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批“靡靡之音” 李谷一走过怎样的流金岁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8-12-17 07:29:07

1984年,李谷一在央视春晚的舞台,首次演唱了这首《难忘今宵》。此后三十多年,在《难忘今宵》的旋律中辞旧迎新,成了全体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李谷一,生于1944年,祖籍湖南长沙,17岁毕业于湖南省艺术学院舞蹈专修科,进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年轻时的李谷一已经显露出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

李谷一:我从年轻开始就是个创新者,从我学戏开始,戏曲出场表演程式,都是这样的。不管现代戏古装戏,背对着观众,一亮相,这是我们表演程式,固定的。我说导演可不可以改一个形式,每次古装戏是这样,现代戏又是这样,可不可以改一个形式,导演说那你拿顶出来。

记者:什么意思?

李谷一:拿顶,倒立,所以表演程式不是轻易可以破的,所以导演说那你拿顶出来。

记者:最后有没有听您的创新意见?

李谷一:没有,都否了。

记者:您为什么要创这个新,多少年来已经成程式了,为什么您要想打破它?

李谷一:从年轻开始,思想在艺术创作上总有思变的情怀,总想要突破一格,突破表演一成不变的这种模式,所以敢于闯、敢于去做。

1964年,因主演首部花鼓戏电影《补锅》,李谷一在戏曲界一举成名。1974年,李谷一调入中央乐团成为独唱演员。电影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是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歌曲正统,唱法传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从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李谷一敏锐地捕捉到了改革带来的机遇。

李谷一开始创造性地在演唱中使用气声技巧,这是带有先锋意味的大胆尝试。

李谷一:过去的传统,必须高强响硬,一首歌总要唱很高音,唱得很高,调很高,最后还要冒个很高的音,体现它的革命性,可是他们忘了革命是有浪漫主义的。我们改革开放是以人为本,我们七情六欲是要表现,是多元化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而不是只有一种。我们表现人的东西为人服务,我们不是僵化的、概念化的东西去服务,这个我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能感觉到了。

演唱《小花》插曲,她摒弃高强响硬,大胆用气声唱法

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新题材的电影和歌曲开始兴起, 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1979 年,由陈冲、刘晓庆、唐国强主演的电影《小花》上映,李谷一演唱了其中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她大胆创新地尝试将西洋歌剧和我国古典戏曲中曾经使用过的轻声和气声唱法,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歌曲上来。这在当时的歌坛,是一大突破。

舒缓的轻声和颤动的气声,让人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艺术享受和感情共鸣。李谷一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名字。电影百花奖评选时,《妹妹找哥泪花流》和《绒花》被评为最佳配唱歌曲。但同时,李谷一的唱法也招来各种非议。

李谷一:他们把《妹妹找哥泪花流》当成爱情歌曲,那不是爱情歌曲,那是亲妹妹找亲哥哥去参加革命,“盼哥回村报冤仇”,那哪是我爱你,你爱我,不是的。他觉得你声音太甜美了,“世上有朵美丽的花”,他不让用这种声音。他要用很粗犷的或者很强硬的声音,那是不对的。所以一个歌要唱得美,美到别人心里去,既能记得内容,又能够记得你歌唱的技巧和声音。

《乡恋》被批“亡国之音”要求重新录,她断然拒绝

尽管有批评者认为李谷一的唱法不妥,但碍于电影题材属于革命范畴,无法公开指责、批评。但同一年,当李谷一把这种唱法运用到另一首歌曲中时,情形突变。1979年12月,李谷一为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录制了插曲《乡恋》。

1979年底,《三峡传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80年2月,《乡恋》入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很快,《乡恋》蹿红,街头巷尾都在传唱。但与此同时,这首歌也受到空前的非议和责难。不少人认为这种唱法不符合社会主义艺术规律,甚至有人批评她的歌是“亡国之音”。

李谷一:当时批判我的时候还讲过,李谷一《乡恋》能不能重新录过?

记者:录成什么样?

李谷一:我说你是按我什么东西录,如果说我唱得有问题,咬字,行腔各方面有问题,我说我可以。因为艺术是艺无止境的,今天录完音一听,哪个地方处理得不对,那是可以重录的。但是如果你说我方法不对,用这个方法不好,不录,你愿听不听。

记者:您就这么说的?

李谷一:就是这么说的,而且我也没认为我唱得不对。本身这个歌写法就是这么写的。当时80年代是电子时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创作的发展,用了很多电声乐器,电子鼓、电钢琴、电吉他,在文革的时候是不会有这些东西的。

记者:所以也唱不回去了?

李谷一:也唱不回去,配器是这么配的,作曲家这么配的,它没法回去,哪有回头路可走。

那段时间,关于《乡恋》,各报纸、杂志展开论战,批判与反批判,新旧观念、新旧隔阂、新旧矛盾、新旧分歧,统统在这首歌曲上爆发了。

李谷一:当时说我这个是靡靡之音,另外说你唱歌,黄色歌女,你们这些歌曲是厕所歌曲,不能拿到大众上来。

1981开始,李谷一演出时可以唱别的歌曲,不能唱《乡恋》。

1983年,李谷一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现场设有4部观众点播电话。晚会开始不长时间后,就有工作人员端着盘子走到导演黄一鹤身前,盘内的点播条有大量与《乡恋》相关。

当时,面对大量的观众点播要求,晚会最终决定让李谷一演唱《乡恋》。此前,李谷一已经在现场唱了8首歌。当主持人姜昆报出《乡恋》时,李谷一意识到,这首歌终于解禁了。

李谷一:乡恋真的不是一首歌,它成为一个事件。歌不大,唱法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它里头灌注了新的思想内容。所以在当年来讲叫捅了娄子了,动了那一根筋了,新旧思想的一种对抗,一个拽回去一个拽前进。

探索新音乐路子 敢为崔健站台

李谷一始终是创新的实践者。1982年,她着手中国轻音乐团的筹备工作。那时候,她还身在《乡恋》引发的风波中。1986年中国轻音乐团正式成立,李谷一既是团长,又是主要演员。

在中国轻音乐团十多年中,李谷一筹划演出了几套轻音乐曲目,为我国音乐园地增添了新的品种,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歌手和演奏员。

身为中国轻音乐团团长,李谷一并不排斥其他的音乐形式,曾经邀请崔健参加他们演出,但摇滚音乐在当时并没有被普遍接受。当天,崔健原定要唱6首歌,但是刚唱到第3首歌时,李谷一就接到了观众让崔健下台的纸条。

李谷一:我要是听他们的话让崔健停下来,太不尊重我们艺术家,太不尊重崔健了,因为他是我们请来的嘉宾。另外对这个新的品种,我们是不是也尝试一下。后来我拿这个条子到大幕前面我就跟他们讲,谢谢你们对中国轻音乐团的支持和理解,为什么要崔健来唱这个摇滚,因为我们中国轻音乐团有这个任务,各种品种都要在我们中国轻音乐团来发展。另外我们跟崔健讲,你唱短点,崔健是很有才华的,你给他一个和声他就能把歌编得很短。

记者:您说完这番话退场的人,有没有回来?

李谷一:没退,一个都没走,他们还鼓掌,我说谢谢你们能支持我们,理解我们。

记者:您为什么会支持?因为您自己遭受过别人的?

李谷一:太对了,因为我遭受过别人的非议,遭到别人戴帽子打棍子,自己受过这个苦之后就会举一反三,对新生事物的产生会冷静的考虑,去看一看等一等,而不急于去表态,去指责。

自称典型“南蛮子”性格 台上李谷一 台下李谷二

从艺近60载,李谷一演唱了各种风格的歌曲800多首,为一百多部电影电视剧配唱主题歌和插曲。台上柔媚宛转的抒情女歌手,台下却是另外一种风格。她丝毫不掩饰性格中的叛逆,她的经历,也是改革开放中文艺界急先锋的一个样本。

李谷一:我特倔,湖南人有一半是比较温柔的,有一半是比较倔的,就是完全典型的南蛮子的人品,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

记者:您这个性格是成就了您还是把您往下拉了?

李谷一:我这个性格成就了我。就是要拼,不断去寻求自己艺术的高峰。一表扬我,我就受不了,浑身起鸡皮疙瘩;一说李谷一这个地方没有唱好,我那底气来了,我一定要唱好给你听一听,就是不服输。

李谷一:我长一个小家碧玉温柔的样子,但说话特别凶,不会拐弯。包括我孩子我老头子都说,你能不能温柔一点?

记者:但是您唱的乡恋就是因为温柔,所以才惹的这一身麻烦?

李谷一:我说我是上李谷一,台下李谷二。人家说你把自己骂了,二是傻子的意思,后来才懂。

《难忘今宵》唱了30多年,每年感觉都不一样

1984年,李谷一在央视春晚的舞台首次演唱了《难忘今宵》。此后的三十多年,在《难忘今宵》的旋律中辞旧迎新,成了全体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记者:每年唱每年的感觉一样不一样?

李谷一:第一届的唱的时候穷,我们国家落后。

记者:那个时候唱共祝愿祖国好,你想说什么?

李谷一:国家快点富强起来,有好日子过。

记者:现在唱呢?

李谷一:希望你更富强,国家有更好的政策,我们有更好的日子。这都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记者:今年还去唱歌吗?

李谷一:从83年开始到现在都是听导演的召唤,导演组希望我去唱我就去唱,艺术没有退休。

记者:您怕老吗?

李谷一:我不怕老,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怕也没有用。还有人会老的,哪有常青树啊?但是精神不会老,人的情感不会老,家国情怀不会老,青山在,人未老,我没有老。

责编:李 慧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