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颂 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2018-08-31 23:00:42
常德,是座滨水而兴的城市,水、船、渡一直是绕不过的话题。从北岸到南岸,从南岸到北岸,渡口、渡船宛若一根丝带,联结着这座城市的魂。
图/刘颂 文/谭明
操船手鲁建民认真查看水域情况,随时注意过往船只和沅江里游泳的市民,他每天要往返沅江两岸运载旅客40多次。
你无法想象在那个航运最兴盛的年代,为了方便两岸的人们上下班,轮渡公司会特意把首班开航的时间从6时30分提前到6时。哪怕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常德城里的沅江上有了第一座桥,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那是常德人共有的时代记忆。而今,航运凋敝,下南门、大西门成了城里硕果仅存的两个客渡。不过,徐泽文却并不怀疑城里的渡、江上的船的未来,他是常德市大西门船务发展有限公司的监事。
今年50岁的徐泽文,16岁起开始在常德县航运公司当学徒工。后来“地改市”,他成了常德市航运公司的员工。他说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江水,也算是见证了南北两岸几十年的兴衰荣辱。2008年,公司改制,他哥徐泽武买了这个渡口,成立了常德市大西门船务发展有限公司。他又留了下来。
傍晚时分,市民坐在甲板上欣赏两岸的景色。
今年投入运营的新型客渡船相比旧船新增了第二层甲板。
除了开渡船,徐泽文还会从附近渔民的手中收点鱼卖给乘船的客人。
趸船上有间小卖部,一是为了方便乘船的市民,也可为售票员增补家用。
傍晚时分,一位过江的市民站在甲板上用手机拍摄迷人的晚霞。
徐泽文告诉记者,虽然航运江河日下,但渡口的客流量并没有呈“断崖式”下降,“这两年,因为市政建设,桥南的道路封闭,生意少了点,但前几年的生意还算可以。”的确,2015年,海事部门引导全市各渡口换装“永不沉”的客渡船时发现,50人载员的客渡船,根本无法满足下南门、大西门渡口的需求。“这两个渡口,需要200人载员的客渡船。”当时,海事局的一位领导这样对记者说。于是,这两个渡口的客渡船换装事宜,不得不搁置。
晚上8时30分,还有不少市民站在趸船上等待。
晚上微风徐徐,不少市民喜欢站在甲板尾部享受河风,欣赏城市夜景。
市民靠在栏杆上,享受夏夜的清凉。
小孩趴在栏杆上,好奇的望着远处。
渡船徐徐驶向岸边。
一位父亲抱着女儿走上岸。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踏上这条船,不纯粹是为了交通,而是怀念与赏景。为此,今年年初,在大西门渡口服役了30年的两艘客渡船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两艘具有观光性质的客渡船。徐泽文说,当初,为了设计这两艘船,他们特意跑到上海等地考察。
徐泽文说,他们并不否认在城市公共交通中,渡船会有落幕的那一天。但它作为一种常德城的符号,已经深深烙在了常德人的心里。因为,这里有美景,也有乡愁。
责编:王立三
来源: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