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得掉渣岳阳话,原是唐代长安腔

  岳州地理杂志   2018-10-26 22:40:27

这样的场景在岳阳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母亲告诫外去的闺女:“晚上早点回来呵!”

闺女应承:“嗯诺”

前面一个“嗯”是语气助词,后面这个“诺”才是重音,是应承、承诺的意思。

同样的场景在汉代宫廷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皇帝有令,宦官连忙双手打拱:“嗯诺!”这叫唯唯诺诺。

诺,作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社交符码,曾经有很高的使用频率,成语有“一诺千斤”。现在,这个字的北方发源地在日常口语中早已消失,只有在南方地区,特别是岳阳、长沙等地的口语中,还遗存着“诺”的音痕。

除了“诺”,岳阳民间口语中,还残存着大量古唐音。所谓古唐音,就是以古代“长安话”为代表的发音标准,其中有很多声母为j的字,过去都是发g音,“上街”,古唐音叫上“改”;“解牛”,古唐音读成“改”牛。届,界,戒,阶,讲,这些现在的J韵母字,古代先民都是读成g音。到现在,这些读音习惯在北方早已经改变,普通话系列中,全部读成了“j”音。但在岳阳现在的口语中,这些字全部还是读“g”音,甚至连一个“江”字,山里面的平江老人仍然读成平“港”。

岳阳地处交通要道,连接鄂赣,历史上就是北方客家移民迁徙目的地,来自北方的远祖,在与南方原住民2000多年的交往中,产生了属于自己的新文明,但从北方带来的“古音”仍然顽强地存在着,从未绝于耳。在外人听来,岳阳人特别是山里人讲话,一口浓重的方言土语,把衬衣叫“褂里”,把水缸叫作“甏里”, 把窗户叫作“坎眼”,外地人莫名其妙,认为岳阳人太土气了,其实,这些文字大都在中国的古藉中鲜活地存在着。

岳阳话中,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汉、唐时期汉语的语音和语素,从岳阳现代人的方言土语中,可以探测到古代汉语的音义。由于岳阳方言中保留着大量古音,因此用岳阳方言读起古诗词,通常比普通话更具音韵之美。例如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开、回、来”,用普通话来念,不符合韵律,根本不押韵,而岳阳方言念起来就很押韵。岳阳方言中,经常有乡间老人问儿子:什么时候“怀”来,“回”读成“怀”,这样读来,诗词就韵味悠长了。再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押的都是“怀”韵。

岳阳土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古音,这种古音的植入始于何时?应该定位于公元前699年。那一年,楚武王迁徙罗子国、卢戎国遗民来到汨罗江一带,黄河流域文明开始进入洞庭湖平原,并同化了本地土著居民,形成了既有北方汉民族文化共性,又有岳阳地方差异的语言特色。岳阳方言中古音的存在,缘于古代习俗的直接沿袭。作为人类表达的语言,应该用更现实、更明白的词汇去表达新的内容,然而,岳阳作为相对闭塞的“三苗之地”,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滞后,许多古代习俗仍然在当地群众口语上得以沿袭,时间一久,而成为特有的方言词汇。例如,平江乡里到现在还是把煮饭用的铁锅叫作“鼎罐”,这是承袭古人以鼎煮食的习惯;小时候,生活在湘阴农村,奶奶叫我洗澡,一直称“洗纹身”,当时不明白什么意思,这是缘于古代北方人普遍流行纹身的习俗,在人身的背胸、臂、腿等部位,刺上花纹,抹上颜色,称为“纹身”,所以称洗澡为“洗纹身”;在汨罗农村,村妇们称梳头叫“拢脑”,这是缘于我国汉、唐时期古代妇女高髻盘挽的审美情趣,那时候梳理发型就叫“拢脑”。

中国历史上,汉民族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经常性地发生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迁的汉人就多达500万以上!几乎北方原住汉人,每6人就有1人逃往南方。而南方居民中,每5人有1人来自中原汉人核心统治地区。因此,很多南方地区的语音,受北方中原移民的影响比较强烈,以至于到现在还保留了古代汉唐统治中心地区的发音。反而,北方地区的汉族因为不断与游牧民族融合、混居,其口语发音也受外来语系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中华民族真正的“古音”标本,竟然在洞庭湖平原地区得到意外保存。

责编:田甜

来源:岳州地理杂志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