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国际设计周:致敬中国设计40年

  北京国际设计周订阅号   2018-09-14 15:52:20

2018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即将迎来主题展——“致敬中国设计40年”。1978-2018,改革开放赋予了中国设计新生与成长。主题展将这段不凡历程分为“志学”、“求索”、“而立”、“不惑”四个阶段,通过40年40项案例的梳理与回顾,为观者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以及这条脉络上每一个历史节点所承载的“设计的价值”,反映出“中国设计人”对社会理想、生活价值、美好愿景的深层思考与积极实践,描画出中国设计在过去、今天与未来的角色蜕变。

求索1988 — 1998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进入市场经济活跃期,中国设计迎来中西交汇、上下求索的新十年。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过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此时的中国设计在域外文化交流与国内市场繁荣的共同影响下,现代观念得以强化。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促使现代设计与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民族企业品牌的崛起带动企业形象、产品、服装、室内等设计领域的需求量大增,一大批设计行业协会、知名的设计公司、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也应运而生。这一时期中国现代设计的成长与活跃,从侧面反映了人们不断丰富、提高的物质与审美需求。

国家形象的崭新名片

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

第11届亚运会于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也是中国设计在亚洲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那届亚运会的吉祥物为中国大熊猫,取名“盼盼”,寓意盼望和平、友谊、盼望迎来优异成绩。会徽以长城图案组成"A"字,长城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A"是英文Asia的缩写,二者结合,代表在北京举行的亚洲运动会将成为联结亚洲各国人民的纽带。

▲第十一届亚运会会徽,1990 年

▲第十一届亚运会吉祥物,1990 年

为“中国制造”加油提速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英文名称ChinaIndustrial Design Association (缩写为CIDA),成立于1979 年,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其主要由国内和国际高校院所、研发设计机构、制造企业、产业园区、促进组织共同组成,领域涵盖机械装备、轨道交通、汽车、飞机、电子通讯、互联网大数据、3D 打印、智能硬件、社会服务、金融投资等30 多个行业和产业。

▲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代表大会

▲《世界工业设计史略》王受之编著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出版

▲《错视和视觉美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出版

而立 1998-2008

跨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进入到了自省、自立、自信地“而立之年”。加入WTO意味着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中国设计的国际视野也得以进一步拓宽。在经历了快速吸收消化国际经验的二十年后,中国设计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观念对话中,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优秀的传统基因和本土文化。通过奥运会设计,自主品牌创新以及各类国际性设计大展与活动,中国设计已经融入全球设计的大格局,并在自我建构的自觉路径中逐步确立了关于自身的核心理念。

服务人民生活 传播设计价值

红星奖

“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是2006年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共同发起并会同国内地方相关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举办,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承办的奖项,也是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奖项。创立十二年来,红星奖始终如一地在为鼓励优秀设计、宣传设计价值、评价设计水平、引导设计发展而努力,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促进城市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 红星奖博物馆

▲ 机器人行李箱 R1

▲ 小牛电动 M1

书中自有真善美

吕敬人先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成员、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研究院研究员、敬人书籍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和《书籍设计》杂志主编。40年间,他始终专注于书籍设计,是我国书籍装帧艺术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他认为书的语境需要共同来创造,一本书是作者、设计师、编辑、出版人以及工艺技术人员共同塑造的系统工程,通过这个工程才能真正完美地完成一本书。设计师要懂得书籍自身的语言,并通过特定观念将语言组合成设计的语法。

▲ 吕敬人先生和他的作品

▲ 书筑 历史的场

▲ 朱熹榜书千字文

志学1978 — 1988

1978—1988这十年,是中国设计快速学习吸收的十年。在经济改革、西学东渐的热潮中,经香港传入内地由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演变而来的“三大构成”,以及留学归国人员带回的一系列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设计界关于 “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观念大讨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工业制造、建筑、印刷、服务等行业的催动下,从平面设计的兴起开始,现代设计理念开始迅速渗透至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关乎经济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需求的各个门类,中国现代设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上升期。

开风气先河之作丨首都机场壁画

1979年落成的首都机场壁画,是改革开放之后从国家层面发起的一次集体艺术创作。从内容题材、设计风格,到表现手法与制作工艺,既传承了传统民族艺术的精髓,又积极探索了新视觉语言的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因其自由开放的创作理念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性事物”。首都机场壁画创作具有时代示范效应,对中国设计的传统文化继承与现代风格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都机场 T1 航站楼主题壁画之一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袁运生

▲首都机场 T1 航站楼主题壁画之一《科学的春天》肖慧祥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奠基石

三大构成

“三大构成”课程由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演变而来。在香港设计文化的影响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设计基础教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其冲击了当时以绘画训练融合传统基础图案课程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它催生出影响中国设计教育40年之久的设计基础教学。王无邪、尹定邦、王受之等先生通过研究著述、教材编撰以及培训课程,极大地推动了 “三大构成”基础教学模式在全国设计教育界的迅速发展。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

▲王无邪 《平面设计原理》

责编:王铭俊

来源:北京国际设计周订阅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