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地名“二里半”“五里牌”,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潇湘晨报   2018-11-24 07:32:40

两千多年的古城长沙,地名千奇百怪,满满都是知识点。数字地名半湘街、一仓里、二里半、三王街、四方坪、五里牌、六堆子、七里庙、八角亭、九尾冲、十间头、千总巷、万寿街,扳着指头数,一个数字也不落。里面可藏着不少城市的奥秘。这些有趣的数字地名串起了长沙的记忆,除了“指路”,更多地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虽然有些数字地名实体因城市发展渐渐消失,幸运的是以公交站牌、社区等形式留存下来

在湖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出来之前,不妨循着这些数字地名,去发现这个城市的奥秘。撰文/潇湘晨报记者伍婷婷实习生王帆

三泰街、三兴街、三王街大多跟明藩王有关

古城的布局总是在横平竖直的街巷中体现威严,这些街巷大多以正街来命名。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省城图,以万寿宫、上林寺为中心,左右两侧排列着一些以数字命名的街巷和地名,它们以正街和横街的方式包围着城池中心。

这些地名大多跟明藩王有关。地图显示,三泰街、三兴街、三王街南北相连,跟三泰街相接的是东西走向的万寿街和万福街,隔着南北走向的永嘉巷和三尊炮,再往东就是八角亭。在三泰街的东北方向,四方塘被包裹在万寿街、府正街、藩城堤、吉祥巷组成的矩形之中。三王街、三兴街、三泰街都曾是明吉王府地名,他们南起坡子街,北止五一大道。这里的“三王”指朱元璋第八子潭王朱梓、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橞和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襄王朱瞻墡。三泰街与药王街交会处为明吉王府的西门,即遵义门。而福源巷口至药王街口这段路被称为“八角亭”,因明吉藩府两座八角形的亭子建于此路南北两端而得名。药王街口旁的小巷“三尊炮”,此前是明吉藩府正殿承运殿的所在处,那时陈列着3座铁炮,八角亭和三尊炮实则是藩王府奏乐鸣炮之所。

作为信息载体,在藩王府周围的数字地名最初都只是“指路”。但随着城池的延展,住在附近的居民逐渐将其赋予某种尊贵的“身份”。再将这些数字街巷置入整个长沙城,八角亭、小四方塘处在黄道门正街,驿步门右第二横街为三泰街,右第三横街和右第四横街分别有三尊炮和小四方塘坐落,左第二横街大四方塘,三王街则在德润门的左第二横街。它们错落有致,是古城的“守护者”。

文人墨客喜欢用这些古老的地名作对子,他们曾用八角亭、四方塘作对:“八角亭高栖喜鹊(桥);四方塘阔集天鹅(塘)。”到了清中叶,八角亭一带就是繁华的商业区了,那时著名的介昌绸布庄、天申福绸布庄、锦云绣馆、八○八洋货店、养天和药局、亨达利钟表行、大华斋茶馆等都在这里聚集。“长沙从古朴之城到时尚魅力之城也从这里开始的。”湖南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

跟城池有关的数字地名远不止这些。《长沙地名赋》载:“游人接贵,学士登瀛;三台并驾,二府连衡”。这“二府”就是二府坪,它在现今的五一广场南一公里左右,与当时的学政衙门相关。民国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迹今释》中提到,学政衙门左边有一清军厅,原系同知署,同知称二府;学政衙门右边有一粮捕厅,原系通判署,通判称三府。如今,二府坪因长郡中学的扩建消失在人们视野之中,只留下记忆中的三府坪。循着它们的位置,其南面就是当时古登瀛桥的所在地。

跟长沙城池布局相关的数字地名还有五一广场北端一公里左右的五堆子、六堆子。“堆子”是军事单位,是城内街道步甲逻守居住的地方。它们曾是唐代长沙北门护城河所在的地名。“有学者认为唐代长乐门遗址便在六堆子。”陈先枢说,五堆子、六堆子相邻,六堆子名气很大。清末郭嵩焘的公馆养知书屋也坐落在此,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还曾在六堆子聚会,成立南学会,并创办《湘报》。同样与军事相关,且由长沙城池的布局而得名的还有都正街东侧千总巷。清乾隆年间,千总为武馆名,职位次于守备,千总巷则是当时的千总军营所在地。

先有“二里半”还是先有“湖师大”

先有“二里半”还是先有湖大和湖师大?“二里半”这个“网红”地名时常让人困扰。其实答案不容置疑,“二里半”在前,其他地名都是它之后才出现的。

长沙地名的确有着自己的规律,很多时候它以某个地标为参照物,按里程来定名。二里半就是如此,它距溁湾镇二里半,因此得名。“溁湾镇是明朝就有的地名,当时它是湘江西岸的繁华地。”陈先枢介绍。这些地名还存在吗?《岳麓志》记载,它因溁湾水得名,该水出自岳麓山左侧,蜿蜒数十里后形成溁湾港,可以行船。如今这片水域早已淤塞,明嘉靖元年吉简王建的溁湾桥也不在了。2010年6月,溁湾镇在“文物普查”中被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不久后又被定为“棚改区”,于2011年初拆除。但溁湾镇的名字一直延续,以它为参照物的二里半犹存。

此外,长沙数字地名中以里程命名的还有五里牌,它以城东的小吴门为参照点,距小吴门五里路。溯源地名的命名,常常将庙、庵、殿、塔、亭、堂、店、牌、屋、屏、坟、墓、院、门、廊等建筑或建筑部件作为地名特征,五里牌既是里程的一个节点,也有可能是建筑标识的对应。如今数字地名中有“牌”的还有二里牌、四里牌。

位于今开福区,东起松桂园、南止蔡锷北路的“三公里”也被认为是以里程命名的,其实并非如此。三公里原名三公祠,清光绪《湖南通志》记载,道光、咸丰年间湖南巡抚骆秉章、张亮基和布政使潘铎因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守护长沙有功,同治年间由湖南巡抚王文韶奏建设祠。与之相似的还有锡庆里,锡庆里原名三忠里,建有三忠祠,它是清咸丰六年为纪念创建湘军的江忠源、罗泽南、塔齐布等人而建。如今,三公里已成为营盘路的一部分,变成了记忆中的“老长沙”。

九条小溪汇入浏阳河,九尾冲因此得名

丘陵起伏、平原广阔、水系星罗棋布,长沙是一座典型的山水洲城。因地理环境所致,城中不少地名街巷都与它的地形地貌相关。

人们最熟悉的三角塘、四方坪、九尾冲、十间头等无一不是非常形象地展现了当地的地形地貌。“三角塘是典型的以形状命名的,这里有口三角形的池塘,在长沙类似这样取名的还有扫把塘等。”陈先枢说,以地形地貌确定地名是最常见的规律。据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不完全统计,长沙纵横交错的l026条道路街巷中,通名为街的有144条,为巷的有253条,为路的有94条,为里的有l26处,合计616处,占全部街名60%。其余通名较多有园52处,村58处,坪31处,桥18处,井l9处,塘l3处,湾12处,子l3处,岭10处,头l5处,这10种通名占全部街名的23.4%。

坪在长沙方言中多指小平地,四方坪的得名源于靠近浏阳河,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地较多,加上这里的人们开垦农田时多将平地修整为四四方方的形状。这里很多年前还是一片菜场和渔场,但现在已是长沙城区的一部分了。从伍家岭至黑石渡的丽臣路(原浏阳河路),其中有一段叫九尾冲,它的命名与四方坪相似。“冲”在长沙方言中多为山区平地,九尾冲原是一片荒野之地,现为绕城的一段路,在环线公交501线路上还有个九尾冲公交站。它的命名大多被认为与陆家、喻家、上刘家、下刘家、甘家、白水、秧田、西坡等八冲冲尾相连有关。“其实,这只是一种说法,九尾冲这个地段原来有九条小溪纵横交错,它们一起汇入浏阳河下游,再进入湘江,之所以称为‘九尾’,就是这些小溪的缘故。”陈先枢说,南起文昌阁街、北止幸福桥的十间头与九尾冲的由来类似。幸福桥原是长沙北郊石涧头上的便桥,现涧、桥皆已不在,只留下十间头这样的地名。“它跟九尾冲相距不远,‘间’本来是‘涧’,跟水有关,但后来变成了十间头地名。”

跟地形地貌有关的地名还有三汊矶。它原名为山砂矶,清同治《长沙县志》中记载,三汊矶港发源谷山东麓,从黄丝岭,经过白云寺,到张家冲口,跟贺家垅水至三汊矶入湘江。因江边有几处岩石突出,称为矶头,山砂矶因而得名。它是长沙水道要冲,旧有文昌塔建于此。现在的三汊矶是岳麓区北端湘江边的街名。此外,位于南门口附近,城门之外的半湘街也因一边临湘江、一边为街巷的地形而得名。

靳、毛、李、廖、杨五姓定居城北荒岭,取名伍家岭

在清光绪《善化县志》省城图中,三贵街处在小吴门右第五横街,它和接贵街位于今开福区中山西路北、南两侧,三贵街北至连升街,接贵街南至藩城堤,这些街巷名字均与清代名人刘权之有关。

相传是刘氏三兄弟居住之地称为三贵街,刘权之晚年荣归故里,邻里数百人都在街口迎接,因而又有了“接贵街”之名。刘权之自从乾隆二年考取进士后,平步青云,从翰林院编修一直擢升到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长沙方言中称为“连升第升”,因此有了东接三贵街、西止福庆街的连升街。此后,刘权之的老宅周围出现了跟三贵街相似的如意街、福星街等街名,皆因刘权之而得名。三贵街上很多老式公馆伫立,尤以刘权之公馆著称,其构造之宏阔被称之为“相府”。维新运动期间,这里还一度被时务学堂租为校舍。时务学堂停办后,这里还曾办过旅馆,可惜的是一场“文夕大火”让其成为灰烬,只留下些许传说供后人玩味。

位于雨花区雨花路一侧的七里庙有着这样一则传说:古时被县衙胡乱判死刑的老和尚用他那无头的尸体走了七里路,径直来到诬告他的财主家里,吓死了财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和尚,便建了一座小庙叫作七里庙,这里便以此为名。很多人至今认为七里庙的命名与里程相关,但它真切地以传说留名,沿用至今。

此外,长沙的数字地名还跟宗族有关。元末明初的战乱时期,湖南许多地方十室九空,明洪武年间,政府为了恢复经济,有了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现象。宗族文化影响下,这些外地同族同姓人士聚居而成村落或街巷,其命名便以聚居家族的姓氏为据。位于开福区浏阳河路与芙蓉北路、长捞公路交会地段的伍家岭就是其中一例。它原为一片荒山野岭,相传明洪武年间,靳、毛、李、廖、杨五姓在此定居,取名伍家岭,一直沿用至今。而西起蔡锷中路、东止宝南街的伍家井则是直接以伍姓命名。

在千年城址不变的长沙,数字地名不过是个引子,人们因地理实体赋予它各样名称,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和交往的印痕。除了此前提及的数字地名,从藩城堤到南阳街口还有一系列的“仓”地名,其中就有个一仓里。明清时期,长沙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湘米年输出500万石左右,一仓里作为长沙府仓,也曾是个热闹之地。现如今,很多作为地名命名的地理实体已经不复存在,但地名却像磁铁吸附般留存下来,向人们“讲述”着“老长沙”曾经的过往。

参考资料:《湖南老街》、《老照片中的长沙》、《名人与长沙风景》等

撰文/本报记者伍婷婷实习生王帆

责编:肖秀芬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