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美与希望和爱的传奇丨这个逆袭的故事只怕难再有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11-17 15:55:40

/ /

1919年,后来成为了一个不平凡的年头,从北京发起的五四运动蔓延全国。这年的8月29日,在风光旖旎的太湖畔,宜兴县北渠村,村里人称吴先生的小学教员吴爌北,也迎来了他人生一件大事,他的第一个儿子降生了。

01

动荡的时局中,大家都紧巴地过着日子,儿子的出生给吴爌北无尽的希望,他为儿子取名“冠中”,意气风发,望子成龙。

吴冠中的童年,他记忆中的苦瓜家园是:父亲教书、耕田,母亲养蚕,养着五、六只鸡......勤苦的父亲教导他撒尿也要撒到自家田里。

清贫的日子里,父亲特别看重他,母亲也格外偏爱他,他也出脱得尤为伶俐聪慧。

7岁入读父亲创办的私立吴氏小学后,一路学霸。

高小,考入县立的鹅山小学,方圆三十里最好的高小,开始独自寄宿生活,成绩名列前茅。

一个孩子正在凭着自己努力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他给了父母极大的慰藉,让他们开心、自豪。而新生的弟弟妹妹接踵而来,嗷嗷待哺,窘迫的家用十分紧张,父亲、母亲愿意将钱花在吴冠中身上,哪一个父母不愿托起自己最大的希望!“茅草窝里要出笋”——父亲的好朋友,北渠村里会画画的、吴冠中的美术启蒙老师缪祖尧如此预言了。

吴冠中往返家和和桥镇的鹅山小学之间。清寒的学生生活中,自家做的菜、炒蚕豆、糕饼之类,是亲情的温暖,是成长的热能。多年后他远走异国他乡,他还会常常想起小时候父亲带他去逛庙会,自己舍不得吃卖的小吃,啃着凉粽子也要为吴冠中多买一碗热豆腐脑。

/ /

02

艰苦自立的吴冠中不仅学业优秀,对美也颇为敏感,白墙黛瓦,湖泊鱼塘,小桥流水,烟火人家,澄如明镜的江南景象,是少年吴冠中眼前的画卷,也是后来那个万水千山走遍画家吴冠中心头永远的乡愁。

他的美感,来自儿时母亲绣花缝衣时的琳琅色彩,来自父亲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为他糊的一个小小的万花筒、婶婶家的月份牌仕女,也氤氲着姑爹摇着小渔船入芦苇丛那袅袅的水汽湖光,自然还有那矮胖和气的缪祖尧老师在洁白的宣纸上笔端生花,画渔翁,画山水,画牡丹,信手拈来......

一个少年的思绪正被不知不觉牵引到美的梦中去!

少年吴冠中继续一条农家少年的奋进之路:高小毕业,考入无锡师范学校;未毕业再转入浙江大学代办的省立工业职业学校的电机科学习,工业救国,当时很主流的。

一场转变终于来临,在杭州南星桥的军训营地,与杭州艺专学生朱德群的邂逅,两人围绕绘画的彻夜欢谈,去杭州艺专参观的目迷五色,这位青年的心被艺术一把攫取。

/ /

03

美,是那么眩惑,“她轻易就击中一颗年轻的心,她捕获许多童真的俘虏”。17岁的他陷入了迷茫,一边是父母期许的有保障、有前途的工业救国之路;一边却是少年梦想的看似梦幻泡影、没有出路的画家之路。

孝顺的吴冠中虽然担心父母悲伤,但仍决然放弃了工程的学习,投考杭州艺专:

“人生只能有一次选择,我支持向自己认定的方向摸索,遇歧途也不大哭而归,错到底,作为前车之鉴。”

这一摸索,便是七十几年。

一个农家少年闯入一片新天地。

西湖边,

一个新的象牙塔包容了一个少年最奔放的艺术梦想。

他认真地学着素描、速写,他临摹、练习着中国画,他翻阅着各种书籍,不仅是绘画,还有东西方艺术史、文学、哲学、历史。

他的校长是林风眠,西画教授有吴大羽、蔡威廉、方干民、李超士,克罗多,国画教授有潘天寿,教授雕塑的是刘开渠、教授图案的是雷圭元等老师。

他们在塑造一个中国美术的新未来:中西结合,吸取了欧洲现代艺术,并重视造型基础训练;也不忘所来,尊重传统。而吴大羽教授和潘天寿教授是吴冠中心中的旗帜。潘老师的笔墨意趣与吴老师的色彩个性,点亮了吴冠中的艺海灯塔——融合东西绘画语言,以探寻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画现代化。

世间好梦最易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 /

04

奉命内迁的杭州艺专师生,作别风景旖旎,秀冠江南的杭州西湖,他们与祖国共罹劫难。

流徙在战火连天的中国大地上,他们徒步走过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再也没有了往日平静的课堂,常常是衣食不周,居无定所,天子骄子瞬时成为了流亡辗转的难兄难弟,却也成为倾覆未定的祖国一个不屈服的希望。

吴冠中的绘画热情从未沮丧,他与朱德群、董希文、李霖灿等同学一路画着速写,进了云南安江。

磐石般的毅力,从来未被轻挠,吴冠中甚至在其暮年也坚定如一块新出炉的钢铁。

真正的艺术都是苦难中成长的。艺术家没有吃过苦、

没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是成长不起来的。

1942年,吴冠中从杭州艺专毕业了,到重庆大学建筑系任助教,教授素描和水彩。

/ /

05

漫天的战火中,吴冠中迎来人生宁静而美好的时光,他仿佛又重新进入大学当学生,一边画画教书,一边苦练法语,这段日子充实而难忘,并且在这里,他邂逅了陪伴他一生的人。

他说:

“我一生只看重三个人:鲁迅、凡·高和妻子。鲁迅给我方向、给我精神,凡·高给我性格、给我独特,而妻子则成全我一生的梦想,平凡,善良,美。”

出生于湖南的朱碧琴,毕业于重庆女子师范学校。她娴静而温和,与吴冠中相互支撑、携手并进大半个世纪,在吴冠中眼中,她同艺术一样是无可替代、不可或缺。

1946年吴冠中考取公费留法后,她义无反顾地为他辞去工作,卖掉嫁妆,牺牲了最青春的年华,回到他的老家宜兴,照顾起整个大家庭。在大时代的乱局中,她在江南太湖边的小乡村中,敬奉老人、抚育幼子,乱流不沾身,一心翘盼自己丈夫远行归来。

因为她的成全,吴冠中才得以让创作之路持续。而也因为她的成全,成了吴冠中怀有愧疚、最为挂念的存在。为了她,1949年的苍黄巨变后,吴冠中选择离开巴黎,回归祖国,回到她的身边。

“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

风筝不断线,双燕终归巢,唯有矢志不渝的陪伴,才足够回报。

他和她,是一个爱情的传奇。

他和艺术,是一段美的传奇。

一个农家少年去往美的道路,那是道阻且长的。要有多么热切的向往才让他鼓起勇气去追随。从小学教师到工程师到艺术大师,这是一个近乎不可能的梦。后来,他为艺术远渡重洋,经历风暴,百折千回,他割舍了西方现代艺术,告别了人物绘画,最后回到纸笔彩墨间,去体会祖先的美。回到天地大美,用风景去表现自我。

风雨独行,一个人要走多久才能成为风景!

而他和自己的祖国,则是一段炽热的爱的故事。他在生命中最光华的岁月,在时代的潮流中起伏。他独自行走在自己祖先的土地上:

30个寒暑春秋,我背着沉重的画具,踏遍水乡、山村、丛林、雪峰、从东海之角到西藏的边城,从高昌古城到海鸥之角。

他画心爱的长江黄河,画蜀山雪江南水,

交河故城苏州园林,他发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张家界。

他让这片土地美得深沉。

......................


发现真实与创造美, 永远是诱惑科学家和艺术家忘我的动力。

——吴冠中(1919—2010)

......................

2019 年,吴冠中先生百年华诞,

“美,体现于风格。

风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见”,

透过100 年的岁月回望,

我们仍在瞻望吴冠中先生伟岸的身影。

STREET

SCAPE

BEAUTIFUL NIGHT

2007年湖南美术出版社曾出版了《吴冠中全集》(共十册),囊括了吴冠中先生一生各个时期的绘画代表作品2048件,自叙及艺术议论226篇。

............................

吴冠中先生曾说:

“想念我,

就去看我的画吧。”

哲人其萎,

光华长在!

现在,我们为你特别定制了一份来自吴冠中先生的陪伴,

一年365天中,在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中感受艺术之美,

听吴冠中先生的艺术名言,

每日一赏,每日一知,每日一记,

不断提升自己。

《2019  吴冠中日历》

这是一本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品

为纪念吴冠中先生诞辰 100 周年

画作主题日历书

我们从《吴冠中全集》中

悉心甄选了吴冠中先生的365 张精美画作,

与52段不同时期的艺术名言。

1、 代沟不是以时代来划分的,而是以思想来划分的。

2、艺术只有两条路:小路,娱己娱人;大路,震撼人心。

3、知识分子的天职是推翻成见,我远远没有尽到天职。

4、艺术是野生的,艺术家的要害在个性,拒绝豢养,自生自灭,饿死首阳而不失风骨。

12 个月,12 个主题。

演绎吴冠中先生的艺术人生

为你呈现365 天的艺术生活,

是一本值得品读、鉴赏的绘画图典

日期下留有空白处,方便轻松提笔记录。

整本日历本共768页,45°直脊精装,

可 180°平摊,便于书写。

既是一本日历书,也可以作为随身绘本

随时发现、记录生活中的美

撰文:陈怡希

指导:柳刚永

版式美工:张琳

责编:李婷婷

来源:湖南美术出版社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