罗驭雄病逝于武汉。

95年过去,当年毛、萧“游学”伏口的当事人、见证人都已作古。古道依然,人间已换。

当记者走在这条道上时,回味毛泽东在湘安古道上的收获:不仅仅是凭吊了农民英雄,找到了拜师目标,加深了与“三罗”的友谊,还“认识”了这方山水。

记者 文热心 段云行(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吴子良供稿。)


责编:廖慧文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