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霸蛮劲,一半是书卷气,这就是湖南人

  新周刊   2018-09-05 16:07:19

从范仲淹那篇《岳阳楼记》开始,也许就写就了湖南人胸怀天下的气概。/ 岳阳楼景区

无论是打工在外,还是在家乡生活,湖南人从未忘记读书的分量。霸蛮和读书,仍旧是交织在湖南人血脉里的两种最主要的气质。

文/乌头白

要说中国哪个省份的人个性鲜明,湖南一定算一个。

地图炮是网络公认的一大公害:给某地的人们贴上各式标签,久而久之,很容易变成偏见。但在反对地图炮的同时,我们也无法完全否认地域性格的存在。山川形胜,历史文化,饮食风物,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一代代当地人的个性。

丘陵起伏,山川纵横,夏日酷烈,冬季阴冷,家家户户满满一大碗炒辣椒里,盛满了湖南人的火爆性格。司马迁写过一篇《货殖列传》,算是“地图炮”的鼻祖,他在文中形容西楚和南楚:“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两千年前的一股子蛮劲,跃然纸上。

但湖南人的蛮,并非不讲理,而更应该解释为一种执着、坚毅、不到目的不罢休的性格。凶巴巴的口音之下,常常是一副热滚滚的心肠:近百年来,国家危难,哪一次少得了湖南人慷慨赴难的身影?急公好义,胸怀天下,大概是近代众多湖南籍名人行事为人的底色。

常常被调侃的塑料普通话里,究竟流淌着弗兰人怎样的性格?

阴湿的气候造就火辣的口味,火辣的口味也影响了湖南人火爆的性格。/ 视觉中国

01

湖南人的“霸蛮”

对于湘人的个性,当地就有一句俗语概括:恰(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总结起来,就是湖南话里著名的一个词:霸蛮。

到底什么是霸蛮?湖南人也许会摆摆手:“讲不清楚!” 如果非要解释,大概可以理解为做事执拗坚韧。尽管湖南人在劝慰别人时总要在嘴上说着“莫霸蛮”,但事实上,数一数湖南出身的名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霸蛮性格。

1849年,林则徐告病还乡,经过长沙,约湘阴的一介布衣左宗棠前来会面。 “是晚乱流而西,维舟岳麓山下”,多少年之后,从这些回忆文字还能看出左宗棠当时的激动。以至于即将面对偶像之际,他还在船边一脚踩空,掉进水里。

从新疆流放归来的林则徐,面对这个连一官半职都没有的湖南人,却动情地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随后竟将自己在新疆收集的资料地图,全部送给左宗棠。

这是二人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会面。二十多年后,左宗棠挥师西域,收复新疆,不知道内心是否回荡着林则徐的托付。

甘肃酒泉公园里一株苍劲的左公柳。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唐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左宗棠却带领湘军平定叛乱,安定新疆,沿途把柳树栽遍了河西走廊,这应该是他和他的湘军最辉煌的时刻。

在给家人的信里,一把年纪还在率军出征的左宗棠写道:“此时西事无可侍之人,我断无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担。”依旧是一副舍我其谁的蛮劲

近代流传着一句话——“无湘不成军 ”。个头不算高大,武器装备也不是最精良的湘军,却创出了赫赫威名,想必与他们的霸蛮也不无关系。比如,曾国藩给出的作战总结,只有简简单单的六个字:扎硬寨,打死仗。

清末湖南籍才子杨度,为了应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也写了一篇《湖南少年歌》:“湖南少年好身手,时危却奈湖南何。”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谭嗣同、蔡锷、黄兴、蒋翊武、宋教仁、刘复基、焦达峰等“湖南少年”前赴后继,将古老中国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读完湖南浏阳人谭嗣同的名句,也许外省人能对湖南人为了公义毫无畏惧的霸蛮精神有更深的理解。

02

不读书,不是湖南人

“其他的中国人不得不小心应对湖南人火辣与固执的性格。但他们不否认,辛辣伴随着勇敢无畏。湖南人不论打仗、骂人还是表达他们的观点,都有一股冲劲。湖南人大多有宽阔的上额、深深的眼窝和发红的面颊,他们是中国的普鲁士人。”

这是西方作家罗斯特里尔在他的那本著名的《毛泽东传》开篇,对于湖南的介绍。

很多时候,类似的这种勇武无畏的概括,也符合大多数中国人对湖南人的印象。不能说这种描述完全错误,但至少失之片面。事实上,在湖南人的霸蛮气质里,还掺杂着一股书卷气。

岳麓书院门前,挂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 岳麓山风景区

岳麓书院作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在岳麓山上屹立千年,门前“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的楹联声名在外。

多数湖南籍的名人身上,也的确兼有儒雅和勇武的气质,从湘军主帅曾国藩、左宗棠,到湘军儒将罗泽南、李续宾,从维新义士谭嗣同,到革命先烈蔡和森、向警予,湖南人勇敢,但从来都不是莽夫。

以湖南衡阳下属的县级市耒阳 为例,对于这座小城,很多人连它的名字都念不准。在唐代时,这里的开发程度还不高,远算不上富庶。但潦倒的杜甫行舟至此,遇到江水暴涨,饥渴难耐,耒阳县令还是派人送来酒肉救济。

此后不久,杜甫在行舟中逝世,他的一座衣冠冢也留在了耒阳。这座湘南小城,用它最大的热忱,守护了诗圣一千多年。

很多人不知道,改进了造纸术的蔡伦,也是湖南耒阳人。没有他,不知道千百年来的中国人该如何书写,怎样读书。

湘南小城耒阳,把境内的竹海风景区命名为蔡伦竹海。/ 蔡伦竹海景区

最近几十年,湖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上不下,在全国算不上出色,外出务工人数倒是常年位居全国前列。走在珠三角、长三角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少不了要听几句蛮劲十足的塑料普通话。

长沙港的一位码头工人。/ 视觉中国

但无论是打工在外,还是在家乡生活,湖南人从未忘记读书的分量。霸蛮和读书,仍旧是交织在湖南人血脉里的两种最主要的气质。 谁要不叫他们读书,他们也许就会霸蛮到底。

责编:李莉芹

来源:新周刊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