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地理 2018-09-18 16:32:02
何处是江南?
"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
"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月 "
在很多人心中
江南
是一个美学意象
它有令人迷醉的气质

如果,让江南归于一个地理空间
相信很多人一定会说:
江南是苏杭
江南是扬州
江南是沪宁
其实,湖南也曾是历史上的 " 江南 "
杜甫就曾经在长沙写下过
" 最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的名句
那时的湖南,依然是 " 江南 "
地理学家把 " 江南丘陵 "
(湖南、江西、浙江西部)作为江南
气象学家把 " 梅雨气象带 "
" 长江中下游区域 " 作为江南
历史学意义上的 " 江南 " 则变化不定
屈原所在的战国时期,江南就是 " 荆楚江湘 "
秦朝时的江南概念
增加了如今江西的部分区域
两汉时期江南的范畴已经十分宽广
包括了豫章郡、长沙郡、庐陵郡
洞庭湖南北、赣江流域地区
唐朝时,江南终于成为一个行政区划
江南道的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江西、湖南、湖北长江以南部分
一直到这个时期湖南都是正宗的 " 江南 "
然而,宋朝时期,一切开始变化
" 江南 " 忽然就东移了
宋朝改道为路
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与皖南部分地区
分江南东路与江南西路,其中江南东路包括
宣州、池州、太平州、徽州、饶州(鄱阳)
信州(上饶)、抚州、洪州(南昌)
江南西路包括袁州(宜春)、吉州(吉安)
江州(九江)、虔州(赣州)
这时的湖南
分属于 " 荆湖南路 " 和 " 荆湖北路 "

文化意义上的江南
也成功地在长江下游树立了起来
湖南似乎被冷落了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湖南的独立文化气质—— " 潇湘 "
却从此更加彰显了
▼
什么是 " 潇湘 "?
狭义的潇湘就是湘江上游
后来又将它扩展为湖南的代名词
作为文化意象它孕育于战国时期
屈原的流放和文学创作为成为了它最初的发端
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初唐时期
诗人张若虚在那首被称为 " 诗中之诗 " 的名作
《春江花月夜》里就提到了 " 潇湘 "
"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
那时的 " 潇湘 " 已开始成为一种美学意象

与江南的华美不同
潇湘代表了一种清冷幽深的境界
这种意象在湖南还属于 " 江南区域 " 时
便已开始呈现
而它真正的成熟应该是南宋时期
这时的 " 潇湘 ",已经从地理开始走向意象
" 潇湘 " 的意象
来源于湖南地理上最重要的河流:湘江
正是清深碧透的湘江
赋予了湖南独有的文化气质
湖湘地理的地理顾问著名地理学家张伟然先生
曾经对此有过精妙的描述
湘江的清寂并不自唐代始
早在南朝
" 潇湘逢故人 " 便已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
与之相对应的是
"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梁 · 柳恽《江南曲》)
其时湘水流域的清简寂寞可想而知
入唐以后,这一形象更是大大地得以突出
孟郊所谓 " 万里丧蛾眉,潇湘水空碧 "
这是在揣摩古人的心境
韩溉的 " 潇湘月浸千年色,梦泽烟含万古愁 "
无异于直抒胸臆
而最为人熟知的得数钱起
他在《归雁》诗中写道
"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不仅仅是文学
古代的绘画、音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都受到 " 潇湘 " 意象的极大影响
张伟然先生认为
湘水流域是中国山水画江南派的摇篮
是一句并不过分的话

" 潇湘 " 的意象悲美清远,与 " 江南 " 并不相同
这两个由地理概念转化而来的美学意象
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
并一直延续至今
▼
那么,问题来了
" 潇湘 " 与 " 江南 "
这两种
在中国南方美学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意象
您更喜欢哪个?
责编:李莉芹
来源:湖湘地理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