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帝师、湖南巡抚,到湖南做了这些事,最终埋骨湖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8-10-11 13:04:07


原标题:养身好守中和气 经世还抒磊落才

——纪念一代帝师、晚清时期湖南巡抚刘崐

"视学楚南。惟衡湘为人文荟萃之区,而学政有教育陶成之责,如臣梼昧,惧弗克胜,惟有吁求恩训,敬谨遵循,于持躬教士诸大端,矢慎矢勤,以期仰副高厚鸿慈于万一。"这是刘崐首任湖南学政的第一篇奏稿部分内容。

2010年6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长沙有了重大发现,在岳麓区含浦镇玉江村罗家湾发现了刘崐墓,百余年来一直有人守护,附近一处迷惑人们一个多世纪的地名“学士村”昭然于世,原来正是以刘崐官职命名的。为了保护这处珍贵文物,长沙市人民政府将规划穿越墓葬的张家村路重新调规,墓葬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文物专家认为:“刘崐墓的发现,打开了湖湘文化研究之窗,特别对晚清历史的研究又打开了一扇窗。”此事引发媒体广泛关注,纷纷以《一代帝师葬长沙》、《掀开著名历史人物刘崐在湖南的神秘面纱》、《刘崐与湖南》、《学士赋》等为题进行报道,并得到了刘崐家乡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景东县文化广场塑有刘崐雕像,刘崐故居曼等乡建有刘崐文化广场。景东县文联主席周德翰专著长篇小说《帝王之师》,对刘崐进行了生动的描述。2017年4月,景东县委、县政府与岳麓区委、区政府组织了两地关于刘崐的学术交流活动。之后,景东县精心制作了“沙画版皇帝的老师刘崐”,加大了对刘崐的宣传力度。

2014年长沙市政府将刘崐墓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到2016年长沙市文物局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对刘崐墓的修缮方案》,且于2017年9月墓地主体修复完成。

2016年4月,岳麓区发展与改革局发文《关于刘崐翰林苑配套工程项目立项的批复》。今年年初以来,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纪念刘崐诞辰210周年暨大修岳麓书院150年系列学术研讨会。围绕刘崐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晚清时期的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进行探讨,对其著作《禺稷颜子易地则皆然》、《通天地人为儒赋》、《学然后知不足赋》和《重修岳麓书院记》、《岳麓续志补编》等进行了研讨。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文化公园:刘崐给同治帝上课的雕像)

刘崐到底是什么人?在晚清都干了些什么?为何两度被革职?到湖南又做些了什么?怎么有人会为他守墓近百年还要以他的官衔取一个地名去纪念?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其人其事

(这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原国民党58军副军长、云南景东籍梁星楼先生从江西九江的日军战俘营中日军军衣口袋中收获的一张刘崐老年画像。梁星楼将军看到连日本人都崇拜刘崐,后烧制成瓷像分赠给云南景东籍58军连以上军人,以鼓励后人。)

刘崐是云南普洱景东人,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三月十七日生,字玉昆,号韫斋,在祖辈传统家规家风的影响下,六岁接受启蒙教育,后在开南书院读书习文。自幼博览群书,虽然家境贫寒,却以勤劳俭朴来积攒十年学费,四方求学,受刘体舒、程月川等人物的影响,立志为国效力。在求仕途中饱经风霜、坎坎坷坷,凭着博大精深的汉学功底,从云南一个叫无量山的地方走了出来,一个儒家子弟,背着行囊,足履布鞋,翻越大山,风尘仆仆走入考场,参加应试,从此走上仕途。33岁,中进士,为二甲第十六名,以苦读儒家史书的底蕴,脱颖而出,一鸣惊人,步入翰林院庶吉士;36岁授翰林院编修,读书修学,参与国事;38岁任顺天乡试考官,43岁并授湖南学政三年,45岁翰林院侍讲学士,46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48岁会试副考官、兵部右侍郎,49岁负责修寿藏和硕公主园寝。

50岁负责永陵河道工程修建。1858年,大凌河水患,一些人趁乱挑唆灾民起事,他临危受命,打开锦北大仓赈灾, 治水大凌河,拿出被皇族侵吞大凌河皇家祖业地产,招募山东、河北等地难民安置垦荒上万顷,巧妙化解北方一触即发的农民战争。刘崐做事雷厉风行,破奉天税案、查热河贪腐案。打通通惠河,借新水路运漕粮,为道光、咸丰年间完成漕运之最,稳定了北方因为缺粮造成的乱局。这一年8月调补户部右侍郎,同年11月,加授工部右侍郎;51岁奉旨验收海运漕粮;52岁会试读卷官,1860年咸丰亲点刘崐为载淳师傅,教授未满六岁、毫无争议的皇太子,成为同治皇帝的老师、国史馆副总裁、经筵讲官;53岁时,咸丰帝驾崩,年仅六岁的载淳登基。那拉氏和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 诛杀肃顺等八位大臣辅政,并且把认为与肃顺有关的刘崐革职。于是,他决定回老家,在返乡途中接到“不得回云南,赏六品顶戴,在实录馆当差”的旨令,任上修完咸丰帝《文宗本纪》;55岁任鸿胪寺少卿、太常寺少卿、稽察右冀觉罗学,56岁任太仆寺卿,同年5月任江南正考官。他一生多次出任各地考官,两度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顺天武乡试考官,会试副考官、读卷官、翰詹大考阅卷官。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为网罗士子,清廷恢复江南乡试。这毕竟是十二载未开考的大比,考生达二万零三百八十五名,谁任主考才能镇得住等得花儿也谢了的江南学界,朝廷颇费周章,最后从曾国藩举荐的刘崐、李鸿藻、文祥三人中选定刘崐为大主考。此次乡试,刘崐唯才是举,不问一切托请,深得学界赞许,被尊为后世楷模;江南大考回来,58岁的刘崐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署顺天府尹兼任文渊阁直阁事。

(位于北半截胡同浏阳会馆就是刘崐在北京的住所,后卖给“得意门生”谭继洵)

1867年3月,刘崐任北京最高行政司法长官不久,被授为湖南巡抚。对战乱之后的湖南,他减去所有税赋,免除所有佃租,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几年下来,清代的几大重要改革,在湖南这个地方都实现了。

同治十年(1871年)六十三岁,因巴扬阿的诬告而被朝廷撤职,经两广总督李瀚章查明系无中生有,朝廷谕令“前抚来京”,刘崐以托病不出,在湘调理。

光绪八年(1882年)七十四岁,两孙中举,请巡抚卞宝第代奏谢恩。(卞宝第以刘崐为榜样,始终保持着体恤百姓、为民请命、刚正不阿、廉吏直臣、纲纪执法、不畏权势的“官德”本色。)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卒于长沙,其碑文为:皇清诰授光禄大夫湖南巡抚刘公韫斋府君之墓。

(修复后的刘崐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玉江村罗家湾)

(刘崐墓前一口池塘藏着墓碑和神道石刻、石人、石马、石羊和石龟等)

因为他,晚清时期的湖南才有了巨大的变化。“韫生以其余闲,拓贡院基地,葺岳麓、城南两书院之敝者而新之。士欢于学,民讴于衢,幸得有所倚恃以成平之业。”(郭嵩焘语)“建不朽之业,为久大之图,事成而身去之,缄口不言,又何达也。非其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曾国荃语)。刘崐自己说:“余谓是举也,其可以作新人才于勿替,而吾始终惓惓湖南之心,亦可以稍慰矣...自今以往,吾诚愿书院之一成而不毁,人才之日长而不消矣。”事实证明,刘崐此举,为近现代湖南文人、思想家及革命者提供了活动交流之处,从那以后,湖南更是人才辈出,湖湘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扬。

忧国忧民

刘崐一心一意为朝廷尽责效忠,十分廉洁,是当时公认的“忠臣”、“大清官”。在内忧外患之际刘崐受命于湖南巡抚,总揽湖南省的军事、司法、行政、吏治和财政等事务。在短短四年半的时间里,上奏朝廷的奏折200余副(已有的,还有未统计的),涉及当时的民风、民情及其治理等情况。

他勤政廉正,以身作则,不弄权显威,不贪财肥已,暮年清苦自律,连回老家的心愿都没能实现。对待子孙更是严厉,其独子刘聚中也官至兵部主事、湖北道衔、候补知府。刘聚中生有三男二女(长孙女生于1843,次孙女生于1857;三男即刘式衡生于1855、刘式抡生于1856和刘式通生于1859)。刘聚中于1869年与母亲、妻子一年内先后去世,合葬在湖南长沙河西岳麓之麓。刘崐在家书中写道,“家运屯亶,迭遭变故。伤哉!暮年鳏独,情何以堪!十月初二日安息汝婶母,葬于岳麓之麓,亡儿附于左,儿媳附于右。拟稍经营墓田及庐,不归即为久计,归亦好托人照应。我景况如此,意气不衰,外办公事,内督率三孙男两孙女读书。不置婢妾!...第三孙式衡今为长孙,小名长官,二品萌生,与长沙唐姓缔婚;四官式抡与湖北门生许氏缔婚;五官式通与长沙门生张姓缔婚;次孙女许定就阳门生,易芴山之子;惟长孙女尚未许配耳。…汝等困苦余生,好好存心立志做人。此要此要。”后来,慈禧特旨启用刘式衡为安徽观察,赏赐二品荫生,刘式通为江苏观察,刘式抡在北京同人馆学习。可见家风之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情操品德,足资效法。事亲至孝,尤为美德。曾国荃语:“先生抱赤心以效职。主圣臣贤,孚于一德...先生宣幽出滞,士尽知名,可知人才盛衰,视衡才者之弃取...邦之人闻先生来也,欣欣然奔走而相庆,其为吾楚所爱戴者如此。既下车,劳心求治,去政之太甚者,礼士之贤者,抚民之辛苦垫隘者,人心大定...而其惓惓湖南之心,读先生自著重建岳麓书院及增修贡院两记,亦可以想见矣...且夫难进易退者,君子之高节,而世人之所难也”;郭嵩焘语:“先生质厚温雅,喜怒不形于色,敷历中外四十年,无姬媵之侍,无货币之储,退休于所莅官之地,门人集资量田室,相协厥居。圣人言君子之戒三,综先生生平,无一之累其心焉。哲孙湘士理卿,同岁举于乡。继起蒸蒸,有光门阀。而湘人咏歌颂祷,独谓其两历湖南,讫其去官,始终一节,于身无隐情,于人无愧辞”。

精于文墨

(刘崐后人珍藏真迹)

刘崐在做好官的同时,勤奋努力,笔耕不辍,留心地方文献,并练就一手颜体好书法,颇有盛名,笔力劲厚,无论大小行楷,均圆润得体,潇脱飘逸,百看不厌。

慈禧执政期间,始终拒绝改革落后的满清专制的统治体制。甲午之后,慈禧不仅不思变革,反而对内施行更加荒谬的愚民政策,同时又加倍疯狂镇压民众,大量捕杀进步人士,以维持满清的统治,刘崐对此深为不满。特别是他托病隐退后,从遭屈罢官、为官任职中,感受了朝廷统治者的昏庸、明争暗斗,于是,刘崐隐退后,便概不问政事,只饮洒谈诗,精于书法,舞文弄墨。求书者很多,他的手迹被视为珍宝,为能得到他的手迹,人们不惜重金抢购,一副对联值钱两百,名门大户,更以能在客堂悬挂一幅他的书法作品为荣耀。

(刘崐作品)

在景福勐片刘家发现有一副刻于门牌上的刘崐楷书遗迹,丽江博物馆还珍藏着一幅刘崐真迹。2000年在景东景福乡赵其山小学发现一幅刘崐对联木刻,但不久即被人盗走。2010年3月宝鸡市渭滨区茹家庄的杨明鱼发现一张其杨氏家族的先辈画像,画像上的一副对联:“写生前之慈荣百年色笑历千载,勤身后之殷荐万亿子孙对一堂。” 长沙定王台前台有刘崐题额曰:“崇台西望”,联曰:“玉佩琼据,缅怀帝子;兰宫桂苑,结想山阿。”景东锦屏董报谢遇清墓有刘崐为其撰题的:“磊落光明其人如玉,和平乐易与物皆春”的碑联,彰其为人。另外,湖南长沙著名茶楼云阳楼有刘崐题联一副,上联为:细捡茶经,朗吟橘颂;下联是:闲论画舫,坐拥书城。袁嘉谷《滇绎》卷四中称“崐书盖赵退庵之匹,世屡称之”。赵退庵即赵光,咸丰同治年间任刑部尚书,书法知名于世。方树梅《滇南书画录·刘崐》说他“工书劲厚,得鲁公意,求书者非其人不与。”他仙逝后,景东民间把他的手迹视为神物,留下许多的传说,如龙飞凤舞,让观者眼花缭乱,一次观之,永生不忘。到了民国年间,他的手迹在景东民间被推到了顶峰,认为能驱鬼避邪,保佑家庭平安、昌盛、幸福。2008年和2009年,在青岛、上海、湖南等地有刘崐几幅真迹被拍卖,据传多被港台人士买走。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说他“书法习颜真卿,森张浑厚,传世书迹绝少,盖其书名为吏治文学所掩”。时有人评价说: “天生健笔一枝,独往独来,能发能收,无不达之意.无不举之词,起法结法,起然悠然。”

刘崐在当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人。民国《景东县志稿·艺文志》载有刘崐的几篇时文,题为《禺稷颜子易地则皆然》、《通天地人为儒赋》、《学然后知不足赋》。在国史馆时,亲自校辑过《穆腾额列传》,抄出王船山未刻刊著作数篇。到湖南后,搜得钱南园先生遗著,编成《钱南园先生遗集》五卷以及滇南李发甲文集,为诗人黄道让的诗集《雪竹楼诗稿》作序。为后世留下了不可低估的艺术财富。

《刘侍郞奏议》六卷(刘崐自编)

《刘中丞奏稿》八卷(由弟子湖南名士龙湛霖汇编并题写书名)

解职后,1873年刘崐亲纂《岳麓续志补编》,生前自己编订了《刘侍郞奏议》六卷、其弟子湖南名士龙湛霖汇编刊刻《刘中丞奏稿》八卷并题写书名,为后世研究晚清历史留下了重要佐证。

湖湘情怀

刘崐在咸丰元年十月(1851年--1853年)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湖南学政。十年后,同治三年(1864年),五十六岁的刘崐任江南正考官。同治六年(1867年)五十九岁,授湖南巡抚。至1888年在长沙去世,与湖南结下不解之缘。

与各省相比,湖南乃是一个非常难于治理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会党活动此起彼伏。同时,咸丰年间湖南首办团练,乡绅势力大为膨胀,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南地方派势力大增,以军功得官者不计其数,而散勇横行不法,地方官腐败,贪酷者比比皆是,官绅相济,狼狈为奸,鱼肉百姓。

刘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任湖南巡抚的,他对湖南的难于治理,也是有一定认识的。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四月,刘崐到达长沙接任,曾报告朝廷:“伏念湖南界连数省,杂处苗摇,举凡察吏安民,兴利除弊,以及训饬营伍,绥靖边陲诸大端,责任极重,报称弥难”。刘崐致力于地方政务,在湖南做的事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一)催办粮晌:当时湖南虽无大的战事,但各省烽烟未熄,西北、西南皆有战事,就是家乡景东也战云密布,故各地急需粮晌,而粮晌所出,当由各省协办。如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四月,朝廷就曾责令刘崐将湖南所筹银饷解送一半至甘肃,以济清军急需。

(二)镇压会党起事:咸丰同治年间,秘密结社的湖南民间社党经常发动反清武装斗争。刘崐作为巡抚,有弹压之责。如《清穆宗实录》记载,同治六年(1867年)六月,“湖南湘乡、浏阳两县帝会各匪、聚众劫杀、谋逆托官,经刘崐督饬该地方官绅,并派勇分投剿办,歼擒多名,匪党遗散。著刘崐将迅散余匪,实力搜捕,并将首要各犯,立限绢获,勿任一名漏网。”刘崐还奉命督令湖南按察使席宝田率湘军入黔,协助镇压苗民起义。

(三)弹劾地方官吏:按清代传统,地方各级官吏,不称职的,巡抚要及时参奏,不得疏虞。当时,湖南地方官吏贪酷者很多,刘崐曾多次奏请处置。如试用同知罗楷、候补知州梅震荣、试用知县许文钊、候补府经历徐礼等被革职。

(四)监督湖南籍官员:当时湖南籍官员出任各方大员为数不少,有时因事因病请假回籍,朝廷令当地巡抚督察,刘崐均据实回报。先后受督察者有衡阳籍侍郎彭玉麟、陕甘总督善化籍杨岳斌、山西按察使安福籍蒋益澧等人。

(五)督修《湖南通志》:湖南有乾隆、嘉庆时所修通志各一部,已时隔五十年,故刘崐倡修、督修通志。书成,共计二百八十八卷,首八卷,刻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9年),至今仍是最流行的一部湖南省志。此书刊刻时,刘崐虽早已去任并逝去两年,但在卷首仍列刘崐为督修。

(刘崐倡修、督修《湖南通志》)

(六)请求从祠名宦乡贤:各省巡抚有责任将曾在本省做官而有政绩的人,申报朝廷批准,在名宦祠中立牌祭祀,称为从祀名宦。也可将曾在外省做官的本省人,申报朝廷批准,在乡贤祠中立牌祭祀,称为祀乡贤。虽说是例行公事,但刘崐也比较热心此事,说明他景慕前人的热忱。刘崐先后曾主表从祀名宦的有前湖南布政使升任云贵总督的潘铎、前湖南学政升任大学士的祁藻、前湖南学政通政司副使钱沣等人。报请从祀乡贤的有云贵总督劳崇光、户部尚书何凌汉、工部尚书罗源汉等人。

(七)大修岳麓、城南书院:岳麓书院是世人瞩目的“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同治七年(1868年)刘崐任湖南巡抚的第二年大修岳麓书院,费钱六万缗。这是书院最后一次大修,现存建筑基本为当时建筑。刘崐作有《重修岳麓书院记》,其碑现嵌于御书楼回廊,后又撰《岳麓书院岁修公屋记》。

刘崐撰写《重修岳麓书院记》现嵌存有碑于御书楼前的长廊

刘崐所撰《岳麓书院岁修公屋记》现嵌于岳麓书院的慎斋祠内

(八)修复古城墙天心阁:刘崐任期内先后重修天心阁段古城墙,设炮台九座,并增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外双城格局。辛亥革命以后,拆除长沙城墙,修筑环城公路。

先后重修天心阁段古城墙,设炮台九座,并增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外双城格局。

刘崐是晚清时期一位改革家、军事家、谋略家、教育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言行都体现着讲政治、守纪律、懂规矩,是一个“大智若愚”的隐者,他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在晚清时期是崇高而伟大,并与今天的中国改革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他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他湖南才有世人瞩目的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最后的建制和规模,并发挥着对国家对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开展对刘崐的纪念,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不仅仅是表达对刘崐的敬仰和缅怀,更重要的是继承弘扬“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开展对刘崐的学术研究,要从刘崐的身上及其经世致用的学问中,去发掘对于今天仍然有价值有意义的成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美丽富饶幸福的新湖南建设,提供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研究刘崐,你会发现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传奇和故事。(文/周坦 周德翰 刘红 龚军辉 田润东)


责编:廖慧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