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解毒片,用得不对便可能成了毒药

  今日头条   2018-06-29 20:44:35

牛黄解毒片,用得不对便可能成了毒药

今晚偶然提起牛黄解毒片的毒性,想着我常日跟药品打交道,我都把这个旧新闻给忘记了,何况是普通老百姓。想想,还是写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学习。药是好药,不好的是用药的人。

我们先来了解牛黄解毒片——

成分: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

药效:清热解毒。

用途: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分析:方中牛黄味苦气凉,入肝、心经,功善清热凉心解毒,以之为主药。生石膏味辛能散,气大寒可清热,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黄芩味苦气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苦寒沉降,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共为辅药。雄黄、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桔梗味苦辛,入肺经,宣肺利咽,共为佐药。甘草味甘性平,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泻火之效。

牛黄解毒片,用得不对便可能成了毒药

曾几何时,我们社会流行清热解毒这类药。没事就要降降火,好像每个人都大把火在烧一样。所以,滥用清热解毒药的人不少。所以渐渐地,出现这样的案例——

一位妙龄女孩为治便秘每天吃10多片牛黄解毒片,一直吃了2年,解毒药最终变成了毒药。嘶哑的嗓音、全身如癞蛤蟆似的皮肤、稀疏的头发,表现出典型的砷中毒。

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处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牛黄解毒片(丸)的安全性问题。据该中心张力博士介绍,从1960年到现在,我国医药卫生期刊上报道的牛黄解毒片不良反应或事件病例约为70余例,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和长期大量服用引起的慢性砷中毒症状,其中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重症药疹或固定药疹、过敏性休克、肝损害和成瘾性等。更应引起注意的是,牛黄解毒片使用说明书上并没有注明药物不良反应,也缺乏安全性问题警示语,甚至未注明疗程,仅在禁忌中注明“孕妇禁用”。虽然该药在我国是作为处方药进行管理,但由于用药习惯的延续,牛黄解毒片还是成为部分患者的家庭常备药物,很多患者在服用此药时并未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往往随意增加药量、延长用药时间。

据悉,牛黄解毒片的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国外药品监管部门的关注。2003年,新西兰卫生部zhengfu网站就公布了由于牛黄解毒片中含有砷而被召回的消息,并提出砷盐可导致严重的恶心呕吐、皮肤损害、出血性肠胃炎、心律失常、贫血、周围神经病变、抽搐和麻痹等不良反应。

牛黄解毒片的主要作用是解毒,其本身为何也会导致中毒呢?

在牛黄解毒片的配方中,大黄、黄芩、桔梗、甘草、生石膏虽然用量较大,但它们毒性极低;牛黄、冰片毒性也较低,且用量较小;唯有雄黄毒性最强,用量又在,其主要成分为三硫化二砷,含砷约75%、硫24.9%,遇热易分解氧化,变成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俗称的砒霜,其毒害作用可影响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对少数病人还会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药疹和休克。

所以,国家药典委员会主任钱忠直建议:由于雄黄遇热不稳定,其游离出来的二硫化砷可氧化为有毒的三氧化二砷。因此,关键要改进牛黄解毒片的制备工艺,在制备过程中应避免高热,不能采用机械粉碎。也就是说,制备过程产生高热也会导致雄黄的主要成分变成砒霜。

牛黄解毒片,用得不对便可能成了毒药

所以,我们更该了解这个药品的禁忌:

有资料指出——牛黄解毒丸,每丸3克,含雄黄0.096克,而成人每日雄黄用量不得超过0.15~0.30克,故牛黄解毒丸成人每日最多服3丸。牛黄解毒片有大片与小片之分,大片每片0.6克,含雄黄0.05克,小片每片0.3克,含雄黄0.033克。因此,大片成人每人不得超过6片,小片成人每日不得超过9片。孕妇与过敏者禁服。在应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一旦出现皮疹、剧痒、发热,或有头晕、恶必、胸闷、心慌、腹泻,以及其他不常见的现象,应警觉到可能是用药所致,需立即停药进行治疗

小编认为,中医讲“上火”,是指人体受到“火热之邪”侵袭,全身或局部出现“热证”表现。引发“上火”的原因很多,可由外因自然界风、火、热、燥等邪气侵袭引起,或因七情所伤、饮食辛辣等导致“火从内生”。且上火也有虚火、实火的分别。实火 “上火”宜采用清热祛火法治疗,但任何中成药都应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

其次,作为一味祛火药,牛黄解毒片(丸)有特定的适应症,更有诸多禁忌,不能“想吃就吃”。牛黄解毒片(丸)的组成大多为“寒凉”药物,长期服用容易让胃肠“着凉”,出现脾胃虚弱,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使体质变弱。而且,它有一定的通便作用,如果本来就已经有慢性胃肠疾病,会使症状加重,导致腹泻不止。因此,服药周期一定不能过长,症状有所缓解即可停药或减量。一般来说,每次服 3-5 天即可,最长不超过一周。

总结: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可致砷中毒;

雄黄及含雄黄的中成药中毒表现|解救

牛黄解毒片,用得不对便可能成了毒药

中毒表现

①消化系统表现为口腔咽喉干痛、烧灼感、口中有金属味、流涎、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类似霍乱。

②各种出血症状,如吐血、咯血、眼结膜充血、鼻衄、便血、尿血等。

③肝肾功能损害而引起转氨酶升高、黄疸、血尿、蛋白尿等。

④严重者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⑤长期接触可引起皮肤过敏,出现丘疹、疱疹、痤疮样皮疹等。

中毒解救

①清除毒物,如催吐、洗胃、导泻、输液,服用牛奶、蛋清、豆浆、药用炭等吸附毒物,保护粘膜,必要时可应用二巯基丙醇类。

②纠正水液代谢和电解质紊乱,抗休克、肾透析等对症治疗。

③中药治疗可用甘草、绿豆煎汤饮用,也可用中医对症治疗。

 

责编:娄歆月

来源:今日头条

我要问