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8-11-26 18:26:1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26日讯(记者 唐曦 通讯员 李淑玉)11月26日,由中央、省、市三级媒体组成的“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衡阳石鼓书院,一同感受千年书院文化,溯源湖湘文脉。
当天上午,采访团一行实地走访参观了石鼓书院,听取了书院的发展历史与文化传承故事,观赏了湘剧、衡州花鼓戏、祁剧、衡州渔鼓等衡阳地方非遗经典剧目展演,并围绕“石鼓书院的历史与精神内涵”展开座谈交流。
△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年末,“大观”寓意登楼揽胜,心载天下。大观楼是书院的重要建筑和中心建筑,它占据了书院的两大功能,楼下讲学楼上藏书。
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城北石鼓山上,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已有1200余年历史。千百年来,此地弦歌不辍,风华不减。公元806年,唐朝隐士李宽在石鼓山上筑庐“求真观”,即为石鼓书院雏形。公元805年,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赴任途中路过衡阳,赋诗一首《合江亭》,其中“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成为后人争相传送的佳句。公元997年,宋衡州郡人李士真修建书院。公元1035年,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与岳麓、睢阳、白鹿洞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此后,众多名家贤达纷至书院讲学,朱熹、张栻、曾熙等更是其中翘楚,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杨度等一大批济世之才也由此走出。
△大观楼内讲学场所。
“石鼓书院建于唐,扬名于宋,繁盛于明清,又在近代毁于日寇炮火,几经兴废,最终于2006年在原址上照旧重修。”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谭崇恩介绍,如今的石鼓书院已恢复了中国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三大功能,并延伸开展了“石鼓书院大讲堂”、启蒙学子开笔礼、传统文化义务讲解等系列文化推广活动,为湖湘文脉传承再添新彩。
△湘剧《小牧童》表演。湘剧是湖南省地方大戏剧种,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在这里仿佛看到中国书院的发展与变迁,这里不仅有旧址,还有大量的珍贵史料与遗迹,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湖湘文化的厚重与文脉传承的情怀。”人民日报社人民网编辑记者宋子节说。
△采访团准备离开前,发现石鼓广场正上演衡阳湘剧《新醉打山门》,吸引众多群众观看。
责编:唐曦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