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惊梦,闪耀湖湘的辛亥遗痕

  湖南日报   2018-09-03 10:40:45

百年前,一场由精英们领导的武装起义和暴动,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进而在全国点燃了革命的燎原烈火,最终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这场名为辛亥革命的伟大政治革命,心忧天下的湖南人站在前列。参与同盟会筹备,湖南人占1/4,同盟会章程起草,湖南人占3/8;武昌首义时,组织领导者是湖南人;领导武昌起义的两个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成员大部分为湖南人,贡献最大、牺牲最为壮烈;武昌首义后,各省光复,率先响应的7省都督都是湖南人;还有一批批湖南精英离开家乡,奔赴战场,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百年过去,我们在三湘大地上追寻他们的足迹,追寻一个世纪前惊天动地的英雄群雕——

巍巍岳麓,“辛亥山”枫叶如血

傍着湘江的岳麓山,每到秋天就层林尽染。多少人慕名而来欣赏她的红叶。8月,又传来好消息,她与橘子洲头、岳麓书院、新民学会旧址一起冲刺国家5A级景区,如果申报成功,将成为湖南继张家界武陵源、南岳衡山、韶山之后的第四个国家5A级景区。

毫无疑问,去岳麓山游玩的人会越来越多,但有多少人知道:岳麓山不仅有美丽的景,她还是一座遍布烈士墓地的“辛亥山”?在那古树参天的密林中,长眠着湖南参与辛亥革命的70多位先烈。岳麓山,曾一次次被送葬民众的白衣染白。

初秋,枫叶未红,我在阳光灿烂的清晨来祭拜辛亥烈士的英灵。

从南大门进山,辛亥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公墓最近。可一不小心,你就错过了。和许多墓地一样,它在全景图里没有标注,路上也没有明确的路牌。通往第一个景点五轮塔牌坊的小路口右侧有一小路,往里走几步便是公墓。

一排矮矮的石栏圈成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墓地。16座小小的石碑分两排,掩映在绿色中。“熊烈士亮”、“朱烈士积达”、“黄烈士心田”……还有好几块没有姓名,仅书“烈士”二字。碑身上不均匀地覆盖着青苔,下半截为黄土遮掩,一棵树从墓碑正后方斜逸而出,仿佛祭奠烈士的一炷清香。

走岳麓山公园管理办公楼后方的山坡,还可见到一处公墓,现残存18冢,所葬者皆系1911年长沙光复后,湖南湘军援鄂参加汉阳保卫战阵亡之部分将士。游客欢笑嬉闹地走过,没有人注意到这片静谧的角落。

回到主干道继续往前走。经过刘道一墓、覃振墓,麓山寺正门下约20米处,空旷平地中央,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主要领导者之一,澧县人蒋翊武葬于此。一方形顶碑塔由花岗石琢成,中嵌汉白玉墓碑。蒋翊武墓下方,那座半山亭原叫“蒋公亭”。

“正中山岳麓,岿如伟人立。”白鹤泉后四棱形的墓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94年前,蔡锷以国葬之礼,魂归岳麓山。蔡锷墓庐边的陈列馆,一个小男孩跳跃着进来,停在一块展板前。

一块圆石指引了去黄兴墓的路。沿着绿树夹道的长长阶梯向上走,高处的蓝天里,一支白玉剑直指云霄。基座上是章太炎等撰写的墓志铭,右侧和后方则是各省省长、督军的颂文碑。

紧挨鸟语林旁的两层小楼就是黄兴墓庐。数十只蓝翼蝴蝶绕墓庐飞舞。走进一楼的黄兴生平事迹陈列室,窗外绿影摇曳,鸟鸣声声。我们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品味辛亥英雄的传奇人生。黄兴墓庐的南北两侧,长眠着24岁的焦达峰和25岁的陈作新。

“大翼垂天九万里,长松拔地五千年。”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墓地藏在岳麓山的枫林中,也许你不经意地拨开一丛草,就可见到他们。

他们用热血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虽未实现复兴祖国宏愿,却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后来者。数年后,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就读的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热血青年常常聚于岳麓山腰的爱晚亭。他们,酝酿了一场更伟大的革命。

黄兴 变卖豪宅闹革命的“八指将军”

人物档案:(1874-1916年), 与孙中山并称“孙黄”的辛亥革命重要领袖人物,长沙县人。

追寻地:长沙县黄兴故居、岳麓山黄兴墓、长沙市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

2011年夏夜,长沙市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

霓虹闪烁,人流如织。步行街入口,很多人依着一座铜像玩耍照相。那个敦敦实实的人就是黄兴。

铜像基座四面立体浮雕中的一面——“多次组织武装起义”展示了这位“八指将军”遇敌不问多少,皆径向攻扑的戎马人生。长沙起义、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黄兴几乎“无役不与”。黄花岗起义中,两根手指被敌人打断,他却越战越勇。

铜像基座另外三面的浮雕显示着辛亥革命前后的每一页历史里,都有一个叫“黄兴”的名字闪闪发光。“黄兴路”也不止出现在长沙市的地图上。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和高雄市三民区有“克强路”,甚至在日本横滨市鹤见区的著名寺院“总持寺”内,一块由日本原首相犬养毅手书的相当高大的“黄君克强之碑”93年风雨不倒。

如今,他右手挽衣,风尘仆仆,终回故土,生活在和美快乐的长沙市民中。“卅九年知四十非,大风歌好不如归。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一生漂泊,他眷恋的是家乡。在长沙县黄兴镇,那个占地900多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就是黄兴的故居。53间硬山顶、小青瓦的土坯木结构房屋,前有水塘,后有花园,左有石榴,右有紫竹,四周有河环绕,散发着浓郁的江南风韵。而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他用这座“豪宅”和祖传的田地换取了华兴会的筹建经费。

蔡锷 “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的文弱少年

人物档案:(1882-1916年),护国运动的先驱,再造共和第一人,邵阳市人。

追寻地:邵阳蔡锷故居、洞口蔡锷公馆、岳麓山蔡锷墓、长沙蔡锷路、蔡锷铜像

长沙街头总有许多值得驻足的风景。蔡锷路与湘春路交界处有一座男子骑马扬鞭的铜像,虽不高大却英气逼人,他就是蔡锷。

“在同班中年龄最小,体质亦复文弱。”当参加湖南时务学堂开学典礼的学台大人徐仁铸向梁启超力荐宝庆少年蔡艮寅(蔡锷原名)时,梁启超不以为意。然而时隔17年,33岁的蔡锷“为四万万人争人格”振臂一呼,拉开了护国运动的大幕,成为再造共和第一人。一年后,蔡锷病逝,四万万人同哭,他成为近代中国“国葬”第一人。

蔡锷只是个穷裁缝的儿子。在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一座大屋坐南朝北,土黄色的墙体剥落出斑白的痕迹,黑色瓦片的屋顶上落叶飘零,正门上“蔡锷故居”四个大字,让人对这简陋的屋子肃然起敬。

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有一座深灰色的砖墙,像庙宇又像宫殿的房子里,蔡锷度过了难忘的青少年时代。13岁去应院试,父亲蔡正陵怕儿子挤不进人头攒动的考场,就将他骑在自己的肩上。考官江标见此,出上联“儿把爷当马”考蔡锷,蔡锷略一思忖便对出:“父望子成龙。”获得江标赏识。1917年,蔡锷逝世后,山门镇人集资,将其旧居改建并命名为“蔡锷公馆”,以示永久纪念。

宋教仁 为宪法流血第一人

人物档案:(1882-1913年),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武昌起义后起草的《鄂州约法》成为《临时约法》蓝本,桃源县人。

追寻地:桃源宋教仁故居、渔父路、渔父中学

2010年5月,当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欧长伏到达位于常德桃源县漳江镇渔父村的宋教仁故居时,他发现,和许多辛亥革命人物的故居一样,宋教仁故居损毁严重。“只剩下原故居的槽门部分,目前是一个孤寡老人的居所,因为是木制结构,年久失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

宋教仁成长的村子风景优美秀丽,故居毁于十年动乱。令人欣喜的是,故居修复工作自去年底开始了,今年国庆节,我们就能看到宋教仁成长的四合院。

而桃源的渔父中学和渔父路,也与宋教仁有关。据说宋教仁在逃避衙役追捕的危急时刻,被逼至江边,一个渔父突然出现,问清情况后救了他的性命。后来,宋教仁为感谢这位渔翁的救命之恩,用笔名“渔父”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从此桃源“渔父”宋教仁的名字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成为“为宪法流血第一人”。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为了以宋教仁的精神鼓舞群众,激励青少年,桃源教育界知名人士龙湛岑先生为首的爱国人士创办了渔父中学,即今天的桃源五中。

蒋翊武 “履露足趾”的苦学者

人物档案:(1884-1913年),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澧县人。

追寻地:澧县车溪乡蒋家庙祖居、澧县老二街25号故居、澧县翊武影剧院、津市翊武中学

澧县人永远记得蒋翊武,县里最大最好的剧院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翊武剧院本来叫“人民电影院”,1991年辛亥革命80周年,为了纪念蒋翊武,大家一致通过将电影院改名为“翊武影剧院”。而这里也成为澧县人民最喜欢的文娱场所。1996年的春节前,还在读小学的我就在翊武影剧院里参加过全县的歌唱比赛。剧院对面曾是蒋翊武父亲开的“蒋兴发豆笋店”,也是蒋翊武在上海创办《竞业旬报》后的湖南代派所。

若是要追根溯源,不妨去蒋翊武的祖辈一直生活在澧县的蒋家庙。蒋翊武的灵位供奉在原本用来宗族祭祀的广福宫中。1884年,南街吕家的白家巷崔氏祠堂租来的房子里,蒋翊武出生了。

在汇集了当时城中名师晏开甲、周宣生的“澧兰书屋”,蒋翊武开始启蒙。1902年,澧州创办澧县一中的前身官立高等小学堂,18岁的蒋翊武被破例录取。家境贫寒,无论寒暑,他都是“履露足趾”。但他成绩优异,学校学制四年,他仅用了三个学期就通读了全部课程。这时维新运动在湖南兴起,蒋翊武开始接触到新思想。1903年,如今的常德市第一中学,当时设在常德的西路师范讲习所扩充为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面向三十个县招生。蒋翊武以第一名考入该校。他与同班同学林伯渠常在西师附近的“启智书局”流连。就是在这一家小小的书局,蒋翊武读到了《猛回头》、《警世钟》、《革命军》……

一天,蒋翊武回乡途中看见一个风光秀丽的渡口,对相知好友黄贞元说革命胜利后要在这里办个学校。这就是今天黄贞元继承好友意愿,在常德津市渡口创办的翊武中学。

责编:李婷婷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