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 2018-07-24 12:57:45
李纪方:悬壶济世惠民生
(李纪方,字伦青,清嘉庆二十三年(1819年)生于衡山县松柏桥乡长碧村。)
作者丨蒋昭芒
李纪方的外祖父尹慎微,博学多才,能诗善画,同时又是一位精通医术的民间医师。在四里八乡,很有名气。李纪方自幼随外祖父读书,吟诵之余,也钻研医书,颇有领悟,为外祖父所喜爱。长大成人后师从外祖父专心学医,对于内科、外科、喉科、肿症等潜心研究。他边学边实践,又常常和表兄赵仲弢切磋,医术不断长进。
A 20余年先后治愈上万人
在1840年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中国近代史拉开了序幕。一系列战争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之后,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接下来的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百余年中,列强的压迫,民族的危机,使国内外各种矛盾日趋激烈。而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与疫病的频繁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清史稿》和《近代中国灾荒纪年》中的大概记录,从1840年到1911年清朝灭亡的短短70多年中,有疫病的年份就达50年。其中“道光帝11年中7年有疫病,咸丰11年中10年有疫病,同治帝13年中12年有疫病,光绪帝31年中19年有疫病,宣统帝3年中2年有疫病”,平均1. 45年中有1年出现疫疾流行。《中国传染病史料》中则记录民国期间年年都有疫病流行。如此高频率的疫病发作,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比较少见,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可想而知。频繁的疫病流行,为近代中医积累经验,防治重大疫病提出了客观需求。
道光中叶,白喉病流行。而诊治此病尚无专著,也没有师承。即便是《内经》也未涉及此症,乾隆年间编撰的《医宗金鉴》也找不到医治的方法。因此,一般医师对此病茫然不解,束手无策。少数医生各执己见,不偏于寒,就偏于热。正如李纪方所说:“偏寒偏热,不独不为济世资且适贻为杀人刀。”这种情况使他非常不安。于是,他试用外祖父所传治白喉的一些方法,并继续与表兄磋商,小心翼翼地为患者处方用药,一晃20余年过去,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治愈上万人。同治二年(1863年),44岁的李纪方开始正式行医。
那年,白喉病仍在肆无忌惮地侵蚀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以发热,咽痛,咽、喉、鼻等处出现白色假膜不易剥脱为特点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B 蜚声国内,人称“治白喉神医”
光绪八年(1882年),李纪方到了长沙。在汪铁珊司马家作幕僚。这时,白喉病仍然盛行。前来请求李纪方治病的人接踵而至。李纪方虽然治疗了很多人。但白喉患者太多,李纪方一人不能解救所有患者。于是,他急于要把治白喉的方法和自己屡试屡验的成功经验,纂写成书,向社会公开。几个月后,书成付梓时,得到了汪铁珊的尽力促成。书名定为《白喉证治全生集》。这本约三万字的大作一时间成了中医行医者的一部宝典。
该书创立的肺肾阴虚感受燥邪的致病理论,重在养阴的治理及养阴清肺汤等治疗白喉的有效方剂,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李纪方在《白喉证治全生集》中,详细论述了他对白喉发病季节及病因病机等的认识:“阳明燥令司天之年,或秋冬之交,天久不雨,燥气盛行,邪客于肺,伏而化火,至初春雨水骤至,春寒外加,(夏至后发者更重)少阳相火,不能遂其条达之机,遂挟少阴君火,循经络而上与所伏之燥火,互相冲激,碎乘咽喉清窍而出,或发白块,或白点,名日白喉。互相传染,大人易治,小儿难治。”
李纪方对其症状的描述为:“初起恶寒发热,头痛背胀,遍身骨节疼痛,喉内或极痛,或微痛,或不痛而喉内微便,有随发而白随现者,有至二三日而白始现者,或有白点白条白块,渐至满喉皆白。”经治疗后,喉内之白或收紧,或稀疏,或微小,或转黄,“久之必然退净”。
光绪九年(1883年),清廷把《白喉证治全生集》印行千本,发于全国各省,使许多医生解开了白喉恶症的疑难,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李纪方因之蜚声国内,被人称之为“治白喉神医”。
在西医学知识没有广泛传入中国的清末阶段,中医一直是社会中防治疫病的主力军。无数中医在继承古人治疫经验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精心研求,为治疗和扑灭疫病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李纪方以自己一生的悬壶济世和理论著作证明:近代中医始终是防治疫病的重要力量。
李纪方逝世后,后人为他雕刻石像,陈列于河南南阳的医圣祠,与我国历代112位名医像并列,他的名字载入了1921 年出版的《中国医学大辞典》。
责编:吴名慧
来源:衡阳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